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66592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7 散文诗二首散文诗二首 知识知识 1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 诗人、 社会活动家。 他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 十二部中长篇小说、 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 、 、 、吉檀迦利等。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 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 。1900 年生于福 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 柔而又微

2、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 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 它有散文的外观, 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 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 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3根据拼音写汉字。 do( )告 罗摩 yn( )那 n ( )笑 po( )下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飞鸟集 新月集 园丁集 谢婉莹 3祷 衍 匿 抛 重点重点 1

3、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我” 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 为妈妈做点事, 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 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什么? 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 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 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4、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 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 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诗人为什么

5、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象成 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 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象。 5荷叶母亲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荷叶母亲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6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7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6、。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 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 们渡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8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基础基础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匿 笑( ) 祷 告( ) 徘徊

7、( ) 敧 斜( ) 姊 妹( ) 菡萏 ( ) 2选出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项( ) A闷 热 愁闷 郁闷 B荫 蔽 绿荫 成荫 C荷 花 负荷 荷 塘 D落 叶 降落 落 枕 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浴 嗅到 花梗 乖凉 B阴影 披散 莲篷 菡萏 C适意 慈怜 摇摆 并蒂 D复盖 遮蔽 繁杂 心绪 4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暗暗在那里匿笑 ,却一声儿不响。(偷偷地笑) B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花带来的好兆头) C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 。(倾斜,歪斜) D徘徊 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了,愈下愈大。(停止不动) 5下列句子使

8、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D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6下列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B你会/嗅到/这花香 C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D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能力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 跳舞。妈妈,你

9、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 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 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了。 1按例子概

10、括“我”变成金色花后与母亲的另外两次嬉戏的内容。 (1)母亲做祷告时,我散发香味。 (2) (3) 2赏析画线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为何说“我”是“坏孩子”?母亲当时是什么心情? 4阅读理解加点字,联系生活,设想并描写一个关于母亲和“我”“那时”的场景,并点明“那时”母亲 对“我”说的话。 (50 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 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

11、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 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 因为母亲眼神不好, 照顾起来十分不便。 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 很是内疚, 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 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

12、一遍。 “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 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 这扇窗户了。 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 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11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 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 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

13、地看我,仿 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 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 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12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 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 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13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 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14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 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

14、,为我 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15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 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16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的,不留一丝缝隙。 (有删改) 5精读把握。 (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6品读鉴赏。 (1)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画线的 A、B、C 三处中任选一处 ,结合文章进行评 点。 (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 角度) (2)第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13

15、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 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7拓展延伸。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冰心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 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了母爱。 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 (或 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 (不少于 50 字) 真题真题 【2018 年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

16、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 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 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 脊背突起, 根根骨头清晰可辨, 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 弯着腰, 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 舞着大铁锤, 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 身形高大的父亲, 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 ,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 那时生活拮据,父亲

17、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 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 棕色的脊背, 绷紧的双臂, 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 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 能再看。 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 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

18、,整个人弯成 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 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 望着树顶上的苦柚, 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 危险! 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 你不行。 学科网 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 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 来,就像被鼓起

19、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 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 的视线。 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 我都思念着父亲, 忘不了他的背影。 无论怎样, 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 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选文有删改) 1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第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 作者在第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 文章开头和

20、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 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基础基础 1n do pi hui q z hn dn 4D 【解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5B 【解析】B 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D 【解析】D 项,朗读正确节奏的划分为“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能力能力 1 (2)母亲读书时,我投影书上; (3)母亲到牛棚时,我变回原形。 【解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金色花与母亲嬉 戏”这一主题内容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 “暗暗” 、 “匿笑”写出天真、调皮

21、, “悄悄” 、 “看着”写出懂事、爱母。 【解析】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 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里从“暗暗” 、 “匿笑”可看出孩子的天真、调皮, 从“悄悄” 、 “看着”可看出孩子的懂事以及对母亲的热爱。 3 “坏”是贬词褒用,体现母亲对孩子的亲昵,写出不见孩子的着急,看见孩子的惊喜心情。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即可。考生答题时要注意答案应符合人物的 身份、职业和年龄等特点,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内容还应围绕“母爱”来组织。 5示例: (1)风景是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

22、到的景致。风景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们) 。 (2)母亲对“我”的爱: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 担心影响“我”的工作;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从儿时起,母亲就爱 痴痴看“我” ,永远看不够;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 出一切。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 注意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 比喻义、象征义。题目的表层含义从与题目一致的句子来体会;深层含义从

23、总结性的议论句“即便母亲失 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来体会。 (2)本题是对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的考查。常见解题方法为:段义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 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本文中母亲对孩子 的爱的表现有: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母亲虽然想和孩子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孩子的 工作;母亲旅游途中,怕孩子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孩子,永远看不够; 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6 (1) 【A 句参考角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用关紧窗户来喻

24、指母亲即将失明,作者心中有许多无奈、 内疚和痛苦。“母亲累了” ,是因为母亲总是为孩子操心,即使是去旅游的时候也是时时为孩子着想。 虽然母亲即将失明,但是母亲的心中永远有孩子,这为下文引出孩子是母亲眼中永远的风景做铺垫。 【B 句参考角度】“总是总是”两个“总是”反复诉说,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描写得淋漓 尽致。“梦的波浪” 、 “卷”这些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在母亲的爱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场景。母亲对 “我”的爱是自始至终,从不改变的。 “波浪”和“卷”相互呼应,描写细腻。 【C 句参考角度】用“沟壑丛生” 、 “粗糙干硬”与“柔暖光滑”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了母亲为孩子无 私奉献,浓得化不开的

25、爱让孩子一生温暖。用感叹句表达作者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美。母亲用自己的苦 换来孩子生活的温暖和平顺。 (2)示例:两句话并不矛盾。第一句是母亲有感而发,自然风光很美,孩子陪伴左右,孝心可嘉,所以母 亲说满足了。第二句表明在母亲的心中儿女是最棒的,天下的风景都不如孩子的爱和陪伴。因此两者并不 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忘我无私的爱,母亲爱孩子深入骨髓,容易满足但又永远渴望孩子的陪伴。 【解析】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解答此题时应紧紧围绕着“母爱”的话题展开叙写。语句 通畅,表达清楚,注意字数的要求。 真题真题 1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 ;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父亲挑粪浇地;父亲上树为“我”

26、摘苦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 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 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 么事 (或话) , 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 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 主要事件: 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 “我” , 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父亲挑粪浇地,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 的辛劳与苍老。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

27、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 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 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 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 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父亲砸石头的背影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 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的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