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5842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21 课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内容,理解各自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掌握苏联三次改革的结果, 认识苏联改革失 败的原因及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 1目标:改革“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2重点:农业。 3主要措施 (1)农业方面 内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自 留畜,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开垦荒地,推广玉米种植;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 评价: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扩大了开垦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大规模垦荒,破 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管理经营不善,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 (2)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思维点拨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 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 政治改革 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 4评价 (1)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急躁冒进,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判断正误 (1)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经济改革的重点放

3、在农业方 面。( )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很大成就,苏联经济体制顺利实现转型。( ) 思维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 但从总体上 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 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 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方面 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方,把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 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同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实行利润提成,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农业方面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提高农

4、产品的收购价格。 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2评价 (1)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 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2)局限: 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 导致后期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再加上其加紧与美国争霸, 导致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 判断正误 (1)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 ) (2)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 ) 问题思考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答案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

5、本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于 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 1指导思想:认为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2措施 (1)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 (2)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 (3)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 (4)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 3结果 各项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原因 (1)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再加上阻力重重。 (2)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局势失控。 判断正误 (1)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

6、经济的调节作用。( ) (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 问题思考 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 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什么? 答案 苏联解体。 误区警示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 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针对练 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 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7、。” 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 年 B19541964 年 C19651982 年 D19821991 年 答案 C 解析 题干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 视军事改革有关。A 项是斯大林时期,B 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 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 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 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1956 年达 1 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 710 万 公

8、顷。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应用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农业方面,但他的农业改革违背自然规律,且单 纯依靠行政命令推行。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 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 个十年(19711980 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应用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答案 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材料二 社会

9、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 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 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1992 年南方谈话 应用 2 依据材料二归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案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 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 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 的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 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

10、重点放在农业上; 勃列日 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戈尔巴乔 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 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 企业和个人的生 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针对练 自 1956 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 了改向, 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

11、改革重点是工 业体制方面,所以 A、B、C 三项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 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答案为 D 项。 1(2018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53 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1/3,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国 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选 B 项。 2(201

12、8 黄冈高一期末)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 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 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 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 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 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 B 解析 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 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 这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 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 B 项正确。 3(2019 成都高二检测)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 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 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 19541962 年, 苏联的工业劳动生

13、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出现这一状 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苏联斯大林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故 A 项正确。 4.(2019 苏州高二检测)从 1985 年 3 月到 1990 年 10 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 推出 12 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 年 2 月出台

14、“400 天计划”,5 月出台“5 年计划”,8 月 又随即出台“500 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 乔夫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 12 套经济改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 根本无法落实”,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盲目性的一面,故 D 项正确。 5(2018 宁德高一期末)下图所示的是某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一期周刊最有可能 出版于( ) A1949 年 B1955 年 C1985 年 D1991 年 答案 D 解析 戈尔巴乔

15、夫改革是在 1985 年1991 年,故 A、B 项错误;1985 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 联总书记,才开始改革,不符合题干要求,故 C 项错误;1991 年苏联解体,与题干中的“他 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相符,故 D 项正确。 6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 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 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

16、 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 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 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答案 (1)积极作用: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之处: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 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北师大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