1、 部编版部编版四四年级语文下册年级语文下册 教教 学学 反反 思思 1 1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1 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 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借助工具书) 4.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5.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6.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 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
2、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 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接到上课任务后,我看了一些有关古诗教学的理 论知识,课堂实录及四时田园杂兴的背景资料介绍,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在与备课组的 教师讨论后,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 己的话说
3、出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句, 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 为教学重点, 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结合这两点谈谈我的教学感受。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我觉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 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 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 ,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 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几次试教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 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 根本没有真
4、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 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经过备课组教师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 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第二步, 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 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然 后再来交流评价。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 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也
5、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 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 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 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 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 ”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 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 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 “男人耘田,女人搓麻” ,始终 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
6、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 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象朗读感受朗读” , 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同时,教师予以随时点拨,如抓住“昼” 2 和 “夜” 感受农民的勤快, 抓住“各当家”, 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 这样, 田园生活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 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 得还可
7、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 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和谐的气氛,因而我 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2 2 乡下人家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 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 活的美好品质。通过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教学中不忘字词的落实。 汪潮教授说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
8、念好十字经,十指 弹钢琴”。看来字词教学仍是我们教学中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在初读课文后,“你认为哪段特别 难读,你有信心读好它?”然后在朗读过程中进行字词的读音落实。 二、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四年级下册新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初步学会理解 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等等。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比如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你喜欢哪个 画面?”然后有学生自己找,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 大旗杆,可爱多了。”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石狮子搬到乡下来和谐吗? 在教学“还有些人家,在屋后
9、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 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我就抓住“探”字。 你特别欣赏哪个词?学生说“探”字,好像让我们看到了竹笋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积蕴了一个 冬天的力量,你们这些可爱的笋芽儿们个个是怎样地探出头来?你是怎样探出头来的?(努力, 使劲,高兴,幸福)你探出头好像在说(生补充:如“这个世界多美呀! ” “雨后的空气多清 新呀! ”)多妙的一个词呀,这片静静的竹林顿时热闹起来了,显得虎虎有生机! 三、多层次的读和指导,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每读一边遍都有不同的任 务和要求。 “ 初读 ”。感知课文内容
10、,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细读” 。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文章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精读” 。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读出味道。 “自由读” 。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 氛围, 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从而起到传授知识、 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 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 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我发
11、现了几处问题:1、孩子都不敢举手站起来,即使站起来声音也不响。于 是乎,什么优秀的评价就无处落实。2、朗读课文时,句子读得不是很通顺,为了赶时间,我只能 陪着孩子读。3、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很缺乏,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后,我 了解到我们班出了开学初的综合实践活动县级公开课, 还没有见过有这么多老师坐着后面听课呢, 这也不怪孩子! 针对一节课,备动态的孩子与备教案来看,备教案还是比较简单的。动态生成让我们老师无 法预测。 对于一堂课, 同一个教案, 孩子的表现就决定了这课的成功与否。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 备课关注孩子的学习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3 3 天窗天窗 3 天窗最能打动人
12、的莫过于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茅盾先生所描述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带给 人的欢乐。但要真正上好这堂课却有着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实习生来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停 留在文字表面,这就使得我们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此外,由于本篇课文年代久远,对于从未见 过天窗的城市小孩来说,很难理解在物质极其缺乏的岁月里,小小的天窗对于农村孩子的精神世 界是何等重要。没有体会,就不会有很深的感触,更体会不到天窗的意义所在。 本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作为第 一次汇报课来说,本堂课出现了较多问题不管是教案的设计,还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都存在较多 的漏洞。这些也正是我需要不断改进与
13、进步的地方。 一、教师应该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年的师范学习让我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践却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往往注重自 身素养以及课堂小节,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自身理解不 透彻或者片面,必然导致学生的不理解。就拿天窗来说,茅盾先生从现实的天窗引向心灵的 “天窗”再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平台,如果教师自身不能理解透彻,学生就更会无从下手。周继 秋老师常说: “一篇课文,读一遍两遍不足以深入;十遍八遍,你才有所悟。 ”常读常新,读得越 多,体会越多,也就会发现要挖的内容越多。 天窗这篇课文,我总共上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 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月光下
