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107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5 古人谈读书古人谈读书 本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 ,是孔子关于学习的六句话。第一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 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二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 对待读书要不知疲倦。第四句孔子否认了自己是天才,总结出好古、勤学是他成功的两条经 验。第五句是说学习好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害怕丢失,指出做学问要不断 地追求探索。第六句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指出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 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

2、是徒劳无益。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 犹新。 课文配有一幅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1 通过自主认读、 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耻、 识”等生字, 掌握多音字“识”;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正确书写“耻、诲”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1生字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 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画出生字词, 并借助注释、 工具书理解字义。 生字教学时, 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教学“诵”时, 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教学“诲、 谓”时, 可以采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耻、岂”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帮助识记,如“羞耻、耻笑”“岂有此理”;“矣”是文 言文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了”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借助文中拼音读准字音。 生字书写教学时,简单的字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练写,容易写错的字和难写的字要有针对 性地指导,可以

4、引导学生按照结构特点进行分类,观察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则,如“诲、谓、 诵”这 3 个左右结构的字, 在书写的时候都要注意左窄右宽。 “岂”字要注意下面是“己”, 最后一笔的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写长。 2课文朗诵 本文是文言文,较之现代文在朗读上稍有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好句 子的断句。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先猜一猜句子的意思,再读文言文,相互交流读法,注意 断句。遇到不好读的句子,教师可以范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这样断句的理由。要 通过个人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将课文读通,能正确停顿,读出一 定的节奏。 3理解文意 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

5、具书,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出每句话 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鼓励学生结合注释或上下文先猜一猜,再和同学、老师 交流。如,“默而知之”的“默”,可以借助上下文,用组词的方式猜词义,结合整句话的 大意, 可理解为“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 “余尝谓”的“尝”、 “心到最急”的“急” 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和现代汉语的常用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在比较、发现、交流的过程 中正确理解词义。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采用多种方法, 如, 教师说大意、 学生读背对应的文言文,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强记忆,达到熟读成诵。 4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教学完两则文言文后,可以结合课后练习

6、第三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 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两则文言文所提到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引 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思考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对自己的启发。 1收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多媒体课件。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会认“耻、识”等生字,会写“耻、诲”等生字,掌握多音字“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第一则文言文。 板块一 交流分享,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书到

7、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 基 2谈话引入: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扩展人生的宽度。古人云:流水之声可 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 话。人的一生如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实在是一件快乐无比且受益无穷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古人谈读书 ,看看孔子、朱熹对读书有怎样的见解。 板块二 初读课

8、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耻、识”为翘舌音,“诵”为平舌音,“恒”为后鼻音。 4引导学生迁移思考,联系形近字对比记忆。 诲(教诲)悔(后悔)海(大海) 谓(称谓)渭(渭水)猬(刺猬) 5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6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耻”左右紧凑,左边“耳”的第六画变提,稍

9、短;右边的短竖在竖中线位置。 “诲”右边“每”的横折钩略倾斜。 “谓”右边略高,“月”撇画变竖。 “诵”右下“用”的首笔变竖。 “岂”上面的“山”略扁;下面是“己”不是“已”或“巳”。 7齐读课文。 8教师范读第一则文言文,学生跟读,并画出断句的分隔符。 9课件出示断句,学生修改订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10齐读第一则文言文,读准音,断好句。 板块三 品读释疑,学习经典 1了解论

10、语及孔子。 (1)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 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 孟子并称为“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 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后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 2学生自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讨论六句话的意思。 3依次指名学生翻译六句话,教师逐句指

11、导并明确。 句段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词句理解。 (前四个)知:知道。为:就是。(第五个)知:同“智”,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中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是 “智慧”的意思。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孔子 认为,无论对待学习还是其他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自欺 欺人。 (3)明确出处。 论语 为政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句段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词句理解。 敏:聪敏。好

