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章末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9397 上传时间:2021-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章末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章末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章末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章末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章末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章末总结章末总结 一、地理实践力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1.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 多方面的要求。 (2)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3)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2.城市主要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要求: (1)工业区 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风向: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烟尘等)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 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 河流流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

2、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 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环境效益: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可以和 居民点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应与居民点保持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 要远离居民点,并修建防护带加以隔离。 (2)居住区 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因素 具体要求 城市规划 的要求 居住区选址要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要求;城市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及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区域房地产的发展 自然环境的适宜度 居住区选址必须综合考虑地形、水质、空气、风向、植被等自然因素,满足人们对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 社会环境的完善性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卫生

3、、文化体育、商业、居民素质等 消费者区位选择的 心理趋向 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不同的消费者,对居住区区位的选择存在差异 (3)商业区 原则 布局要求 人口指向 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高密度的中央商务区 交通指向 布局于交通便利、人流集中地区,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 配套服务 功能指向 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景点、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全 商业布局的层次 高层次商业区数量少,规模大,出售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选择度大;反之,低层次商业区数量多,规模小,出售的商品 种类少,档次低,选择度小 3.城市功能区布局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

4、局,如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 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河道宽窄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居住区应靠近风景区、文教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且建在环境优美、 交通便利的地方。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为加强新区建设,该城市将新建居住地、公路线各一处。现有居住地 B1、 B2、B3和公路 L2、L3 作为选址方案。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新建居住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 A.B1、L2 B.B3、L2 C.B2、L3 D.B3、L3 答案 D 图中 B1会占用农田,

5、不合适;B2距城区较远,两面被铁路包围,受噪声影响;B3位于工业 区的上风向,靠近山、湖,环境较好,最适宜建居住区。L2 占用农田,从城区穿过,易造成城区交通拥 堵;L3 不占用农田,且从城市外缘经过,不影响市内交通,同时又连接规划的居住区 B3,故最适宜修建 公路线。 2.下列关于该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 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 C.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下风向 D.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交通线的影响 答案 A 该地北部、东部为丘陵地形,城区布局空间较小,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若工业区集中布 局,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将会加大环境压力,故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

6、境保护;为改善城市环境应设 置绿化带,基本农田对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较小;图中显示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东北部,位于与主 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该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和河流影响较大。 二、综合思维 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 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区位因素会变化。 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减弱。 科技、旅游成为新的区位因素。 政治、交通仍有巨大影响。 (2)同一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区位因素也可能不同。分析时应首先分析其诞生(形成)时 的主导区位因素,即

7、是什么原因把城市吸引到这一地点;其次分析是什么区位因素促进或限制其发 展的。 下图为 1995年和 2015 年江苏三个典型县域“城镇村”的规模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 面两题。 3.2015年,与涟水、泰兴相比,张家港( ) A.镇区面积大 B.聚落等级高 C.城区面积小 D.聚落数量多 答案 A 图示 2015年张家港镇区面积为 139 km2,比泰兴、涟水镇区面积都大,则 A正确。“三 个典型县域”说明均为县城,则等级一样;张家港城区面积最大,图示只能体现聚落面积,不能体现聚 落数量。 4.影响城乡聚落发育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势起伏状况 B.人口素质高低 C.资源丰富程度 D.

8、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D 影响城乡聚落发育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乡聚落发 育越快。地势起伏状况和资源丰富程度是影响聚落发育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口素质高 低与城乡聚落发育程度关系不大。 章末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古诗云: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材料中古诗描写的自然环境是(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西南地区 B.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 C.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地区 D.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华北地区 答案 B 由材料“一阵风来一阵沙”可判

9、断,该地多风沙天气,应为我国气候较干旱的地区。 “有人行处没人家”说明该地人口密度较小,而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选 B。 2.该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是( ) A.呈点状,分布在山间盆地 B.呈点状,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 C.呈带状,分布在高原边缘 D.呈团状,分布在盆地中央 答案 B 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我国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在缺水的干旱地区,聚落 往往分布在泉水和河流附近,而西北地区的泉水和河流附近往往形成绿洲,故该地区的聚落呈点状, 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 下图示意某城市形态,图中 M 区为商业区。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3.图中 M 区成为商业区的区位优势为( )

10、 位于城市中心 土地租金高 交通通达度高 周边居民数量多 A. B. C. D. 答案 C 图中 M 区位于城市中心,人流量大,且位于道路交会处,交通通达度高。 4.目前,该城市交通布局中最不合理的是( ) A.环形放射状道路网 B.交通线路跨越河流 C.铁路 D.高速公路 答案 D 高速公路建设在居住区内,会干扰城市内部交通,且噪声大。故 D 项符合题意。 5.该城市拟规划建设城市新的功能区,最合理的是( ) A.甲休闲旅游区 B.乙化学工业区 C.丙高级居住区 D.丁仓储物流区 答案 A 甲位于该城市外围盛行风上风向及河流上游地带,靠近河流与湖泊,适合建设休闲旅游 区。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