14、的草地河滩”我一直拘泥于白天孩子们在草地上的 欢乐时光。而实际上,晚上的草地河滩同样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教师的理解片面必然导致了学生 们的视野狭窄。教师只有往更深更广的地方走,学生才能够引上正确的道路。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 一堂课成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老师引导出来的。在本堂课中,由于本人没有很好的引 导,以至于学生在体会过程中未能真正去体验与感受。对于“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不能 够很好的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尤其是问答式教学大量占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使得学生对课本的 感知极少。老师的引导脱离了课文,使得走向偏离课文中心。当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或者疑 问时,老师必须要带领学生反复读课文,读
15、书百遍其义自现。此外,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广泛性, 思维是发散的,开放的,不能拘泥于一角。在本堂课中,对于阵雨想象的引导,学生拘泥于对雨 的想象,而对雨中的人、事等万事万物缺乏联想与想象。这与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有很大关系。老 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更处,学生的想象自然单调、狭隘。 三、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其实就是思维的碰撞。而对于实习老师来说,往往缺少倾听。对于 课堂不能游刃有余,对待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及时有效地评价,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学生的理解, 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限,而学生们的想法却是无限的,老师善于倾听, 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
16、,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个性体验的体现。对 于心灵的“天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4 4 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课文描写的春天的美丽,所以教学时,我首先放一段 有流水的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春天的来到,春天的美丽。再通过听录音 将学生带入文章中, 初步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 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小组中读读喜欢的句子, 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在交流中有个学生在谈自己喜欢的原因是能够联想到音乐中的柳枝,这点值得表扬。学生学完后 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 仿写, 学生想到三月桃
17、花水是春天的音符, 天使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明显读的力度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引导。 5 5 琥珀琥珀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 4 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 言文字训练” ;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 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 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
18、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 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 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 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 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 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 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 理解语言文字。 这一教学过程, 学生也是在 “半独立
19、地理解中进行。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 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 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 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 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 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 师小结:
20、 “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 ”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 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 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 现代教学论 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 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 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
21、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 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 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 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 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 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 “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 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 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
22、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 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 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 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 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 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 中看出来) ,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6 6 飞向蓝天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恐龙 选择飞向蓝天的
23、恐龙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一是我对课文内容很新奇:恐龙中竟有一支飞 上了蓝天?二是孩子很喜欢恐龙,估计班里的孩子也会喜欢。于是我想,一篇我和孩子们都感兴 5 趣的文章,一定能上出精彩来。 但是,真正开始备课之后,我又迷茫了,我不停地问自己: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学生除了知 道“鸟类很可能是由一种猎食性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科普知识以外,语文能力方面能有哪些提 高呢?在课文严谨、准确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哪些内容最具“语文价值” ,哪些语言最值得剖析、 玩味呢?如何利用好学生对恐龙的喜爱,为这堂课的语文教学服好务呢?还有,这篇说明文中蕴 含的科学研究之美,如何让学生体会呢? 一连串的追问,促使我静下心来,潜心
24、钻研文本。根据课后题第二题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恐 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的要求, 我决定把介绍此内容的第四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 在这一段中, 我锁定了两个语言学习点:一是抓住“大约”等准确的用词,体会说明文严谨的语言特点;二是 抓住“和狗一般” 、 “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两个值得借鉴的句式,进行语言的模仿、创 造。为了避免说话训练陷入机械枯燥的窘境,我准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再现形象的恐龙 世界,以激发兴趣,拓宽思路,使学生有话可说。 至于这一段后半部分涉及的很多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诸如“骨骼中空” 、 “脑颅膨大”等, 因与语文课的学习任务关系不大,我决定略过不提。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实施
25、策略,备课就顺利多了。一个晚上就拉出了教学设计,而这之前的思 考花了近半个月。由此我想到:在一篇课文中锁定具有“语言价值”的学习点,并找到转化为学 生“言语作品”的途径,是多么不易。 课上得很顺利,学生很活跃,从网上下载的丰富的恐龙图片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不少学 生的发言极具创意,并没有拘泥于课本所给的句式。评课教师认为这堂课将一篇说明文处理得很 “语文” ,上出了“语文味” 。 8 8 千年梦圆在今朝千年梦圆在今朝 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主要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 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 发展和所取得
