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179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 祭 文,【专题解说】 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与托人撰写的墓志铭不同的是,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祭文的功能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大多数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根据所祭奠对象的不同,在语言格调上也会稍有差异。,专题导航,【学法指导】 1.了解祭文的特点,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

2、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的感情特点。,第29课 祭十二郎文,自学 预习区,互动 探究区,内容索引,拓展 提升区,自学 预习区,文史知识,“千古至文”“三大祭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因其文风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历来被视为韩文的代表作,与宋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至文”、我国古代的“三大祭文”。,古时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反正面铺陈、赞挽逝者功德的常规,对逝者生平事迹基本略去不说,只以共同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个人不幸生涯作为参照物,呜呜咽咽、絮絮叨叨地诉说“

3、我”与十二郎不能斩断的千丝万缕的叔侄血肉之情,以及十二郎忽地先“我”而去的疑惧痛惜感情,于疑惧痛惜之中又更深一层地诉说出与十二郎生死相依的血肉感情。读读那“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苦语,想想那“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老相,听听那“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哀呼,谁不感到天昏地暗呢?透过字面,我们似乎看到了祭者的心在哭泣,泪在奔流,此文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题目解说,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3岁时丧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抚养成人,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虽为叔侄,情逾一般骨肉。,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 (

4、1)丧之七日( ) (2)所怙( ) (3)兄殁南方( ) (4)省坟墓( ) (5)归取其孥( ) (6)丞相薨( ) (7)佐戎徐州( ),sn,h,m,xn,n,hn,rn,(8)汝遽去吾( ) (9)万乘之公相( ) (10)窆不临其穴( ) (11)尚飨( ) (12)相殒其生( ) (13)比得软脚病( ),yn,b,j,shn,xin,bin,2.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乃能衔哀致诚:_ (2)使建中远具时羞:_ (3)不省所怙:_ (4)既又与汝就食江南:_ (5)未可以为信也:_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_,衔,含,这里是怀着的意思;致,表达,备办,准备,知道,记

5、得,谋生,真实,怨恨,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_ 今义:_,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2)而齿牙动摇 古义:_ 今义:_ (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_ 今义:_,松动。,不稳固,不坚定;使动摇。,安顿好家。,结婚,安家立业。,(4)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_ 今义:_,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5)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_ 今义:_,成长立业。,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6)志气日益微 古义:_ 今义:_ (7)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_ 今义:_,精神。,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多少日子。

6、,几何学。,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_ (2)敛不凭其棺:_ (3)不幸早世:_ 5.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_ (2)长吾女及汝女待其嫁:_,同“馐”,美食,同“殓”,给死者穿衣入棺,同“逝”,去世,名词作状语,向西面,使动用法,使长,引申为抚养,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_ (2)中年兄殁南方:_,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应为“殁于南方”,(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_ (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_,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7.翻译下列句子 (1)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文:_ _,如果知道会是这样,即使有高官厚禄,我也不会离开你一天而去就职上任的!(要点:诚,如果;公相,代指高官厚禄;辍,停止,这里指离开。),(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译文:_ _,你如此纯洁聪明最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要点:业,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家业;克,能够。),(3)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译文:_ _,唉!难道最终会因为这个病就夺去了你的性命么?还是另外有其他什么疾病才使你到失去性命这个地步呢?(要点:抑,还是。),互动 探究区,结构图引,祭十二 郎文,一、(13段)叔侄情深 悲家世不幸 悔“旅

8、食京师” 二、(47段)噩耗传来 叹未老先衰 恨小病丧命 三、(810段)祭奠亡灵 哀后辈孤苦 疚丧葬难周,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案,研读探讨,答案 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2.第4段写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答案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答案,3.从情感的角度谈谈本文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的原因。,答案 这篇祭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感人至深,成为“千古绝调”,可以说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一是骨肉之情。作者和十二

9、郎,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引起了作者的切肤之痛。 二是悔恨悲痛之情。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愿。 三是愧疚遗憾之情。作者“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 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和人生无常之情。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与十二郎别多聚少,因此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抱憾终身。,品读赏析,1.仔细品读第5段,找出其中的虚词并体会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答案,答案 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其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

10、的死是真的;连用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2.第9段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表达了祭者怎样的情感?,答案,答案 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接连十一个不怎样怎样,生、死、病、葬料理不到的自我责备,失去侄儿后的痛惜哀思,犹如疾风迅雨,无可阻遏地奔涌而来,衷肠寸断。透过字面,我们似乎看到祭者的心在哭泣,泪在奔流。听听那“彼苍者天,

11、曷其有极”的哀呼,谁不感到天昏地暗?,3.文章将叙事和抒情紧密融合,所叙之事多为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案 本文写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通篇没有一句专门赞颂的话(只在行文中顺带提到兄长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每字每句,都是讲给死者听的,而死者也好像并没有死,正在听作者讲话。篇中叙十二郎生前种种家庭琐事的段落,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在一起回忆往事。即使是讲十二郎之死的地方,也好像死者就在旁边倾听,例如讲死期死因一段,就像二人在一起核实情况一样。同时,文中不时插入一句问话,“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像是作

