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9525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章末检测章末检测(四四)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下列术语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 ) A.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 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解析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答案 D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 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解析 生产者包括进行光合作用

2、的绿色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它们都 属于自养型生物。 答案 D 3.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成分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 生产者能将无机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转化为体内的有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 物遗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自然界中。 答案 D 4.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图中食物网共有 4 条食物链 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大于蝗虫

3、可利用总能量 A. B. C. D. 解析 生物群落由该地域所有生物构成,错误;图中有 4 条食物链:大麦蝗 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 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蛇处于第四、五营养级;青蛙捕食蜘蛛,二者又同 时捕食蝗虫,又为竞争关系;青蛙与蜘蛛利用的能量来自蝗虫,蝗虫利用的能量 来自大麦和狗尾草,蝗虫所含能量少于大麦和狗尾草。 答案 B 5.某生态系统中有 a、b、c、d 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 abc,d 为分解者,下 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 b 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甲表示 b 的同化能量,乙表示 b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B.蘑菇可参与丁过程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 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 2值 D.图中 d 的能量不全部来自 b 生物 解析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 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K 值;b 摄入量为 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 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 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d 表示分解者,丁过程表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蘑 菇可参与此过程;d 的能量可来自于 b 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 a 的能 量。 答案 C 6.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 A、B、C、D 的能量之和 B.信息传递仅发生在

5、A、B、C、D、之间 C.此图不能完整地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D.B 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 A 营养级中的少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 A; 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 A、 B、 C、 D 之间, 还能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此图不能 完整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B 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 A 营养级中 的少,如大树与蚜虫。 答案 C 7.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解析 水稻田中的杂草与水稻为竞争关系,当杂草全部清除

6、掉后,能量更多的流 向水稻,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水稻害虫的密度将增加,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 基本不变,物种多样性不易确定。 答案 C 8.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 1、2、3 分别代表 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该金字塔相符( ) 草 树 昆虫 兔 鸟 狼 A. B. C. D. 解析 生物数量金字塔一般是正立的,但有时也有例外,像树、虫和鸟之间就符 合该图的关系。 答案 C 9.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 B 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 BCD 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 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

7、的关键环节 D.B、C、D 被 E 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解析 A 是无机环境,B 是生产者,C、D 都是消费者,E 是分解者。实现光能转 化成电能,再转化成化学能的是生产者;能量传递的效率是 10%20%,每两个 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B 和 E 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环 节;B 是第一营养级,C 是第二营养级,D 是第三营养级,E 不参与食物链的 形成。 答案 D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CO2和碳水化合物 D.

8、生物圈在物质上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解析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与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 碳以 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再 以 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生物圈在能量上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但在物质上是 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答案 C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真核生物,所有的分解者都是微生物 B.所有的生产者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C.有的分解者是原核生物,有的分解者是真核生物 D.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能是生产者或分解者 解析 蓝藻和化能合成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9、,它们都是原核生 物; 部分动物如蚯蚓和蜣螂等营腐生生活, 是分解者, 但不属于微生物, A 错误; 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的,B 错误;光合细菌和 化能合成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 D 错误。 答案 C 12.有关右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 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 3 条食物链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解析 在物质循环中, 生产者与无

10、机环境之间是相互的, 即生产者既能吸收 CO2, 又能释放 CO2,生产者属自养型生物;若表示食物网则甲为生产者,丁为最高营 养级,共有 4 条食物链;在群落中所有生物都有物质会流向分解者,所以若该图 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答案 B 13.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 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B.秋季,efcf 解析 我国北方的夏季昼长夜短, 气温较高, 生产者同化作用占优势, 生长较快, 因此 abce;在秋季,植食性昆虫的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增 多, 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稳定

11、, 由于气温变低, 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变缓、 繁殖变慢,因而 efg;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即 d 增大,而 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相对减少,即 c 减少,可能的关系是 dfc。 答案 A 14.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由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 自养型生物。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能量分别为 a、 b、 c、 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 a B.若 b0.2a,此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影响 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群落 解析 甲即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

12、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 定的能量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甲从无机 环境获得的能量大于 a;当 b0.2a 时,该生态系统能量供应不足,会遭到破坏; 仅由生产者、消费者不能构成群落,还需分解者;第一营养级种群中一个个体所 含有机物总量不一定最多,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个浮游植物所含能量可能少于 其他营养级的单个生物所含能量。 答案 AB 15.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发现在水稻分蘖期间, 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 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农民拔草

13、、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解析 拔草减少了竞争者,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治虫是使能量更多的留在本 营养级中;由于水稻田中施肥,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排水后可能对其他水 体造成污染;搁田使水分减少,根向土壤深处寻找水分,有利于根的生长;焚烧 秸秆不利于能量的有效利用。 答案 ABC 16.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C.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

14、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 D.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必不可少的成分 解析 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两种呼吸方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 性高;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也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生产者 和分解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所必不可少的成分。 答案 B 1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 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

15、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 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 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 致蝉的数量减少,故 A 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 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 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 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 错误。 答案 C 18.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 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是(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解析

