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50867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2.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框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

2、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2.共产党宣言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十月革命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3.多国实践  第二课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近代

3、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复兴之路  二、胜利的征程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列主义传入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毛泽东思想  第二框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二、在艰

4、辛探索中前进  1.原因  2.探索  3.八大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开启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二、改革开放的意义  1.巨大成就  2.坚持改革开放  第二框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5、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中国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2.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容  3.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  第四课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持和发

6、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框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1.新方位  2.新时代  3.意义  二二.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背景  2.矛盾  3.国情  4.路线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1.原因  2.主体  第二框第二框 &nbs

7、p;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内容  2.进程  3.特点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内容  2.措施  3.关系  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战略安排  2.要求  第三框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8、义思想  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创立过程创立过程) )  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  1.内容  2.“八个明确”  3.“十四个坚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原因  2.要求     综合探究一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远眺前

9、行的路  1.生产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  4.上层建筑  5.基本矛盾  6.评判标准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综合探究二综合探究二  方向决定道路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命运  1.精神力量  2.能量力量  3.群众力量   周二 1-11 2-12 4-26 7-25  周四 1-26 2-25 3-12 7-11  周五 1、2-25   3、4-26  周六 3、

10、4-11  周日 1、2-11   3-25 4-26   备注备注:1.:1.打印时注意整页整章节设置。打印时注意整页整章节设置。2.2.课前参照本资料圈划、标注教材课前参照本资料圈划、标注教材   第一课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

11、段,也是最低阶段。  特点  生产力  旧石器时代 特点 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  特点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作用 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生产关系  原因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  特点  所有制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关系 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生活单位(含 BP2 相关链接)  基本单位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

12、基本单位  管理方式  在 氏 族 制 度 下  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 议事会选举产生的。他们同大 家一起劳动,没有特权  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 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  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  变化发展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解

13、体  根本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解体过程  所有制 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分配 贫富分化的加剧  关系 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结果 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阶级  地位: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奴隶阶级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矛盾:奴隶

14、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家  产生: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奴隶制国家产 生了。  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生产关系  所有制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分配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

15、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评价: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1.封建社会封建社会  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特点 生产关系  特点  所有制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分配 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进步  所有制 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分配 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关系 农民

16、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 作用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原因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BP5 相关链接) 农业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水利 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工业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三产 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剥削  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 不依赖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方式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

17、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 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封建制国家: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 人民的思想。 阶级 类别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矛盾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斗争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 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消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 特点(含 BP7 专家点评)  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关系 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分配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够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使用即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够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 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这表明,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 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

19、,是隐蔽的 条件 内容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形成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两个条件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 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过程: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领导(BP8 专

20、家点评):工人阶级在当时还非常年轻,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领导这场革命。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担当 起领导革命的历史任务。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 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局限: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  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 显得过剩,而

21、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发展趋势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 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 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 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 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22、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关系上的表现(BP10 专家点评) 生产资料 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生产过程  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该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由追求最大限度利 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  产品占有  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产品,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 产 阶级关系上的

23、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对立原因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 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  缓和矛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 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性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地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趋势: 矛盾尖锐 生产社会化

24、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越不可避免 社会更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1.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形成: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

25、诉求,从而形成了 空想社会主义。 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局限 空想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无效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 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  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 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26、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 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1.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形 成  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 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 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内 容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 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从

27、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 占有 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重 要 性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 础上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 向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 科学的伟大飞跃 2.2.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 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评价(BP16 相关链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28、;理论 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世界观 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政党  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 规律 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 精神 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 立场 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内容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9、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共 产 党  性质 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利益 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作用  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 级政权,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性质

30、特点 (BP16)  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 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删,共产党 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 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

31、而奋斗。 3.3.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BP17(BP17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  作用: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原因 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1.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过程: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

32、 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 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关系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分配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3.多国实践多国实践  多国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严重曲折: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

33、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 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课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1.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

34、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任务: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2.复兴之路复兴之路  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 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 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选择复兴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

35、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 新路。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BP21 专家点评)  是由近代中 国的基本国 情决定的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封建势力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 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二、胜利的征程二、胜利

36、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1.马列主义传入中国马列主义传入中国  过程:1917 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意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2.五四运动五四运动(BP23(BP23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  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 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 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 泛性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 族追求民族独立和 发展进步的历史进 程中具有里程碑意 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促

37、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 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是中国旧民族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3.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过程:1921 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意义: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道路: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38、权、最 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胜利: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 1949 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宝(BP23 相关链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步骤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

39、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 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特点(BP24 专家点评):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 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4.中华

40、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含含 BP24BP24 专家点评专家点评) )  新旧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中外 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道路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世界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5.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创立:在中国革

41、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意义: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 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框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  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2、  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  2.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国营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

43、的转变  3.19543.1954 年宪法年宪法(BP26(BP26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  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4.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标志: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必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

44、定性选择。  意义:  (BP27 专家点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 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 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1.原因原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

45、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2.探索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3.八大八大  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内容  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46、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 的伟大飞跃。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 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

47、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课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1.开启改革开放开启改革开放  决策: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

48、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依据(BP32 相关链接):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 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历程  改 革  农村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企业改革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开 放  关键步伐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

49、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格局形成  1984 年,开放了包括大连、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 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 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意义(BP32 相关链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2.2.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标志:以

50、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内容  开 放  2001 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13 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这都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 革  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以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200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

51、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201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 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二、改革开放的意义  1.1.巨大成就巨大成就  两大发展:1978 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

52、迎来了从温 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一个姿态: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2.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有效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无限性: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