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7246 上传时间:2021-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第 1515 章章 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运动 第第 1 节节:动物运动的方式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 3.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第第 2 2 节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动物运动的形成 1.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股骨、肱骨)、短骨(腕骨)、扁骨(肩胛骨、肋骨)、不规则骨(椎骨、蝶骨)。 骨是一种器官

2、。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结合图形记忆) 骨膜: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 其中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 骨质:骨密质: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 的骨组织呈蜂窝状 骨髓: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 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 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 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骨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 人体内的钙约有 99%以骨盐形

3、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 库”,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骨的成分和特性(取决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比) 环境 运动方式 分类 代表 注:行走不是人类 所特有的运动方式 (能行走也能奔 跑);飞行不是鸟 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蝙蝠:依靠翼膜飞 行;昆虫依靠双翅飞 行) 水中 游泳 漂浮运动 水母 倒退运动 乌贼 陆地 爬行 / 蜗牛、马陆、蛇、蜈蚣 行走 猫、狗、大象、马 跳跃 青蛙、袋鼠、蝗虫 空中 飞行 滑翔 省力的运动方式 / 鼓翼飞行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骨松质 骨密质 骨质 骨髓 骨膜 血管 神经 成骨细胞 长 骨 的 结 构 红骨髓 黄骨髓 骺

4、端软骨细胞 5.关节的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分泌滑液。 关节腔:有滑液和韧带 关节面和关节腔使关节具有灵活性,而关节囊和关节腔使关节具 有牢固性。 6.骨骼:人体有 206 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 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7.骨骼肌:人体有 600 多块骨骼肌,每块骨骼肌都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结合图形记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人体骨骼肌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大肌群。 8.躯

5、体运动: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的。(结合图形记忆) 屈肘运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运动: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完成的。 第第 1616 章章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第 1 节: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 1.动物行为从获得的途径上分为先天性行为(不依赖生活经验)和后天学习 行为(借助经验经历)。 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又称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决定。如蜜蜂跳舞、酿蜜、蜘蛛结网、母 鸡营巢孵卵、昆虫的趋光趋热行为、动物的抚育行为。 后

6、天学习行为则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行为。如:小狗算加法、老马识途、望梅止渴、惊弓之鸟、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 1/3 少于 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 1/3 约占 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 1/3 多于 2/3 弹性小,易骨折 关节面 关节腔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软骨 肌腱 肌腹 肱二头肌收缩 (=施力) 被移动的肢骨 (=杠杆) 关节 (=支点) 鹦鹉学唱歌。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 第 2 节:动物学习的主要类型 1.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

7、节 律行为、社群行为。 取食行为:与食物有关的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动物个体间,双方为了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 发生的斗争,但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防御行为:通常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 动物,以保卫自己的领域,如狗撒尿做标记;防御行为:利用动物的警戒色、保护色、拟态、假死来保 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如乌贼在遇到敌害时,从墨囊中喷出“墨汁”;金龟子遇到敌害时会装死;蜥 蜴被捕食后往往会自断尾巴以逃脱;黄鼬在遇到敌害的威胁时会释放臭气;尺蠖的拟态;繁殖行为:与动 物繁殖有关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如孔雀开屏;鸟的筑巢、育雏;蜻蜓点水;母鸡孵卵;青蛙鼓囊鸣叫; 节律行为:一些

8、动物的行为具有周期性、节律性。与生物钟有关,是一种以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 复杂机制,分为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如动物的迁徙、繁殖;社群行为:特点:同种动物群居在一起, 具有不同的分工合作,有的还具有等级差别,群体间有信息交流,利用声音、形体姿态、动作及气味传递 信息,如蜜蜂、蚂蚁、狒狒、狮子。 第 3 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2.动物行为研究案例: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弗里施对蜜蜂色觉 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