16、 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因为海水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 同、吸收强度不同、各色光的穿透能力也不同。蓝绿光的穿透能力最强,所以能 吸收蓝绿光的红藻就生活在下层,而上层浅水处藻类接受蓝紫光、红橙光,表现 为绿色。 答案 A 19.如图在食物网中,a 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 x,最 多需要生产者量为 y,那么 x 与 y 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 解析 体重增加是指物质增加,但物质里面包含能量,所以此题可以能量传递效 率 10%为根据进行计算。根据 a 可求得鸟从草获得食物的比例为 1

17、a,则有:y ax 10% 10%(1a)x 10%,整理得:y90ax10x。 答案 A 20.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 6 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 此食物网共有 9 条食物链,A 错误;硅藻是生产者,但不是分解者,B 错 误;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处于第二营养级,C 正确;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因为 其已经濒临灭绝,D 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21.(13 分)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

18、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 图方框内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分析回答: 生物 ai bi 浮游植物(a1,b1) 9 000 8 100 浮游动物(a2,b2) 700 600 双翅目幼虫(a3,b3) 150 120 摇蚊(a4,b4) 1 000 900 太阳鱼(a5,b5) 300 210 鲈鱼(a6,b6) 45 30 注: a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总能量; b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i 表示生物类群。 (1)该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条数为_条,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_。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_。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

19、_; 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_条。 (4)如果能量传递效率(第 n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 n1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则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 (5)一年内,“bi”的利用途径有: _ _。 (6)对人而言,如果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_。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 影响是_ _。 解析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 4 条,包括鲈鱼和太阳鱼流向人类,还包 括双翅目幼虫和摇蚊羽化后进入其他生态系统。(4)第一营养级是浮游植物组成的, 第二营养级是由浮游动物和摇蚊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所同

20、化的能量为:600900 1 500,1 500/8 100100%18.52%。 答案 (1)3 太阳鱼和鲈鱼 (2)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 (4)18.52% (5)未被利用, 呼吸消耗,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传递给分解者 (6)提示:从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这两 个角度考虑 (7)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 量;另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生态稳定性 22.(11 分)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 范围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 T 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

21、多 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1)甲昆虫是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 间 为 _ 关 系 。 施 放 化 学 杀 虫 剂 后 , 甲 昆 虫 密 度 上 升 的 原 因 是 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稳 定性; 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说明生态系统的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 产物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何种稳定性? _ 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分析图中生物量的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22、。据 T 点之 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T 点之后,乙昆虫数量 减少,甲昆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下降,总 结出食物关系为:森林中的生产者甲乙。 答案 (1)植 肉 捕食 具有抗药性,天敌数量减少 没有抗药性 (2)相对稳定 抵抗力 自我调节 (3)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 量会逐渐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23.(8 分)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 粮食,玉米的秸秆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 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

23、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 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 _。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所固定的_,无机环境中的 碳以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 1/3 作为饲料养鸡, 2/3 供人食用, 生产出的鸡供人食 用。现调整为 2/3 的玉米养鸡,1/3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 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理由是 _ _。 解析 (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

24、和人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 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 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 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 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 1/3 玉米被鸡食用 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答案 (1)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 鸡吃玉米 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

25、3)玉米(其他答案也可)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 1/3 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大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 的能量减少 24.(9 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 人类的必然选择。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 J/(cm2 a)。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 (2)图中 A 代表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 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J/(cm2 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 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 (4)若用上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

26、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会远大于人工鱼塘生态系 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中_。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2)生产者的能量去向 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贮存、流向分解者和自身呼吸消耗,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 为逐级递减。(3)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则生产 者流向植食动物的能量为:40.59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2.5)有机物输入 2 14,所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23703(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为 14) 110,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4 110100%12.7%。(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多而且分层现象明显,能充分

27、利用光能。 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答不全不可)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110 12.7% (4)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25.(9 分)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1)实验步骤: 夜晚,将若干未交配的雌蛾(只有未交配的个体才能分泌性外激素)分成 A、B 两组。把 A 组雌蛾直接放在诱捕器(标记为 A)中,把 B 组雌蛾先放在封闭的玻璃 管中,再放在_(标记为 B)中。 把 A、B 两个诱捕器均悬挂在门外。 一夜后,观察 A、B 两个诱捕器,发现 A 诱捕器_,B 诱捕器 _。 (2)实验结论: _。 (3

28、)延伸探究:科学家事先捕捉到一些生长状态正常的雄蛾,分成 C、D 两组,C 组全部被剪掉触角,D 组保持原状。同时放飞后,发现 D 组的雄蛾几乎全部被 A 诱捕器捕捉,而 C 组雄蛾几乎没有一只被捕捉。这种现象说明: _。 解析 (1)实验目的是证明雌蛾性外激素的作用,因此要设置对照实验,一组使性 外激素发挥作用,另一组使性外激素不发生作用。(2)因为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因此实验结论即为实验目的。(3)分析延伸探究的题干信息可知:雄蛾触角的有无 对实验结果有明显影响,因此说明雄蛾的触角是感受性外激素的重要器官。 答案 (1)同样的诱捕器 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蛾 没有捕捉到雄蛾 (2)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3)雄蛾的触角是感受性外激素的重要器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苏教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