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南版八年级下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1466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济南版八年级下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济南版八年级下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济南版八年级下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济南版八年级下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济南版八年级下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知识要点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5.1.1)1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的是由非生命物质 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2.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有氢气、氨气、甲烷、水蒸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等。 3.化学进化学说:无机小分子物质 有机小分了物质(氨基酸、核苷 酸) (条件:紫外线、高温、闪电) 有机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 独立的体系 原始生命(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原始 生命诞生场所:原始海洋。 4.米勒实验中,上面烧瓶内注入的气体:氢气、氢气、甲烷和水蒸气 等, 这是模拟原始大气成分。 火花放电模拟: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

2、冷凝装置模拟:降雨。实验中,要把下面烧瓶中的水煮沸,模拟的是 原始海洋。 提出的问题: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生命吗了? 做出假设: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生命。 将装置反复消毒和用蒸馏水冲洗目的:除去装置中的有机物。 将装置中的空气抽净目的:除去氧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成分。 证明了生命起象的第一个阶段: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的过程。 5.我国科学工作者合成结晶生胰岛素和核酸,证明生命起源的第二阶 段: 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5.1.2)1.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证据(最直接的证据)、解剖学证据(同 源器官) 、分子生物学证据(细胞色素 C)。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

3、物或生活痕迹。是研究 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 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 3.鲸的鳍、 鸟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在外形和功 能上差异很大,但在解剖结构上却具有相似性,我们把这样具有相同 的来源的器官叫做同源器官。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亲缘关系,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的。 4. 分子生物学证据:细胞色素 C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5.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多: 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51.3)1.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

4、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 大都生活在水中; 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湿 的地方;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简单的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种子植物根茎叶发达,有发达的输导组织,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 鱼类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两栖类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爬行 类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鸟类和哺乳类的 心脏为两心房两心室。 3.生物进化历程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 到高等。 4.植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脊椎动物进化历程:原始鱼类 原始西栖动物原始爬

5、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 (5.1.4)1.生物进化原因: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2.自然选择学说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或手段)、遗 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5.2.1)1.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理论,出版物种起源。 2.赫胥黎利用比较解剖等方法,提出“人猿同祖的理论。 3.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化石。人与类人猿是近亲。 4.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标准。 (5.2.2)1.人类进化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量关键阶段)智人。 2.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 ,直立人 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己学会人工取火,会制造 精细的石

6、器和骨器等。 3.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 4现代人类分四个种族: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 利亚人。都属同一个物种-一智人种。 5.人类的不同种族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 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 (6.1.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 因素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 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 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6.1.2)1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 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以不

7、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2.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适应是相对的。 (6.2.1)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 统。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地域内的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 生物环境。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环 境。 2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3.非生物成分包括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 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 4.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 5.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他们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 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8、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 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为生态系统中的其 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 成分。 6.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据食性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 性动物。 7.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 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8.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6.2.2)1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 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它们彼此交错形成食物 网。生物富集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

9、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 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6.23)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食物链上 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流入下一个营 养级)。 3.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个循环过程,称为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6.2.4)1.人们按生态系统所受人为影响或干预程度的不同,将其分 为自然生态

10、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2.根据地理因素,自然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 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3.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密切 相关。各个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2.5)1.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2.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 越小。

11、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6.3.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上所有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 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遗传的性多样(内在形式,根本原因 ) 物种的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 )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 (6.3.2)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和濒临灭 绝 。来源:Z&xx&k.Com 2.原因:栖息地破坏和丧失、乱捕滥杀和乱采滥伐、 外来物种的入 侵等 。 3.保护对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7.1.1)1.发酵技术的概念 :

12、运用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对食品原料进 行加工并制作出新型食品的方法。 2.乳酸发酵: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利用葡萄糖生 成乳酸,乳酸发酵是利用乳酸菌对某些原料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一种 技术 酸奶的制作过程:灭菌 接种 密封 发酵 来源:学科网ZXXK 3.酒精发酵: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葡糖糖转化为酒 精,因此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有成为酒精发酵 白酒的发酵过程:制曲 糖化 发酵 蒸馏 霉菌:淀粉葡萄糖 酵母菌:葡糖糖酒精 4优点;发酵食品具有特殊的色泽、香味和口感、且营养价值丰富。 (7.1.2)1.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2.食品保存的原理:采取相应的方法

13、,防止微生物污染、 杀死微生 物或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和繁殖 。 3.食品的保存方法有:传统的方法有:盐腌、风干、烟熏;来源:Z#xx#k.Com 现在的方法有:脱水法、巴氏消毒法、冷冻法、 低温冷藏法、气调包装法等。 (7.21)1.基因工程原理:各种生物的 DNA 在组成方式上是相同 的,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也是通用的,基 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可以得到表达 2.过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基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 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装,然后转入 另一个生物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遗传性状,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产 品。 3.应用:定向改良植物品种、生产某些药物等 4.优点;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堡垒,使远缘生物间实现基因交流 来源:Zxxk.Com 5.缺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重组基因可能产生新的制病菌、转基 因生物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等 (7.2.2)1.克隆的实质是无性生殖 2应用 :快速培育具有优良品质的家畜品种;生产基因工程药物,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用于拯救濒危动物等 伦理伦理 道德角度:会使人伦关系模糊混乱,乃至颠倒 生物进化角度:克隆属于无性生殖,会导致遗传上的退化。 3.比较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生物 > 济南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