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50865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社人教社 思想政治思想政治 必修必修 4 4 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 20192019 版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起源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 结 第二框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框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

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框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的规律性 1.物质与运动 2.规律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框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是普遍的 2.联系是客观的 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4.整体与部分 5.系统和要素 第二框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形式和状态 4.发展的趋势 第三框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3、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 4.矛盾的特殊性(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6.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 综合探究一综合探究一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2.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属性 3.认识差异的原因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认识的特点 6.认识的发展过程 7.追求真理的历

4、程 第五课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第一框 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本质 1.劳动的作用 2.实践的作用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框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三框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的作用 2.人民群众的作用 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第六课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 2.人的价值 3.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4.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

5、观 第二框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第三框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4.坚定的理想信念 综合探究二综合探究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内涵

6、 2.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与政治经济 4.文化的核心 5.文化与文明 6.文化及其载体 7.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8.文化的功能 第二框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形成 2.传统文化的内容 3.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措施 4.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三框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八课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文化具有民族性 2.文化具有多样性 第二框第二框 文化交

7、流与文化交融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第三框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3.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框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第三框第三框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8、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5.坚定文化自信 综合探究三综合探究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 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

9、源于人们在生活 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4.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教材 P4“相关链接” 1.哲学的实质: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 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 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3.哲学的差异 (1)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以反映它的这一方面,也可以 反映它的那一方面; (2)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 反映。 (3)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 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

10、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 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把不自觉 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 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材 5“相关链接” 1.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2.世界观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三、哲学

11、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 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框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不同表达:不同的时代、不

12、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 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教材 P8“相关链接” 1.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述。 2.在同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述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变化。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 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三、唯物主义和唯心

13、主义 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区别: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 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形态 (1)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唯物主义、近 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 唯心主义。 教材 P10“相关链接 1” 1.二元论的观点: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 2.二元论的趋势: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

14、最 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教材 P10“相关链接 2”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观点: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 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评价: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 观色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 的本原。 (2)评价 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 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

15、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 再分的物质结构。 教材 P11 相关链接”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 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 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唯心主义 (1)产生: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

16、会导致唯心 主义。 (2)评价: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 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 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第三框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阶级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2.科学性: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成果。 3.方向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 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 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17、 4.使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 放。 5.进步性: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 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教材 P12“相关链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有其社会科学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 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

18、)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 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 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理论品质 (1)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2)原因: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 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 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3)意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 散发出永

19、恒的思想魅力。 教材 P13“相关链接” 1.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 界。 3.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 4.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5.离开实践,我们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2.毛泽东思想

20、 (1)精髓:实事求是。 (2)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 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 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贡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创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

21、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 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 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3.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

22、物质性: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 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 识的内容。 3.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 识。 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是

23、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要求: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 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第二框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一、规律是客观的 1.物质与运动 (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的运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 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规律 (1)

24、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3)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 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 和规律。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 界。

25、(2)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 事物。 3.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 客观规律的制约。 (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 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3)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 阻碍作用。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1.必须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 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 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

26、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 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 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 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 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框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是普遍的 (1)联系的含义:

27、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 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是客观的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原因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 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

28、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1)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 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 (1)区别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 各个阶段。 地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 整体。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

29、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和要素 (1)系统的含义: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 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 效果; 必

30、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第二框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2.发展的实质 (1)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原因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它 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的 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 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在社会历史领

31、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 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教材 P32“相关链接” 1.运动、变化与发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 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 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2.判断新旧事物: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 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 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形式和状态 (1)量变 含义:事物数量的增减或

32、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2)质变 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状态: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 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要求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 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

33、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2.发展的趋势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3)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

34、、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4)要求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 与考验。 教材 P34“相关链接” 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只承认 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 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 飞跃。 第三框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两个方面。 2.矛

35、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矛盾的基本属性 (1)内容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 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内容: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 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斗争性 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实质: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

36、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 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 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教材 P37“相关链接”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 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二、矛盾问题二、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要求:敢于承认

37、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 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 事物的特殊本质;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 性。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实质: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地位: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3)关系 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

38、性,任何事物都是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 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 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 合则是普遍性。 (4)要求:(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次矛盾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 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 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

39、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2.主次方面 (1)区别: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 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 方面决定的。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轮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1)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 次要矛盾;在认识某

40、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 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 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 均衡论。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理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 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现实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综合探究一综合探究一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唯物

41、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 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 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 事物; (2)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 (3)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 化和发展; (4)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 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42、用; (2)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 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4)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1)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

43、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与实践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 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 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 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 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 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

44、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 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作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4)形式: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 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5)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 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45、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 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 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 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

46、的存在。在 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框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一、真理是客观的 1.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 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2.属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认识差异的原因 (1)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 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47、。 (2)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 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 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 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 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48、。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 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 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 现有一个过程。 (4)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 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 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2)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