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63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3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3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3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第 23 课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 系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 从盟国到对手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重新打出反共、反苏的旗号,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一支强大的国际政治力量。 欧洲大国和日本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3)美国为称霸世界,企图遏制苏联;苏联要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矛盾加剧。 易混易错 (1)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峙的根本原因在于国

2、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2)两极格局、冷战格局、美苏争霸格局不是一个概念 它们都是由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演变而来的,从存在的时间、内容和范围上来说,要比雅 尔塔体制小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两极就已经形成,1947 年才形成了冷战格局,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苏争霸格局才确立。 2经过 (1)1946 年 3 月,丘吉尔发表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对付苏联,发出了“冷战”信号。 (2)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 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3影响: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知识链接 “丘吉尔演说”:1946 年 3 月英国首相丘

3、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的演说,又称“铁幕” 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在中欧、东欧的“扩张”,主张英、美结成同盟,制止 苏联的“侵略”。这一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实施“冷战” 的前奏。 概念阐释 “冷战”是指 1947 年至 1991 年之间,以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华约 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1946 年 3 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 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 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 战”的正式开始。1955 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 年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

4、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失败,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探究点 1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 材料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退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 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 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的关系由“同盟”走向“分裂”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结合教材思考,材料中提到的“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主要指什么? (3)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失去了共同的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失去了合作基础)。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 (3)国家利益

5、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探究点 2 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 材料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 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我宣布,不论什 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 1947 年 3 月 12 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 材料中的“外来压力”指什么?“美国的政策”又是指什么?反映出美国怎样的战略 目标? 答案 “外来压力”: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的政策”:遏制共产主义,开始实行 “冷战”政策。战略目标:称霸世界。 知识点二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冷战”的含义 以

6、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 切敌对行动。 2内容 (1)经济上:美国: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 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 (2)军事上:美国:1949 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苏联:1955 年 6 月,苏联联合波兰等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3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误区警示 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 划, 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以及控制西欧的目的。 归纳总结 杜鲁门主

7、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 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 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 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实质: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它们都是二战后美国意图建立 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手段。 (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 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探究点 二战后美国与西欧之间的关系 材

8、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交战国精疲力竭。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格局。如何在废墟 上恢复经济,重构一个新的国际关系,大国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明争暗斗。漫画形象地表述 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思考 你认为漫画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医生”开的“药方”指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答案 “医生”指美国;“病人”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药方”指马歇尔计划(或欧 洲复兴计划)。“药方”的实质是: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和遏制共产主义。 知识点三 国际局势的持续紧张 1重大事件 (1)德国的分裂:原因: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美苏“冷战”加剧。 分裂:1949 年,

9、在西占区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随后,在苏占区也 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 (2)朝鲜的分裂:原因: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 38 线为界形成两个占领区。 分裂:后来,在半岛南、北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 年苏联将导弹运进古巴。 结果:双方经过谈判,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4)朝鲜战争:爆发:1950 年。经过:美国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进 行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果: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议。 (5)越南战争:爆发:1961 年。结果:美国被迫于 1973 年撤出越南。 知识链接 “柏林墙”:柏

10、林墙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关系的标志性建筑。二战结束后,德国由苏、 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分裂后 的德国成为两大阵营对峙的前沿,随着“冷战”的加剧,民主德国沿西柏林的边界修建的一 道围墙,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渗透,成为东西德分裂的重要标志。1989 年底,东欧剧 变发生以后,柏林墙被拆除,东德并入了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 2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美苏“冷战”持续了 40 多年,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没有发生新 的世界大战。但是,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的“热战”却交替发生。 思维点拨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争夺的重要组

11、成部分,只是美苏没有直接 在战场上交战而已。 (2)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虽然也有局部的热战,但由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因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探究点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美苏 “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 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 材料二 越战创伤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 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 (2)材料二中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

12、越战创伤”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有何影响? 答案 (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 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后来,美 苏分别支持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指越南战争。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 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

13、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 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 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处于长期紧张动荡 的状态。 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 不利影响。 课堂小结

14、 1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 “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 ”这里“新敌人” 指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 答案 C 解析 随着二战的结束,英苏之间的战时盟友关系逐渐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转而由于战后利 益的分配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成为竞争的对手。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建立, 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故D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图中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了( ) A美国独霸世

15、界局面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北约”“华约”,联系所学知识,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 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故 B 正确。 4 “冷战”风云一书中写道:“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 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能说明在亚洲“充满了火药味”的 事件是( ) A朝鲜战争 B古巴导弹危机 C北约轰炸南联盟 D9 11 事件 答案 A 解析 美苏“冷战”重点是欧洲,亚洲则为热战,主要是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A 正确。 5 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 “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

16、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 步施工的命令之外, 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 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 ” 这封信反映的基本史实是( ) A修筑柏林墙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答案 B 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是 1962 年“冷战”时期在美国、 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 政治、 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后来在美国施压下撤走导弹, 故 B 项正确。 6 人们称美苏“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下面是四位同学就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 的影响的看法,说法最确切的一项是( ) A使世界长期陷于战争的动荡之中 B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中 C维护了世界和平 D虽然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但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即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的爆发,故 D 项最确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北师大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