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对点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6855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题组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中的“给事中”应属()A门下省 B中书省C尚书省 D六部答案A解析解读题干“驳正违失”“涂窜而奏还”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门下省具有批驳、审议的职能,故“给事中”应属门下省,选择A。2“(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

2、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不利于限制君权,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3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A尚书省 B门下省C中书省 D行省答案C解析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故C正确。题组2选官制度4下列制度具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察举制 D科举制答

3、案D解析依据材料体现,分封制、宗法制和察举制都有利于“世家大族”,形成了等级和门阀士族,不利于社会公平。科举制选官以考试为选拔标准,不分世庶,扩大了选官范围,“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故选D。5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后来先考帖经(熟读经史),再考杂文(文字写作)对策。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士”。由此分析,进士科有利于()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先考帖经(熟读经史),再考杂文(文字写作)对策。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士”,经史、写作、诗赋列入科举考试内容,都有利于士人加强文化的学习,提升社会文

4、化水平,故A项正确;科举考试以经史、写作、诗赋等为考试内容,不是以道德为考核标准,故B项错误;学习成绩只是一种考核方式,以学习成绩取士,不一定能够全面考核、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为选拔标准,不分世庶,故D项错误。6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

5、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组3监察与谏议7(2018潍坊高一期末,4)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从司马光选拔官吏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张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没有体现扩大官员遴选范围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吏治腐败的内容,故C项错误;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8(2019南阳高一检测)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唐

6、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材料表明,唐代()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增多B进一步弱化专制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D国家体制更健全答案C解析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增多,仅是一种表象,故A错误;弱化专制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根据材料“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三省六部一台分化了事权,御史台独立突出了皇权的监管,故C正确;国家体制更加健全,与材料主题信息不符,故D错误。9唐玄宗时,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并且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三省各部职责更明

7、确 B相权呈现出加强趋势C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D政事堂正式统领六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并且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可知,作为宰相办事机构的中书门下在这一时期可谓是位高权重,使得相权呈现出短暂的加强趋势,故B项正确。10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

8、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D项正确。11下面是秦朝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实质问题”这一限定语,A项“中央官吏日渐增多”只是表面现象,与题意不符;C、D两项说法错误,可排除;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置,以分权的形式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12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

9、()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密院”“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可得出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矛盾,故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3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答案A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

10、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1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A能力至上 B唯才是举C德行优先 D德才兼顾答案C解析材料“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表明,德行是首要标准,故C项正确。15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A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分化相权,提高效率C

11、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承旨封驳,效能有限答案C解析A项与材料“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不符,故A项错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与分化相权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可知,谏官的设置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与谏官实际效能无关,故D项错误。16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较多。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故常让其他官员分割宰相职权,以便皇帝施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

12、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执印,同升政事堂”。宋代官印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2)根据材料二,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答案(1)职责:决策、审议和执行。(2)变化:从低级官员到与宰相有同等的权力。(3)共同点:给低级官员赋予相权。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