11、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M、N、E、F四点中,到市中心 D点交通通达度最高的是( ) A.M点 B.N点 C.E点 D.F点 答案 C 图中房价总体上由市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房价等值线凸向低值的地方主要受交通通达 度高的影响,房价比距市中心距离相同的地方高。读图可知,E点房价等值线凸向低值,说明该处房 价高于附近,即交通通达度高。 7.下列与房价等值线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点是最适宜购房的地点 B.影响房价的唯一因素是交通 C.从出行方便的角度考虑,M 点较 E点性价比高 D.N、F两点房价可能相同 答案 D 从环境方面看,M 点位于河流上游,适

12、宜购房,但是从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方面看,M 点 不适宜购房;图中房价总体上从市中心向四周降低,在此基础上,主要公路沿线房价高于周边地区,由 此可知,影响房价的因素有距市中心的距离、交通等;图中 E点房价较高,靠近交通线,比 M 点交通 更便利;N、F两点的房价都为 3 0004 000元/平方米,故 D项正确。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该城市( ) A.功能区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 B.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C.有预留用地,发展空间较大 D.服务种类多,城市等级较高 答案 B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地处山地丘陵区,沿河流延伸布局,故影响其选址的主要因素为 地形。不同

13、功能区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其位于丘陵地区,故发展空间受限。该城市服务种类少,城 市等级较低。 9.图中功能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答案 D 地处市中心,为商业区;位于河流下游,沿公路分布,为工业区;占地面积最大,为居 住区。 读“我国某城市改革开放 40 年来建成区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0.促进该城市建成区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城郊农业的发展 C.人口的自然增长 D.建筑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促进该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11

14、.建成区面积变化对该城市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地价房租上涨 B.热岛效应加剧 C.绿地面积增大 D.雨水下渗增多 答案 B 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从自然环境角度看,首 先排除 A项;而城市建成区一般都是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植被,减小了绿地面积,C 错; 同时随着柏油马路等硬化地面的增加,雨水下渗减少,有些城市还会产生内涝问题,D错;建成区面积 扩大,城市人口和工业集中,排放大量废热,导致热岛效应加剧,故选 B。 “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读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 积数据(单位:km2)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城

15、市 武汉 上海 广州 北京 哈尔滨 水域面积 248 192 125 91 96 12.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 ) A.城市市区用地紧张 B.城市内涝严重 C.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D.城市环境质量低下 答案 A 城市市区用地紧张,土地价格高,而水域的经济效益较小,生态效益容易被忽视,导致城市 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故 A正确。 13.与表中其他城市相比,武汉市“蓝化效应”最强,其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降水丰富,蒸发较弱 B.地势低洼,河网密布 C.河道弯曲,水流缓慢 D.植物茂盛,涵养水源 答案 B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

16、故水域面积广,“蓝化效应”强。故选 B。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镇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下图为“1850 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下列关于中国、英国、美国城镇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英国城镇化速度始终快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 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 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慢于美国 D.英国城镇化进程起步最早 答案 D 从图中折线变化可以看出,美国在 18901950年城镇化速度快于英国;英国先于美国达 到 80%的城镇化水平;1970 年以后,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美国;英国是世界上城

17、镇化进程起 步最早的国家。 15.2030年与 2000 年相比,三国城镇化带来的变化主要有( ) A.英国城镇人口比例增加 B.中国第三产业比例上升 C.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D.中国大城镇普遍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答案 B 从图中可以看出,2030年与 2000 年相比,英国城镇人口比例相对减少;中国城镇化水平 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例上升;美国城镇环境质量不会持续恶化;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处于中期加速阶 段,不会出现明显的逆城镇化现象。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19年 1月 11 日,北 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城市副中心与雄安

18、新区共同形成了北京新 “两翼”。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将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入城市副中心,最直接的目的是( ) A.提高北京城市级别 B.控制中心城区规模 C.带动北京东部发展 D.优化交通网络系统 答案 B 将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入副中心,是为了控制中心城区规模。 17.与雄安新区相比,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优势是( ) A.基础设施完善 B.国家政策支持 C.淡水资源充足 D.发展空间充裕 答案 A 北京城市副中心紧邻北京中心城区,受北京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影响,经济较发达, 基础设施完善。而雄安新区距离发达地区较远,经济相对落后。故选 A。 下表为海南省某市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在 2017

