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893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3 课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促进民族大融合 基础巩固 1.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 “国家殷富, 库藏盈溢, 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丝织业比 较发达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正确,“钱”“绢”说明正确,所 以选 A 项。 2.北魏孝文帝曾大力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这一措施的最重大影 响是( ) A.有利于儒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B.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文化发展 C.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素质 D.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 尊儒崇经和兴办学校是鲜

2、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从而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不符合“最 重大影响”的要求。 3.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 魏之首创。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 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 A.改变了选官方式 B.提高了官员俸禄 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 D.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 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 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 矛盾;B

3、项与材料无关。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模仿汉族官制,“定考课,明黜陟”,将北魏官制定为( ) A.三公 B.科举制 C.九品 D.三公九卿 答案 C 解析 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 5.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实质反映 了( )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 B.当时战乱不断 C.妇女地位的提高 D.民族融合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 族影响的反映。 能力提升 6.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魏晋农家庖厨图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B.北方社会经济

4、的繁荣 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 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 答案 C 解析 “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 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所以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这一时 期的民族融合趋势。 7.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 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 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中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来看,前者有少数民族气息

5、,后者汉族特征 较为明显,显然后者受汉文化影响,故 C 符合题意。 8.吴宗国主编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 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 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答案 D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 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 口”。分析选项,A、C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 项与史实不符;D

6、项符合题 意。 9.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 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 定制度, 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 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 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 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 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 深慕华风, 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 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 至于革鄙陋,趋

7、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 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 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 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 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 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 本国史:上卷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 答案 (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 文化制度,加速了封建化的过

8、程。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 蕴含着危机;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 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驳斥了 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 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 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 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后魏文物,始有可观”“国势之衰 兆已见”可知作者的认识,从材料二“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于中国之贡献颇 大”可知材料二作者的观点,通过对比得出二者认识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一 “国势之衰兆已见”可见其中的“国”是指北魏鲜卑族政权,而材料二“于中国 之贡献颇大”可见是站在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评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