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9492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2 课时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0 分钟) 对点强化 强化点 1 种群数量的变化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解析 由于气候、 食物、 天敌、 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不是恒定不变的, 总是处于波动之中,其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A 正确;种群的变 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B 正确;由于自然界的

2、资源和 空间总是有限的,所以种群的增长一般遵循“S”型曲线,C 错误,D 正确。 答案 C 2.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 K 值增加的是(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 题干意义在于环境的最大承载量,可因不同物种而异,也可因环境变化而 改变,题中要求能使物种 K 值增加。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 减少,K 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产卵容易成活,出生率高,K 值增大; 旅鼠由于捕食者增加,K 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由于食物不足 K 值下降。 答案

3、 B 3.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 10 年时 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 只 B.200 只 C.300 只 D.400 只 解析 据图分析,第 10 年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 200 只,即 K/2200, 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K 值)为 400 只。 答案 D 4.200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马歇尔和沃伦发现几乎所有患有胃炎和胃 溃疡的病人的身体里都含有幽门螺杆菌,他们在实验室培养测定的细菌生长曲线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在 BC 段接近“J”

4、型曲线增长 B.在 BD 段按“S”型曲线增长 C.在 CD 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D.在 DE 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候。CD 段种群数量最大, 故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在 DE 段,种群的生存斗争最激烈,但此时主要是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答案 D 5.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 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A. B. C. D. 解析 当一个物种被引入孤岛后,由于生活条件优越,食物充足,天敌少,故在 短时间内种群数量表现出“J”型增长曲线。一段时间后,由于环境阻力的增加,种 群的数量增长最终表现为“S

5、”型增长曲线。 羊和牛都是以草为食的食草动物, 羊的 个体较牛小,同等面积的草地养活羊的数量多于养活牛的数量,所以羊的种群数 量变化曲线快速增长期较牛早,且数量较牛多,出现图中所示的变化曲线。 答案 A 6.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D 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 B 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 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解析 CD 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 K 值上下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 致。如

6、果捕杀老鼠后,其数量在 B 点附近,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在一个特定环 境中 K 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 值也会被突破,并 且会随着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 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7.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 T0T2时间内,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 若在 T2时种群的数量为 N, 则在 T1时种群的数量为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 (2)该鱼在 T2时期后, 种群数量变化是_, 主要原因是_和_。 解析 分析图中曲

7、线可知: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 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在 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为 0,此时,种群的数量为 N,即为最大值,而在 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则这时种群的数量为 N/2,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 (1)“S”型 N/2 增长型 (2)不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8.下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出生率为 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

8、量达到 C 点之前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B 点 解析 在有环境阻力的时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E 点对应着种群的 K 值, 此时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所以增长率是 0;阴影部分就代表了环境阻力,环境阻力一 直都存在;对蝗灾的防治要在 C 点以前;渔业的捕捞剩余量也应该控制在 C 点。 答案 C 9.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 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 C.“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

9、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 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物的捕食者的 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 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 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 答案 B 强化点 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0.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对酵母菌计数时,在血球计数板上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C.实验的后期,对抽样的培养液应进行适当地稀释,然后进行计数 D.

10、每天定时取样并计数,可以发现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曲线 解析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 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 正确;用血球计 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含酵母菌的培养液,B 错误;实验 的后期,酵母菌浓度较高,对抽样的培养液应进行适当地稀释,然后进行计数, C 正确;每天定时取样并计数,由于营养条件及空间有限,可以发现酵母菌的种 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曲线,D 正确。 答案 B 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 A、 B、C 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

11、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 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 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 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 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或未供 给 解析 如果研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则从题图中可以看出,B 组 的酵母菌数量在培养液中的最大值比 a、c 都大,所以 B 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答案 B 12.下图为不同培养条件下培养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

12、 A.每 3 h 换一次培养液,则种群呈“J”型增长 B.随更换培养液的时间延长,种群增长由“J”型变为“S”型 C.对照组中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只有营养物质含量 D.实验过程中培养液中的 O2含量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解析 据图中曲线,每 3 h 换一次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增长呈“J”型,此时营养物 质和空间充分;随着更换培养液时间延长,曲线逐渐变成“S”型。图中所示,每 3 h 换一次培养液,种群呈“J”型增长,A 正确;对比发现,更换培养液的时间越 长,种群增长由“J”型变为“S”型的趋势越明显,B 正确;根据曲线,对照组 中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除了营养物质含量,还有 pH,

13、C 错误;实验比 较的是更换培养液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培养液中的 O2含量属于无关 变量,D 正确。 答案 C 综合强化 13.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 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在前 5 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曲线增长,5 年后 值开始变 小的原因是_ _ _。 (2)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 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_ _ 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

14、生存率。 结果预测: _ _ _。 解析 (1)由图可知,在前 5 年, 值不变且都大于 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 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 年后 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 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2)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 变量, 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 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 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 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 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答案 (1)“J”型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15、2)实验步骤: 实验组昆虫 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 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 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 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 虫没有不利影响 14.(实验探究)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材料用具:酵母菌母液、蒸馏水、无菌水、培养液、烧杯、试管、滴管、量筒、 漏斗、1 mL 刻度吸管、标签、玻璃棒、酒精灯、pH 试纸、天平、计数板、恒温 箱、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探究思路: (1)设计实验。为了探究

16、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 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0.1 28 B 10 0.1 5 C 10 0.1 28 (2)实验步骤:培养液的配制灭菌接种培养计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取 3 支试管,并编号 A、B、C; 分别向A、 B试管中滴加10 mL 培养液, _。 将试管A、 C 放在 28 条件培养, _。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问题探讨: 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 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 结果仅A试管在第3天开始个体数目迅速增加, 第 5 天开始 A 试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 实验

17、至第 6 天结束时个体数基本保持稳 定。请将 A、B、C 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绘制在下图所示的坐标系中。 A 试管中培养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否呈“S”型?为什么?_ _ _。 解析 A 试管中温度适宜、营养充分,酵母菌种群增长将呈“S”型增长。B 试管温 度太低, 虽然营养充分, 但酵母菌难以增殖。 C 试管中温度适宜, 但无营养供应, 酵母菌不仅不能增殖, 反而会逐渐死亡。 由于培养液成分一定, 随着时间的延长, 培养的酵母菌最终会因营养耗尽而减少以至死亡。 答案 (2)向 C 试管中滴加 10 mL 无菌水 向3 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0.1 mL 酵 母菌母液 将试管 B 放入 5 条件下培养,并观察计数 (3)探究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曲线如图所示 不是。随着时间延长,营养物质耗尽,种群数量将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苏教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