19、 年 6月 10日至 6 月 14 日不同时段停放车辆 统计表。读表,完成下面两题。 6:00 10:00 12:00 14:00 16:00 20:00 6 月 10 日 28 3 7 6 12 22 6 月 11 日 27 7 6 6 9 19 6 月 12 日 28 7 9 4 6 26 6 月 13 日 23 4 7 8 6 24 6 月 14 日 26 8 7 5 5 17 18.有关该租赁点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位于某公园入口处 B.位于某大型商场入口处 C.位于某住宅小区入口处 D.位于某学校入口处 答案 C 据表中信息可知,6:00 与 20:00 该租赁点停放的自行

20、车最多,说明此时使用自行车的人数 最少,结合时间判断,这两个时间应该是非上下班时间;公园入口处、大型商场入口处和学校入口处 上班时间自行车数量多。综上分析可知,该租赁点应位于某住宅小区入口处。 19.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实时查询全市每个租赁点的 车辆使用情况,其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答案 B 题目中是通过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实时查询全市每个租赁点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情 况,用到的技术应该是地理信息系统。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0.黄河流经我国

21、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说 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 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C.地域文化是在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 答案 B 注意提取题干信息,不同地域文化区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说明地域文化的 形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1.图中序号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吊脚楼 蒙古包 窑洞 四合院 A. B. C. D. 答案 C 内蒙古高原游牧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传统民居为蒙古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 民居,四合院是北方平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是南方湿润地区的

22、传统民居。 读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图,完成下面两题。 22.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风暴多发 B.炎热干燥 C.高温多雨 D.干旱少雨 答案 B 图是吊脚楼,适宜布局在气候湿热的地区,即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图是平顶、窗小的 房屋,适宜布局在炎热干燥的地区;图是北极因纽特人的雪屋,适宜布局在多极寒大风天气的地区; 图是尖顶、窗户较小、保温性较好的木屋,多布局在降水较多、森林丰富的北欧地区。故选 B 项。 23.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 ) A.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 B.地域文化的内向性与含蓄性 C.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D.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答案 C 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

23、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区的传统 民居体现了各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并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地域文化的内向性与含 蓄性是中国建筑文化区别于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并不是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故选 C 项。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24.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 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25.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 B D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园林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园林中的雕塑等明 显不同。这说明

24、,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0分) 26.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该城市的工业布局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角度看都是合理的。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14分) (1)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最可能是 。 (2)图中 A、D两地的住宅均价较高的是 地。 (3)图中 C、E两地比较,更适合建造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是 地,请简述原因 。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 B地至 C 地至 D地一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 答案 (1)偏南风(或东南风、南风) (2)D (3)E 有公路在此交会,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租较低 (4) 解析 第(1)题

25、,由题干可知,该城市的工业布局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角度看都是合理的。图中工 业区位于城市北部和西部,工业区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故可判断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最可 能是偏南风(或东南风、南风)。第(2)题,A 地靠近铁矿,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及河流下游,大气质量、 水质较差,环境质量差,住宅价格较低。D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位于盛行风上风向,大气质量好; 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住宅均价较高。第(3)题,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占地广、货运量大,一般位于交 通便利、地租较低的城郊地区;E地有公路交会,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租较低。C 地位于市中心,地 价高,且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车流量大,易造成交通拥堵。第

26、(4)题,图中 B、D两地位于城郊,地租水平 低;C 地位于市中心,地租水平最高;B地靠近工业区,远离城市,环境较差;D地环境好,应是高级居住 区,地租应高于 B。图符合实际地租变化。 27.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原因。 (2)请从资源、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 答案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

27、;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等。 (3)将城镇的务工人员变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例;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吸引乡村剩余 劳动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面积;等等。 解析 第(1)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 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2) 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 第(3)题,依据我国的国情,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

28、济等方面进行。 28.读我国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这用当地的话说是 “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省不少地方农户院内都建有水窖,其水源来 自 。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省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省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是 。 (4)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反映出该地区冬季 、 的气候特点。该地区四合 院一般南窗较大,目的是在冬季使屋内接受较多的 。 答案 (1)大气

29、降水 (2)B (3)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与当地降水稀少及水资源紧张的自然环境有关 (4)寒冷 多风 阳光 解析 第(1)题,山西省降水少,气候干旱,不少地方农户院内都建有水窖,用来储存水资源,其水源来 自大气降水。第(2)题,本题以中国地方民居山西省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 产、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当地水资源短缺,居民对其十分珍惜的一种体 现。第(3)题,根据材料和图可知,该地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倾斜,这与当地降水稀少及水资源紧张的 自然环境有关。第(4)题,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反映出该地区冬季寒冷、多风的气候特点,该地区四合 院一般南窗较大,目的是在冬季使屋内接受较多的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