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论民本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6361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 论民本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11课 论民本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11课 论民本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11课 论民本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11 课课 论民本论民本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 性和局限性。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社稷 ( ) (2)粢盛 ( ) (3)圹 ( ) (4)曳 兵( ) (5)数罟 ( ) (6)洿 池( ) (7)鸡豚 ( ) (8)狗彘 ( ) (9)庠 序( ) (10)饿莩 ( ) 答案 (1)j (2)z ch n (3)ku n (4)y (5)c (6)w (7)t n (8)zh (9)xi n (10)pio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诸侯危

2、社稷:_ (2)则变置 社稷:_ (3)兽之走圹 也:_ (4)苟为不畜 :_ (5)载胥 及溺:_ (6)河内凶 :_ (7)勿夺 其时:_ (8)谨庠序 之教:_ (9)王无罪 岁:_ 答案 (1)危害 (2)改立 (3)原野,旷野 (4)平日积聚,储藏 (5)相互 (6)谷物收成不好, 荒年 (7)丧失,耽误 (8)学校 (9)归咎,归罪 2通假字 (1)为丛驱爵 者:通“_” (2)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 (3)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 (4)涂 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_”;“莩”通“_” 答案 (1)雀 (2)毋 (3)斑 (4)途 殍 3古今异义 (1)牺牲

3、 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_ 今义:_ (2)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 今义:_ (3)河东凶 亦然 古义:_ 今义:_ (4)邻国之民不加 少 古义:_ 今义:_ 答案 (1)祭祀用的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逃跑 走路 (3)谷物收成不 好,荒年 人或动物暴躁 (4)更 增加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王 虽欲无王 : 昔者先王 以为东蒙主: 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 (2)就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 下: 某业所就 ,孰与仲多: (3)数 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识盈虚之有数 : 一曲红绡不知数 : 范增数 目项王: (4)道 得天下有道 : 吾道

4、一以贯之: 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得道 者多助: (5)畜 苟为不畜 : 鸡豚狗彘之畜 : 俯不足以畜 妻子: 答案 (1)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 (2)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成就 (3) 几/定数,天数/数量/读 shu ,多次,屡次 (4)方法/学说/道理,思想/道义,正义 (5)平 日积聚,储藏/畜养/养活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树 之以桑:_ (2)虽欲无王 :_ (3)衣 帛食肉: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2)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名词用作动词,穿 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5、 寡人之于 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2)以 斧斤以 时入山林: 树之以 桑: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皆以 美于徐公: (3)者 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 古者 富贵而名摩灭: 二者 不可得兼: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4)之 桀纣之 失天下也: 今之 欲王者: 未之 有也: 答案 (1)介词,比/介词,对于/介词,在 (2)介词,按照/介词,用、拿/介词,凭借/动词, 认为 (3)“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用于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时候”/用于数词后,译为“样”“个”/用于判断句的主语后,引出判断/用于表 原

6、因的判断句中,译为“的原因” (4)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 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此事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 (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 答案 (1)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因为跑五十步的)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4)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 三、名言警句 1课内名句 (1)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 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课外名句 (1)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梁惠王上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梁惠王上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6)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8、(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虽是鲁国贵族 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奴隶 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 宗师,后世尊他为“亚圣”。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 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提出了“民为贵,社稷 次之

9、,君为轻”的见解。 二、背景展示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 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 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 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为合 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三、文化常识 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文白对译 孟子曰:“民 为 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是故得乎 孟子说:“百姓最

10、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为轻。所以得到 丘民 而 为天子,得乎天子 为诸 百姓的拥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以做诸 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诸侯危 社稷,则 侯,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以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 变 置。牺牲 既 成, 粢盛 既洁, 立诸侯。做牺牲用的牲畜已经肥壮,供祭祀用的谷物已经洁净, 祭祀 以时, 然而 旱干水溢, 则 变置社稷。” 并且按时祭祀,但是还遭受水旱之灾,那就另立土谷之神。” (尽心下)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 时用作国家的代称。是故:所以。得乎丘民: 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戴。丘民,民众。丘,众。变置:改立。 置,立。牺牲既成:做牺牲用的牲畜