9、动物学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 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3.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4.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第第 1717 章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 1 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态系统中包括的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角色,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要的,绝 对不能少的。生产者能自己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主要)。 消费者不能自己 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动物。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促进物质循环,如细菌和真 菌。 2.动物可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10、、杂食动物三大类。 3.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关系,这种营 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 4.食物链将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关系表示出来的链状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A、食物链的书 写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写;B、注意箭头指向吃的一方;C、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D、食物链中越后的生物, 数量越少。) 第 2 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 1.我国珍贵的国家一级动物: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金丝猴、大鲵、白鲟、黑颈鹤、白唇 鹿 2.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保护动物多样性就要

11、从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进行。 3.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 第第 1818 章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 1 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支原体、酵母菌、蓝藻等)、多细胞微生物(霉菌、大型真菌等)、 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3.土壤是微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动植物体表、体内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4.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菌、真菌、病毒 细菌:具有细胞结构的单细胞生物。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

12、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特殊结构: 鞭毛、荚膜;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营养方式:多数异养,少数自养。 真菌:分类: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基本结构:细胞壁、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不适宜); 营养方式:异养;蘑菇的结构:菌盖、菌褶、菌环、菌柄。 病毒: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种类:根据他们 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 病毒。 5.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第 2 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微生物与疾病:HIV艾滋病;痢疾杆菌菌痢;黄曲霉产生黄曲霉素致癌;毒蘑菇误食引起中 毒死亡 2.微生物与食品:酵母菌:酿酒、制

13、面包;乳酸菌:制酸奶、泡菜;醋酸菌:制醋;真菌:蘑菇, 木耳可以直接食用,灵芝药用。 3.微生物与医药:青霉菌-青霉素,冠头孢菌头孢霉素;放线菌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 素和庆大霉菌素 4.微生物的应用前景:甲烷细菌产沼气;苏云金杆菌制成杀虫剂防治害虫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延续 第第 1919 章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生物体的体积增大、体重 增加的变化,就是生长;生物体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就是发育。 第 1 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 1.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

14、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营养方式 特点 举例 自养 生 产 者 蓝藻、硫细菌、 异 养 寄生 消 费 者 炭疽杆菌、某些真菌、所有病毒 腐生 分 解 者 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 酵母菌 共生 / 根瘤菌、黏球菌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遗传物质 鞭毛 DNA(RNA) 蛋白质外壳 头部 尾部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合图形记忆): 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性腺)是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男性的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 子)、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阴茎(排出精液和尿 液)、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合图形记忆): 女性的主要性器

15、官(性腺)是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 性激素 女性的附属性器官: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 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 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2.受精及胚胎发育 受精卵:在输卵管,精子与卵细胞里相遇,结合成为受精卵 胚胎发育的过程: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胎胎儿成 熟胎儿 妊娠: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的时间约为 280 天,这个过程称为 妊娠,即怀孕。 胚胎发育的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植入子宫后,胚胎则通 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内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新生命的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算起 3.出生后的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

16、胎 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 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 4.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 青春期发育的特点:身高和体重突增(第二个高峰期);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智力快速发展); 性发育和性成熟(最突出特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叫做第一性征。男女出现的其他性别差异,叫 做第二性征。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洪亮而低沉。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骨盆 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 5.月经和遗精:月经和遗精的出现是性成熟的标志。 6.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 基本要求。

17、可通过节育和避孕的方法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 第 2 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有性 生殖):很多动物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 系列显著变化,称为变态。 不完全变态:变态发育的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蝗虫、蜻蜓、蟋 蟀、豆娘等。 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阶段的发育时期,叫做完全变态。如蜜蜂、蚂蚁、蝶、 蚊、蝇等。 注意: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蛹阶段。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仅限于昆虫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变态发育): 精子与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属于体外受精 附睾 输精管 精囊腺

