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860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3 课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促进民族大融合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 建化进程中的作用。(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难点)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 (3)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思维点拨

2、1北魏经济发展原因:一是黄河流域的统一;二是社会相对稳定;三是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 动;四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五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原因: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 措施 表现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 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 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

3、废除一些 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历史认识 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的主导下,各种非封 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 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 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

4、卑族畜牧生 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汉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认识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 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汉化的过程;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使少数 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史论要旨 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民族的大 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是

5、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图示 主题 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 史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 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 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史料解读 表明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 洛阳伽蓝 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不期然”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

6、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提示 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 往来的促进作用。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 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一次封建化改革。 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 改

7、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 方式。 (2)作用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 基础。 (3)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1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答案 A 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 角度

8、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答案 B 解析 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 B 正确;其 他三项错误。 3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 民族融合的潮流 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南北朝时期 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 B C D 答案 A 4移风易俗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 戚兄

9、弟,若禽兽耳。战国策 魏策三 材料二 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 业社会的生活, 鲜卑语言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翦伯赞主编 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 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 作古。蒙文通古史甄微 秦之社会 材料四 此汉化政策其子孙遵行不替, 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其汉化程度更为增高, 至宣武、 孝明之世,则已达顶点,而逐渐腐化矣。然同时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 本来之胡化, 而不为洛都之所浸染六镇鲜卑及

10、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 而不渐染汉化, 则为一善战之民族,自不代言。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国民风特点和中原看待秦国、北魏旧俗所体现的观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袭秦旧”与“进华夏”并举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四指出 北魏移风易俗的两种不同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移风易俗的认识。 答案 (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观念:华夷有别(或华夷之辨、华夏与戎狄、戎翟有别)。 (2)措施: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制定秦律,法律治理。 趋势:(中原)鲜卑汉化与(边塞)汉族胡化。 (3)认识:改革推动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又影响着改革;华夷有别的观念影响改革者移风易俗 的取向;移风易俗过度不利于原有风俗或特性的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