11、已经肥壮。牺牲,祭祀 用的牲畜。粢盛z ch n: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容 器中用来祭祀的谷类。祭祀以时: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按 时祭祀”。以时,按时。古代祭祀特别讲 究时间和季节。旱干水溢:旱灾和水灾。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 民 也;失其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了 民 者, 失其 心也。得 天下 有 道: 得其 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 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 民 有 道: 人民的支持,就得到了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是有方法的: 得其 心,斯得 民 矣; 得其 心 有 道: 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也

12、是有方法的: 所欲 与之 聚之, 所 恶 勿 施 他们所想要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讨厌的不要强加给 尔也。 民之归仁也, 犹 水之就下、 兽之 他们罢了。人民归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兽向旷 走圹 也。故 为渊驱 鱼者, 獭也;为丛 驱 爵 野奔跑一样。所以为深池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森林赶来鸟雀 者,鹯也;为汤 武 驱 民 者, 桀与纣也。今天 的是鹞鹰,为汤和周武王赶来人民的是夏桀和商纣。现在天 下 之 君 有 好仁 者,则 诸侯皆 为之 下各国的国君如果有喜好仁德的,那其他诸侯都会为他把人 驱 矣。虽欲无 王, 不可得已。 今 之欲 民赶来了。即使不想称王,也是做不到的。现在这些想统一

13、王 者, 犹 七年之 病 求 三年 天下的人,就好像要治好长达七年之久的慢性病,须找到干了三年 之艾也。苟 为 不畜, 终身 不得。苟 不 志于 的陈艾。如果平日不积聚,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 仁, 终身忧 辱,以陷于死亡。诗 云:其 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 何能 淑, 载 胥及 溺。此 之谓也。” 哪能做得好,不过一个跟一个地落水溺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离娄 上) 道:方法。斯:那么,就。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 “之”,代词,指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 欲”;聚,积蓄。所恶w 勿施尔也:所讨厌的不要强加给 他们罢了。施,加于其身。尔,如此。就

14、:接近,靠近,趋向,此 处译为“流向”。圹ku n:原野,旷野。爵qu :通“雀”。 鹯zhn:一种猛禽。虽:常译为“虽然”或“即使”,此处为 “即使”。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艾:一种草本植物,叶 子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时间越久,艾草越干,其药用 效果越好。苟:如果。畜:平日积聚,储藏。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语出诗经 大雅 桑柔。意思是,那哪能做 得好,不过一个跟一个地落水溺死罢了。淑,善。胥,相互。 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可译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 梁惠王: 魏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名罃yn。在位时

15、把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所以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意思是寡德之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 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不必翻译。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算是 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 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 凶, 则移其 如果河内地区遇到饥荒,就把那 民 于河东, 移其 粟 于河内;河东 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调拨到河内;河东地区 凶 亦 然。 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办的。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指 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就。于:介词,到。河东:今山西 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粟:谷子。也

16、泛指谷类。亦然:也是这 样。然,指示 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察:详审,考察。政:政治,政事治理。无如:没有像。 之:前一个,结构助词,的;后一个,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 邻国之民 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 何 也?”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民:百姓。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人口增加可增添 劳力和兵员,增强国力,所以梁惠王这样说。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 曰: “王 好 战, 请 以战 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对:本义是对答、回答,这里指臣对君、下对

17、上说话。 王好战: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打和兼并。好h o战,喜 欢打仗。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以,介词,用来。 填 然 鼓之, 兵刃 既接,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一方 弃 甲 曳 兵 而走。或 百步 而 后止, 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或 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 鼓。填,拟声词,形容鼓声。 鼓,动词,击鼓。之,衬字,无意义。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 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刃,刀口、锋刃,这里指 锋利的武器。弃甲曳y 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逃跑。弃,抛弃

18、、放弃。曳,拖着。走,逃跑。或:有的人。 以 五十步 笑 百步, 则何如?”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跑了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则:连词,那么。何如:固定词 组,译为“怎么样”“怎么办”等。 曰:“不可, 直 不 百 梁惠王说:“不行,因为跑五十步的只是没有跑百 步耳, 是亦 走 也。” 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 罢了。直,只是、不过。耳,罢了, 而已。是:指代上文 “五十步而后止”。 曰: “王如 知 此, 则 无 望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无:通“毋”,不要。望:希望,指望。 多于邻国:

19、比邻国多。于,介词, 可译 为“比”。 “不违 农 时, 谷 不可胜食也; “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 数罟不 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 细网在池塘捕鱼,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时 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 的时节。指农忙时不要征调 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农时,适宜进行农业 生产活动的一定的时节。谷:粮食的统称。不可胜食:吃不完。 胜,尽、完。数c 罟不入洿w池:不用细网在池塘捕鱼, 以免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罟,网。洿,深。鳖:甲鱼。 斧斤以时入山林: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

20、时节草木凋落,长季节过后 生。斤,与斧同为常用木工工具,类似今天的锛子。以时,按一定的 时节。译时 提前作状语。 谷 与鱼鳖 不可胜食,材木 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如果吃不完,木材如果用不尽, 是 使民 养生丧死无 憾 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养生:供养 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憾:遗憾,不满。 养生丧死无 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王道之始也。” 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 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五亩 之宅, 树 之 以 桑, 五十 者 可 “五亩大的宅院,在宅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 以衣 帛 矣。 以穿上

21、丝织品的衣服了。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宅院。 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 二分多。树:种植。以:介词,用、拿。衣y 帛:穿 上丝织品的衣服。衣,动词,穿衣服。之:第一个 是结构助词,的;第二 个是衬字,没有意义。 鸡豚狗彘之畜, 无 失 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 其 时, 七十 者 可 以 食 肉 矣。 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食了。 豚t n:小猪。彘zh :猪。畜x :畜养。无失其时: 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失,失去,这里指错过。其,它们的。 百亩 之 田, 勿 夺 其 时, 数口之家,可以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时节,几口之家就可以 无 饥 矣; 不受饥饿了; 之:结构助词,的

22、。勿:不要。夺:丧 失,耽误。其:代词,它的。时:时节。 谨 庠序 之教,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颁 白 者 不负 戴 于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 n、序:都是学校。商 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悌t : 敬爱兄长。之:第二个“之”,兼词,相当于“于之”;另外两个 “之”,结构助词,的。义:道理。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 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意思是, 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者,头发花白的人。 颁,通“斑”。负,背着 东西

23、。戴,顶着东西。 七十 者 衣 帛 食 肉,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 黎民 不 饥不 寒,然而 不 王 者, 百姓没有挨饿没有受冻的,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 未之有 也。 是不曾有过的事。 黎民:百姓。王w n:为王。这里指以 王道统一天下。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否定句中宾 语“之”前置。 “狗彘食人 食 而 不知检,涂 有饿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 莩 而不知 发, 人 死, 则曰:非 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放粮去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不 我 也, 岁 也。是何异 于 刺人而杀之, 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把他杀 曰

24、非 我 也, 兵 也? 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 食:前一 个为动词, 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而:转折连词,却。检: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饿莩pio:饿死的人。莩,通“殍”。发: 这里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 是何异于也:这与有什么两样? 王无 罪 岁, 大王不要归咎于年 斯 天下之民 至 焉。” 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梁惠王上) 无罪岁:不要归咎于年成。罪,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至:到来,此指归顺。 孔子的仁爱更多地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

25、,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 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王道仁政”思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 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部分中,孟子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 请将其填在图中处,限四个字。 (2)孟子在全面论述王道仁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请在图中处填出正反的具体 内容,各限四个字。 答案 无望民多 使民加多 批判虐政 1本文节选的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答:_ 答案 (1)孟子认为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天下百姓

26、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 些不施行仁政的暴君, 就像“为渊驱鱼者”“为丛驱爵者”一样, 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 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仁”。(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统治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 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 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中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 “仁”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2本文节选的梁惠王上这一部分论述的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_ 答案 从这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在实实在在地维护百姓的利益。孟子认为,首先让 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

27、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 即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 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 达到天下大治。 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的联系。 答:_ 答案 (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 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此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上是忠君。 (2)“忠君”带有竞争意识谁爱民、推行“仁政”就忠于谁,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虽没 有离开“忠君”的轨道,但对那些不

28、可救药的暴君,孟子主张“变置”,对那些不顾百姓死 活的国君,民众则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 4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 答案 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孟子的文章旗帜鲜明,观点突出。 他善于通过对事理的分析来把自己的观点发扬光大,从不含糊其词。第二,孟子的散文表现 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真理的勇气,蔑视统治者的傲骨,这些构 成了孟子散文雄辩风格的内在精神实质。第三,孟子的雄辩还表现在论辩技巧上。论辩技巧 有:(1)知言。要和对方辩论,