18、前列腺 阴茎 睾丸 尿道 卵巢 输卵管 子宫颈 阴道 尿道 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 受精卵有外鳃和尾的蝌蚪外鳃消失、长出内鳃的蝌蚪(此时的形态和结构都很像鱼)长出后肢的蝌 蚪长出四肢的蝌蚪幼蛙(有尾无尾)成蛙 两栖动物(如蛙)在由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显著的变化,属于变态发 育。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水中)、体外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 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3.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无变态发育) 生殖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鸟卵的结构及作用(结合图形记忆): 卵壳 卵壳膜

19、 外壳膜 内壳膜 鸟 气室有利于胚胎发育时气体的交换,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白保护卵细胞;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卵 卵黄膜保护作用 卵细胞 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物质 胚盘内含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系带固定卵黄 鸟卵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 卵黄 、卵白 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体内受 精,体外发育、卵生孵化。 第 3 节 植物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由亲体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特 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特点

20、:速度快、 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1.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依靠种子繁殖的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生殖:绿色开花植物利用其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这种无性生殖方式叫营养生殖。 特点:营养生殖能够使后代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扦插、嫁接和压条;嫁接:接穗和砧木: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 体叫做砧木。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的条件下,把花药、子房、叶片、茎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 上,它们能够生长发育

21、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原理: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 力);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上的植物材料统称为外植体;过程: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不同组织部 分长成完整植株 4.无性生殖包括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等方式。 保护、透气 卵壳 外壳膜 内壳膜 气室 卵黄膜 卵黄 胚盘 系带 卵壳膜 卵细胞 第第 2020 章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第一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和变异现象 1.性状和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 身高、血型等;相

22、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血型有 A 型、 B 型、AB 型和 O 型等。 2.遗传和变异:遗传:亲子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变异:亲子之 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3.遗传学: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1.染色体、DNA 和基因:染色体:在细胞的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的 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 DNA 分子。每种动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 的,并且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

23、在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基 因: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 小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DNA 分子上有 遗传效应的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人的体细胞中有 46 条染色体,23 对; 基因组:一种生物的全部不同基因所组成的一套基因,就是这种生物的基因组。 2.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蓝图: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 生物个体性状表现的;性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1.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等位基因:在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24、如 Aa,Bb 等;显性基因在等位基因 中,占主导地位,能得到表现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在等位基因中,不能得到表现,会 被掩盖的基因, 用小写字母表示;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成对基因可能都是显性基因 (AA) , 也可是等位基因(Aa);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成对基因必须都是隐性基因(aa);基因 型: 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如 AA、 Aa 和 aa。 (注意: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2、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配子:在生物的传宗接代过程中,配子(生殖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

25、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唯一媒介, 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 如何书写遗传图?例如: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杂交:将亲代所 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写出(成对的基因分开),每个亲代所产 生的生殖细胞与对方所产生的生殖细胞自由组合。 第四节 性别与性别决定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2 对+XY;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2 对 +XX 2.生男生女的秘密 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卵细胞内有 22 条常染色体和一条 X 染色体(22+X)。男性则产生两种精子: 一种有 22 条常染色体和一条 X 染色体 (22+X, 简称 X 精子) ; 另一种有 22 条

26、常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 (22+Y, 简称 Y 精子);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产生的后代男女比例为 1:1。当含 X 染 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生出的小孩是女孩,当含 Y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生出的小孩就是男孩, 所以人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决定了,主要起决定作用的是男性;生男生女决定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 的精子结合。 第五节 遗传和环境 亲本 Aa Aa A a A a AA Aa Aa aa 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与 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变异与环境的

27、关系: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 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也就是基因组成的改 变产生的;不遗传变异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仅仅由环境条件 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当它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否则,产生的变异 是不可遗传的。 第六节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 1.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疾病可分为非遗传病和遗传病;我们所有人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 2.近亲结婚危害大:近亲是指两个人在几代之内曾有共同祖先,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 婚配;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或“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男 女禁止结婚;血亲近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从而大大提高了隐 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3.遗传咨询: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生物 >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