26、的伟大成就。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 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文章的教学目的是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 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 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按照教学建议进行了教学,先让学生自学:千年“梦”指的是什么?怎么 圆的,为什么能圆在今朝?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理解得比较好。但是梦为什么可以圆,他们理解起 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27、,更主要的是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因此理解对他们而言难度就更大了。 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带着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学 习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 成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为我们介 绍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员万户,尽管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为 后人打开了思路,也是值得骄傲的。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体会是如何从 句子中体会到骄傲自豪的,谈谈感受。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的话, 也许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学
28、生的潜力, 把骄傲自豪的感情具体话, 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比较适合孩子们。 比如在学习万户实验乘坐火箭的时候, 我们为万户的创新精神和勇敢而自豪; 谈到 1970 年发 射卫星成功的时候让学生针对“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来领会骄傲与自豪;在体会发射载 人航天飞船成功的时候,抓住航天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来谈,为我们中国有这样出 色的航天人而骄傲自豪。 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梦为什么能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也许比我最初的教学更能 6 吸引孩子,也更有实效性。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会犯一个错误,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感受, 当学生谈得肤浅谈的吞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埋怨孩子们积极性
29、不高,往往会抱怨孩子们的基础 太差。其实不是孩子们的错,知识我们在带领孩子们品味课文的时候缺乏引导。孩子们觉得茫然 觉得困难,他们才手足无措的。 提倡实效课堂,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 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才能真正创立实效课堂。 12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在天晴了的时候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再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 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 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
30、就连很差的王蕊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 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 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文中的个别字的读音上。比如:诗中一句:溪 水在温风中晕皱中 yun 四声,而我却教给学生读一声,教学后通过我与老师们请教分析,觉得读 四声比较合适,于是我又弥补了这一过失。 通过教学本课,我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只要我们是认 真教了,改了,那么我们的效率就一定能提高,因为我们也是在探索
31、中求得真理今后我会努 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向完美,让成功永远伴随着我,让失误推动着我。 13 13 猫猫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大黄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 以及小猫的淘气来表达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 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在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而且在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也十分生动和生活化,妙趣 横生。因此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 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
32、练,引导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2、课文围绕总起 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 找出并理解重点词、 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 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 读此类课文的方法。在整堂课中,我觉得各环节处理的基本到位,检测预习后发现学生在多音字 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进行多次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记。理解课文中学生品读词句也到位,学生 理解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具体表现。不足之处是:在总结写作方法时,有点仓促;拟人的手法也应 该让学生总结出来;板书有点乱,应该把学生总结出来的词即时写于黑板。
33、在教学过程中,自我 感觉激情不足,声调过于低沉平缓,不够抑扬顿挫,对学生的表扬的力度和方式也不是很到位,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改正,做到更好。 14 14 母鸡母鸡 母鸡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 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 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 7 情。 今天教学的是第二课时内容。教学重点为:第一理解母鸡对鸡雏的爱,第二学习本课的写作 方法。教学手段为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
34、与学生共同解 决。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节课既有惊喜,也有不足。 让我惊喜的是多数学生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 高了学习自主性,课堂气氛活跃,从某些方面讲,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方面还要加强训练。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有些 学生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者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达不到教学目标。 2学生语言组织需要进一步规范,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 3平时教学多渗透写作方法,注重应用。 4重视课外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运用。 5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音量、语速等需加强训练。 整堂课我能放手让学生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
35、发提问。我们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5 15 白鹅白鹅 白鹅一课主要着眼于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而且高傲的可敬可爱。从作者刚把鹅抱回 家,它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高傲的第一印象。到跟它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感受到的:“鹅 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作者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再现了它对白鹅的喜爱。整 篇文章趣味十足。 第一课时就从高傲入手,重点品读叫声和步态。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好好思考: 1、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36、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 应该及时跟进,鼓励个性化的朗读。 如:第三自然段对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的教学。学生说到这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一样。因为 生客进来了,鹅要叫的凶一点。篱笆外的不用叫的那么凶,警告一下就行了。这样的回答已经非 常到位了。马上请这位同学读这句话。之后,谁能像他那样读一读?谁还想读?我们一起来读一 读这句话。如果该生读的不到位。可以这样做:谁能读的更高傲一点?或者谁能把他的感受读出 来?谁再来试试。多么高傲的一只白鹅,我们一起来读。 如果能这样处理,在学生有了体会后,及时跟进,把他的感受推波助澜,扩散开来,在教室 里形成一种竞读的气氛。朗读的效果更好了,课堂的气氛也渲染出来了。
37、 2、抓住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 在理解“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时, 有一个同学说到了, 鹅厉声叫嚣是因为生客进来了, 引吭大叫是因为人在篱笆外。进来和篱笆外其实是理解这两种叫声的一个眼。如果能够适时抓住 这个眼,进行引导,在不同的情况下鹅的叫声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体会到“厉声 叫嚣”和“引吭大叫”是不一样的,不能更换。 3、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能用老师的理解和讲授来 压制学生表达自己意见、谈论自己感受的空间,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课堂上,我有些强势,不仅声音太大,而且自己讲解的内容过多,很多学生不敢或者没有机 会放开心胸