29、必须掌握对方论点的实质,把握对方的漏洞。(2)迂回法。常常 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或者由远及近地引入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或者把对方话题的内 涵暗加改变,使其变成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3)“引人入彀”法,即“归谬法”。对于对方 的错误观点,先不直言其错误,而是把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前提,利用自己的观点加以推论, 最终使对方的观点陷入矛盾之中,不攻自破。 有人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实施利民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 神,具有进步意义;有人却说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你怎样看 待这个问题? 答:_ 答案 (观点一)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

30、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 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 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警示作用。 (观点二)孟子企图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问题,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 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 大夫,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王的政权,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这 种温文尔雅的社会理想麻痹了人们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 成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论

31、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民为贵”的深刻道理;再如“故为渊驱鱼者,獭 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暴君会让 百姓离开的道理。 技巧点拨 排比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 一种修辞手法。排比的主要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及作用如下: 1短语排比,排铺物象。如: 人们经过几千年对大自然的寻访对话,看过高山、流水、落红,惊叹过马王堆里精妙的 玉器,莫高窟里无言的经卷,飞天曼妙的舞姿及古丝绸

32、路上的苍苍烟云 2段落排比,条理清楚。如: 看,这是一棵“民本”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孟子;看,这是一棵“淡泊”之树, 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陶渊明;看,这是一棵“自强”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林则徐。 3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如: 选择,是深邃的天空中滑过的一颗流星;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 选择,是如水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4复句排比,深度议论。如: 一个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亲切而又冷静;一个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 住感情,会使他显得高尚而又真诚;一个人如果能用责任感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坚毅而 又可信。 5引用排比,彰显文化。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

33、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 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 6反问排比,不容置疑。如: 岂可让黏稠的血液停止流动?岂可屈从于命运的戏谑与安排?岂可让涟涟的泪水滑落年 轻的面庞? 7对称排比,各显特征。如: 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言;若江南文化 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 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旷达豪放。 8对比排比,突出中心。如: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我唾弃虚伪;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我厌恶背叛;在宽容与狭隘之间, 我保留宽容;在尊严与阿谀之间,我恪守尊严

34、。 迁移运用 请以“爱”为话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100 个字。 答:_ 答案 (示例)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 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 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黯淡的生命;爱是酷暑里的清泉, 滋润了干涸的灵魂;爱是蓝天上的彩虹,装点了苍白的青春。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1)在战乱纷纷、强权横行的战国时代,孟子胸怀恻隐之心,体察人民疾苦,欲 救民众于水火。他极力劝谏君王爱民养民,虽屡遭失败,但其为民请命的责任意识、傲视王 侯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

35、千古长存。 (2)刘欢在歌中唱得好:“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民心是温度计,民心是风向标。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每一段辉煌,都毫无例外地 证明了民心的重要性。 运用示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 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 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 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 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

36、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 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 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 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 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 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 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 安稳稳地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

37、姓的强烈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 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 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人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 的毁坏情况。 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 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 以防来袭, 康熙却坚定地说: “我 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 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 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38、,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课外素材 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 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经常攻击人类、 偷袭牲畜、 踩损庄稼,因而影响了附近地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更时常引发枪杀野生动物的事 件。虽然有关人士想尽了办法,也无法真正解决人与动物间的“争食”和“争斗”。随着人 和动物之间的冲突的不断升级,肯尼亚政府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一个在临近野生动物保护区居住的居民发现,那些野生动物们对一些两米以上 长满刺的仙人掌总是敬而远之。 他便有意识地在自家庄园边缘种植上一道仙人掌“防御墙”。 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曾经肆无忌惮靠近村落的野生动物们每每都会在仙人掌“防御墙

39、” 前停下脚步,继而转身离开。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种植仙人掌,随后,野生动物侵袭 人类和践踏庄稼的事件也渐渐少了起来。 选材感言 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既保证人、牲畜及庄稼免遭野生动物的伤害,又避免人类 对野生动物实施报复性猎杀。这种两全其美的仙人掌“防御墙”让一直困扰人们的难题迎刃 而解。这种智慧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有关和谐相处的真理:呵护和关爱总是比血腥更有力量。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的。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 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

40、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 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 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 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 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行仁政而王天下”20 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 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 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