12、者当着十二郎的面在问他,更增强了当面对话的意味。因为是讲给死者听的,所以文中不发半句议论,朴素如口语,全文反复曲折,好像絮絮叨叨,实则不觉其烦,而且越读越打动人。,答案,拓展 提升区,“百年惭痛”的心灵祭歌 读韩愈的哭女诗 吴振华 一篇祭十二郎文倾泻比东海还深的悲伤,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期间还经历了好友李观、欧阳詹、柳宗元的去世之痛。在这所有的亲友去世之痛中,最痛的应该是元和十四年的失女之悲。那年初春的季节,韩愈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严遣路上,全家翻越巍峨雄峻的终南山蓝田关时,遭遇暴风雪的袭击,惊恐万状的年仅12岁的幼女惨死道上,当时路程紧迫,只能草草埋葬路边就匆匆奔赴贬所。

13、一年后,韩愈被召回朝廷,才有机会在小女的墓前祭奠,留下一首“百年惭痛”的心灵祭歌。就是:,迁移“悦”读,去年,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曾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舁:y,共同拾东西。)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这是韩愈全部十二首七律中最为独特的一首。首先,题目很长,是典型的以题代序。首联描写草草埋葬女儿的情景和当时自己的心理感受,用几根带皮的木头做成简易的棺材,再绑上几条野生的草藤,埋葬在这荒凉孤寂的商山朝南的路边,那冤死的白骨令

14、人凄寒。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当时暴雪纷飞天寒地冻的严酷环境,又写出了女儿诀别父母抛尸荒野的悲苦命运,还表达了韩愈失去爱女万箭穿心的悲寒苦涩。这种寒意是韩愈晚年最严酷的生理和心理考验,最严峻的还是来自朝廷的政治迫害,那才是更加令人恐惧的打击,本为朝廷除弊事,满怀无限的忠诚,却几乎招来杀身之祸,难道不令人心寒吗?接下来补述女儿临死前得病上路的情况,按照人之常情,尽管韩愈触怒了皇帝犯下大罪,但家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生了重病,无论如何也应该让孩子先治好病再上路吧,可是“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可见当时政治迫害的冷酷无情。孩子本来就生了重病发烧,又遇天雪冰寒,再加上严遣的惊吓,谁都知道孩子被

15、搀扶上路肯定难以逃脱死神的魔掌。韩愈在祭女挐女文中这样沉痛地描述说:,“昔汝疾极,值吾南逐。苍黄分散,使女惊忧。我视汝颜,心知死隔。汝视我面,悲不能啼。我既南行,家亦随谴。扶汝上舆,走朝至暮。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不能饮食,又使渴饥。死于穷山,实非其命。”第三联回到现实的当下情境,在韩愈经历一年多瘴疠之乡的折磨之后,宪宗皇帝果然死于宦官之手,不幸被韩愈言中,大好的元和中兴局面顿时化为乌有,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朝廷,来到女儿的坟头,真是百感丛集,痛彻心扉。韩愈运用礼记中延陵季子葬长子绕坟三匝号哭的典故和荆楚岁时记中孙楚用黍饭一盘祭奠介子推的故事,写自己心中无法抹去的痛楚和无法弄

16、到丰盛祭品祭奠女儿的遗憾。由于典故的灵活运用,使简陋的祭奠具有典重深厚的文化意味。,清人朱彝尊称赞“用典亲切有味”,清人汪森更说是“死典活用”。由此可见韩愈诗歌运用典故的高超技巧。最后一联自责并抒发悲痛之情,诗人说让你无辜夭折是我的罪过,这是不是韩愈后悔上论佛骨表了呢?不是的,韩愈反佛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名誉和利益,而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朝廷的中兴大业,但是忠诚却换来家人的遭殃,这是韩愈万万没有想到的。这里让人想起当年杜甫冒着风雪回奉先县探望家小时,遭遇幼子饿死的悲剧,杜甫也是无比自责,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lu)有仓卒。”两位诗人命运中的细节如此相似,令人感慨。杜甫的小

17、儿子饿死在天宝十四年深冬,安史之乱刚刚爆发,平静的小县城还没有遭受战争的摧残,就已经民不聊生了,杜诗表现了盛世虚幻的光环下面藏着的隐忧,,是一首伟大的史诗。而韩愈的女儿死在元和十四年初春,且死于非命,暴露了所谓的“元和中兴”局面下的政治黑暗和社会隐忧。两位诗人通过自己家人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与其说是命运的相似性,毋宁说是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深刻的洞见,他们用诗歌表现自己的独特经历,意旨却都指向时代的历史命运。应该说杜甫由自己孩子的死亡,能做到推开一层,“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到天下更苦的百姓,确实是一种伟大的仁爱精神的体现;但是韩愈的失女之痛显然超过了杜甫,因此他创造了一个新词“惭痛”,这是一种比“悲痛”“哀痛”“惨痛”“剧痛”,等更深的痛楚,因为那是夹杂着深深愧疚的痛苦,是时代历史政治环境和韩愈理想追求及行为准则之间相互冲突无法解决的矛盾的必然产物,即是说女儿的死是韩愈无法摆脱的宿命。“百年惭痛泪阑干”是韩愈饱含政治悲愤的情感倾泻,更是震撼古今的心灵祭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