38、地表达自己对白鹅高傲的解读,应该在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寻找和制造激发学生思考和 交流的契合点,放慢语速来,用鼓励眼神和教学话语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的举 手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4、注重细节 8 (1)控制语速; (2)教学用语灵活多样,同一个教学用语一堂课内重复不超过两遍。 16 16 海上日出海上日出 当我讲解到黑云挡不住光明、新中国必将如旭日一样迎来新的发展时,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着 亮光,读出的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不自觉地把激情融入课文后,我知道,我已通过课文走到他 们心里了! 重朗读重吟诵,是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叶圣陶老先生把朗读称
39、之为“美读” ,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 者心灵相感通了。 ” 散文大师朱自清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的获得, 一半在声言里头。 “先 由教师泛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须背诵” 。不错,三分文章七分读,特 别是像海上日出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 教学海上日出 ,除了让学生好好地读,我都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不读简直就不算 学, 不读就不能领悟文章的要义。 抑扬顿挫的语调, 声情并茂的情感, 起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深情的“美读” ,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海上日出的美景和作者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从来不懂
40、得 享受朗读,那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从教室里出来,我是微笑着的,学生们是激动着的,我知道,这节课,我以我的声音打动了 他们,借助巴金先生的文章,我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 17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 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 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
41、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 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 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 读有所思、 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 “读 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 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 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 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
42、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 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 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 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 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 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 到了培养学生语
43、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 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 平均使用力量。 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 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9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 学气氛不活跃。 18 18 小英雄雨来(节选)小英雄雨来(节选) 小英雄雨来(节选) 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一个最突出的写作方法反复。
44、 教学中,我 就这一写作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加以指导。 为了强调某一个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文章的作者往往将某些词语或句子重复使用,称为反 复。 小英雄雨来(节选) 中多处出现了反复,它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一)突出人物形象 例: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句子中的词 语反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鬼子军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露出的气急败坏的情态,表现了敌人 穷凶极恶的性格特征。反复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增强抒情效果 例: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这是句子的反复,抒发了大家见
45、到雨来活着之后的万分欣喜和激动的感情。反复的作用,把人们又惊又喜的情态、又疼又爱的内 心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三)深化中心思想 例:“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是雨来的识字课本上的两句话,作者精心地 选择它,并安排在师生的诵读中,它会深深地拨动读者的心弦。反复地使用,也暗点了小英雄雨 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它起到了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望学生在今后阅读中能够辨识,在写作中能够应用此方法。 21 21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
46、,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 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1、 第一部分:生指名读送别诗,其他学生仔细听、看、悟,读出诗人的感情,板书,然后 自由读诗,三个环节简单完成,只作为一个引子。 2、 第二部分修改较大: 问题一 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你读懂了什么? 问题二 你不懂得是什么? 引导质疑:洛阳亲友如相问 是谁问谁什么事情? 洛阳亲友为什么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什么意思? 解决问题:借助注释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出示王昌龄的资料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资料 问题三 你读懂诗人的心情了吗?怎么读懂的? 解决:抓诗眼 联系背景 了解诗人境遇 联系生
47、活实际 发挥想象 几次读应回旋而上:初读字音准,二读有音韵,三读懂大意,四读悟诗情,五读知诗人。每 次读都进一层。 3、第三部分 结尾简洁 10 配乐朗读:第一次读诗歌阳关三叠 边塞诗陪激昂的乐曲 尚待解决的问题: 1、 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 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 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 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塞下曲塞下曲 1 1 唐代诗人卢纶共写了六首五言乐府诗塞下曲 ,本次课选取的是第三首。在这首诗中,诗人 为我们描绘了戍边将士们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下,准
48、备追击敌人的场景。诗歌没有向我们描绘最后 追击的结果,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本次课在新教师见面课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下面就本次公开课进行总结: 一、反思进步之处 1、教学方式: 在以前的教学以及上次公开课上,我的古诗教学过多的注重的是诗歌意思的理解,但是经过 课后领导的指导,我在本次课中把重点转移到了读上,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韵 味,同时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使得课堂背诵效果明显好于过去的教学方式。 2、语言表达,课堂语气 由于自身原因,在教学时声音不够浑厚,没有亲和力,在本次教学中,我有意的放慢语速, 慢慢地改正这方面的不足,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意。 二
49、、反思不足之处 1、课程顺序设置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的引导下一步步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意,我采用的是分步出示古诗内容的方 式讲解古诗,但是忽视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不能从整体感知古诗意境和含义,容易让学生在 以后的古诗学习中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2、课程内容设置 应该更全面的把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介绍给学生,学过的内容要领学生适当的复习,加 深印象,以便更好理解诗歌含义。 3、沟通、交流 讲课前以及过程中都缺少与师父的交流,同时也缺少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请教,使得课程 问题多多,错误频出,以后要改正。 三、感谢 感谢领导的悉心指教。在讲课之后听课领导针对我课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导,问题出在哪, 应该如何改正,都详细地进行了点评,并给了我许多思路和灵感,对我以后古诗教学给予了莫大 的帮助。 塞下曲塞下曲 2 2 今天我教学了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塞下曲 。该古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借西汉 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赞美唐朝戍边名将的勇武。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 段中。初读古诗的时候,我觉得这首五言诗很好理解,学生只要理解了重点字词,诗的含义就明 白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