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50分钟满分:70分)一、基础积累(2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建大将之旗鼓建:树起B.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盼望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赏D.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矜:夸耀答案B解析望:怨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答案B解析B项军队住一宿为舍,三十里为一舍。A项夸耀。C项同等。D项到,往。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C.相国绐信曰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答案C解析A项“罢”同“疲”。B项“倍”同“背”。D项“萆”同“蔽”。4.下列
2、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答案C解析C项均为副词,竟然。A项动词,并列;副词,将要。B项副词,只管;连词,如果。D项连词,假使;动词,命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B.愿君留意臣之计C.然乃行营高敞地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答案D解析A项,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B项,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C项,古义:谋求;今义:出征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众辱之曰 B.英俊乌集C.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D.欲东下井陉击赵
3、答案C解析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A、B、D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4分)(1)兵法不曰“_,置之亡地而后存”?(2)_,必有一失;_,_。答案(1)陷之死地而后生(2)智者千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二、文本训练(课内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
4、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
5、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
6、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B.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假:拨给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同“佯
7、”,假意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答案A解析爨:名词用作动词,烧火煮饭。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答案A解析A项均为副词,作“才”讲。B项指示代词,那/副词,还是。C项代词,指韩信、张耳等人/代词,这。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王的大本营。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原旨,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D.诸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
8、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答案D解析A项李左车当时并未预见韩信会背水而战。B项“二千精兵偷袭”既非汉军擂鼓壮行,也非韩信亲领。C项曲解原文,没有领会“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4分)译文:(2)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3分)译文:(3)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4分)译文:答案(1)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派去的人了解到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用,回来(向韩信)报告,韩信非常高兴,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2)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3)
9、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三、类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甲(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
10、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
11、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看B.与老人期 期:约定时间C.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准备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假若答案D解析若:你。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D.韩信受胯下之辱,在
12、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答案C解析C项原文为“母怒曰:吾哀王孙而进食。”漂母只是可怜他而已。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4分)译文:(2)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4分)译文:答案(1)老人用脚接受(他穿鞋),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眼看着老人离去。(2)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15.“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可以作为这句话的注解,请概括回答。(4分)答:答案张良忍怒为老人取鞋子。张良忍受老人的刁难,良夜未半即往。韩信忍受胯下之耻。【参
13、考译文】(甲文)张良曾经很悠闲地信步闲逛到下邳的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取鞋子来。”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年纪大,强忍着,下去取了鞋来。老人说:“为我穿上鞋。”张良已经为他取了鞋子,于是直着身子跪下为他穿上。老人用脚接受(他穿鞋),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眼看着老人离去。老人离去一里左右,又返回来,说:“你小子值得教育啊。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于是认为这很奇怪,跪下说:“好的。”五日后天亮时,张良前往。老人已经先到了,发怒地说:“和老年人约定了时间,还后到,为什么?”(转身就)走,(边走边)说
14、:“五天后早点来会面。”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去(赴约)。老人又先到了,又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还是)后到,什么道理?”(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在夜还未过半就去了,有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拿出一本编的书,说:“读了这个就可以做皇上的老师了!十年后,就能兴盛。十三年后,你来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就是我。”于是就离开了,没有其他的话,不再见到。第二天,看他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于是认为这事很奇怪,经常反复诵读它。(乙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县人。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善行可以推荐做官,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到别人家里
15、蹭饭吃,别人都很厌恶他。曾经在下乡县南昌亭长家混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没办法,就一大早做饭躲在被子里吃。韩信到了吃饭的时候去了,(亭长的老婆)却没有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知道原因之后,大怒,再也不去了。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丝绵,其中一位老大娘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直到几十天后漂洗完毕才罢。韩信很高兴,对那位老大娘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大娘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羞辱韩信的年轻人,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壮实,还喜欢带着刀剑,实际上是个胆小鬼。”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
16、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整个集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子真的很小。四、语言运用训练(10分)16.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_出的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_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A.变化按图索骥映射B.幻化按图索骥折射C.变化顺藤摸瓜折射D.幻化顺藤摸瓜映射答案B解析第一处,“幻化”指奇
17、异地变化。幻,空虚的,不真实的。“变化”指事物产生新的状况。横线前有“审美的汁液”“理想的光环”后有“海市蜃楼”,所以选择“幻化”一词。第二处,“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这里取“按图索骥”的第二个义项。第三处,“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映射”是“照射”的意思,根据语境,应选“折射”。17.对下面这则小故事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5分)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渐渐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A.老人的智慧是孩子的宝贵财富。B.换一个角度,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C.人生的遭际往往能决定人的心情好坏。D.对待身边的人和物,要心怀悲悯。答案D解析该选项只是摘取了故事的局部内容进行概括,未能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