12、:读 h o,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 己的人请教。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天下人人皆可为我师,求学者必须具有“不 耻下问”的精神。 (3)明确出处。 论语 公冶长 :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 也。” (4)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中包含一个成语不耻下问。 句段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词句理解。 默:默默地。识:记住。厌:满足。诲:教诲。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指导掌握多音字“

13、识”。 “识”在表示“记”“记号”时,读 zh ,如“博闻强识、款识”;在表示“知道,了 解”“认识”“见识,知识”时,读 sh ,如“不识好歹、有眼不识泰山、有识之士”。 (3)引导学生明确: “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 应当把学习过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断地积累、总结、沉淀。“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应当有所 收获就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应当热情、耐心地教导学生。 (4)明确出处。 论语 述而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句段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词句理解。 敏:勤勉。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

14、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去求取知识的人。 (2)引导学生明确:孔子申明自己只是个普通人,通过好古和勤学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知 识的人,一方面含有孔子自谦的成分,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们自己的一切知识都是勤奋努力学 习的成果,鼓励学生发愤学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人才。 (3)明确出处。 论语 述而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句段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词句理解。 及:赶得上。犹恐:仍然担心。 学习就好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仍然担心被甩掉。 (2)引导学生明确:本句孔子谈到的是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 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

15、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 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3)明确出处。 论语 泰伯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句段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词句理解。 吾:我。尝:曾经。寝:睡觉。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但是并)没有好处,(这样做)还 不如去学习。 (2)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 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3)明确出处。 论语 卫灵公篇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16、也。” 4拓展积累论语中其他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5再次齐读课文的六句话。 6小结:这则文言文用六句话告诫我们要勤奋好学,实事求是,注重积累,注重学与思 的关系。同学们在今后的读书和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的读书方法中获得启发。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

17、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中的第一则文言文,了解了孔子是如 何学习、如何育人的,你们还记得是哪六句吗?(学生一齐背诵)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古 人谈读书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板块二 品读释疑,学习经典 1了解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溢文,世称朱文公,南剑州尤 溪(今属福建)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 及自然科学均有贡献,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其为朱子。代表作有 四书章句集注 太极图说解 楚辞集注等。 2教师范读第二则文言文,学生跟读,并画出断句的

18、分隔符。 3课件出示断句,学生修改订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 乎? 宋朱熹 4齐读这一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5过渡:这则文言文就是朱熹先生在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现在 请大家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了解“读书三法”是什么。 6课件依次出示句子,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句段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19、,记亦不能久也。 (1)余:我。(2)尝:曾经。(3)谓(第一个):说。(4)谓(第二个):称为。(5)漫浪:随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称为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 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过渡:那么“三到”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呢?(学生答,课件同步相应句子) 句段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急 古义:要紧,重要。 今义:想要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7引导学生明确“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

20、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 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8思考:“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学生交流反馈,教师指导并 明确)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专心地读书、学习,因此“心到”要放在首要的 位置。 9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想。 我认为朱熹的“心到最急”说得太对了。如果读书不用心,马马虎虎地读,就如同囫囵 吞枣,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平时读书时,不仅会读,还会用心想一

21、些问题,比如:作者为 什么会这样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好在哪?我还会做读书笔记,这样能使我的作文水平提 高得很快。 10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齐读这文言文。 11拓展介绍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 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 他读书做到了“五到”, 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 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 指边读边做批注、摘录和笔记;脑到指对书中的内容深入理解,勤思考,多分析。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古人谈读书 一

22、 读书要谦虚、诚实 读书要勤奋、好学 读书要注重积累 读书要勤勉、主动 读书要有进取心 读书要多学再思 二 观点:心到、眼到、口到 论述: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总结:三者缺一不可 学读书之法 悟读书之道 2拓展积累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成语。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牛角挂书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 目不窥园 专心致志 3小结: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无一不是饱学之士。从这篇课文中的两则文言文我们 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从中 受益吗?将你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吧! 完成对应训练。 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疏通文义的环节,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根据注释 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不懂的地方,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 础上读懂全文。 2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作用。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尤为重要。第 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 流畅自如, 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3 注重小组讨论交流。 主要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揣摩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五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