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百家争鸣,内容索引,核心素养,达标检测,基础落实,基础落实,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百家争鸣”中“百家”的含义是实指,意为一百个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中的“争鸣”意味着各派的思想主张绝对不同。(),判断正误,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提出“ ”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 ”。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注
2、重人的全面发展。,仁,德治,有教无类,材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思考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问题思考,提示内容:仁者爱人、以德治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 主要目标是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3.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学说。 (3)提出“ ”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 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
3、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 ”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制天命而用之,礼,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不同,深化理解,二、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 ”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 ”“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 ”的社会生活。,无为,小国寡民,道,老子的“无为而治” (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
4、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概念辨析,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 ”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齐物,自然,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尽地力之教,法经,世卿世禄制度,井田制,道家,君主集权,4.历史影响 (1)对中国 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 作用。 (2)汉代以来,其 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
5、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专制主义,法治,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 。 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主要思想 (1)思想主旨:“ 、交相利”。 (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墨翟,兼相爱,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带有民本思想色彩。即所谓的“王道”。 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来统一人们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6、,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归纳总结,知识结构,核心素养,百家争鸣的时空分布,解读从时间上看,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时期,活跃于战国时期,终止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空间上看,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分布于齐鲁一带与中原地区。,针对练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
7、,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 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应用1材料一反映的是孔子“ ”的思想,倡导以德治国,反对统治者任意刑杀。,仁,材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应用2材料二反映了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源以满足基本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
8、序。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很强的 意识。,民本,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应用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提示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
9、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针对练“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墨家“尚贤”思想 B.儒家民本思想 C.法家改革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思想,解析“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反映了关注民生的早期民本思想,与儒家的思想吻合,故选B。,达标检测,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 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1,2,3,4,5,6,2.孔子看到
10、鲁国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 A、B、D三项虽然都属于孔子的思想,但与题干无直接关系。,1,2,3,4,5,6,3.“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孔子“礼”的思想 D.墨子“兼爱”思想,解析分析题干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以慈悲为怀,
11、二是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 C项孔子的“礼”主要强调等级名分和贵贱有“序”,与材料主旨不符; A、B、D三项都体现了慈悲和善良,但孔子和墨子都没有强调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只有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故选B项。,1,2,3,4,5,6,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1,2,3,4,5,6,A.孔子 B.孟子 C.韩非D.老子,1,2,3,4,5,6,解析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韩非的核心思想是“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
12、强调“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5.韩非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解析韩非认为法律应针对臣民,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故选D。,1,2,3,4,5,6,6.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A.墨家主张节俭 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解析 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他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是财富的创造者。 A项不是其“根源”; 墨家思想的“根源”应该从主观方面考虑,排除C、D两项。,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