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952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

2、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

3、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答案C解析原句主要存在主语残缺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A、B两项缺少主语“他们”,“在他们”应改为“他们在”;且修改后的内容信息不完整。D项不合逻辑,最后两小句在内容上具有因果关系。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答案B解析注意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

4、当的一项是()A繁芜丛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休戚相关B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相关C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与共D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与共答案C解析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侧重体现利益关系密

5、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4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于马克思的逝世,作者回避了“死”这个词语,而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来表达,这些词语符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用语非常得体。请从用语得体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不超过10个字)(1)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中国电影演员赵丹去世。怎样表达一个演员之死?答:_(2)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突然发病去世。怎样表达一个音乐家之死?答:_答案(1)落下了人生的帷幕。(2)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5下面一段话是马克思的名言,请仿照他的说法,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6、,字数可略有增减。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答:_答案(示例一)如果人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他也许能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生活富足的人、上层社会的名流,但他决不可能成为人民爱戴的人。(示例二)如果花儿只是为了让人观赏而开放,它也许能成为被人追捧的花、装点居室的摆设、有钱人的宠物,但它决不可能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花。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

7、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

8、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6结合课文全文,说说“不仅如此”这个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此”即指代此内容,然后又引出下文马克思在其他方面的成就。7“这里就豁然开朗了”的“这里”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答:_答案(1)“这里”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探索认识。(2)阐述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认识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本质意义。8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巨大成就是什么?答:_答案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或称“资本主义生产的运动规律”)。9选文部分,作者是从哪

9、几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请加以概括说明。答:_答案(1)最早编辑报纸的工作。(2)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3)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巴尔扎克葬词雨果各位先生: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

10、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

11、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

12、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

13、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中的“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B第段中的“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C第段中“伟大人物

14、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D第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答案B解析“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赞颂,对死者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

15、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答案A解析B项与莫里哀、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C项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D项“语言质朴”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12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段中“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答:_答案“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答:_答案作者使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