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 100 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卷的答案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秦汉 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隋唐筒车 控制耕土的深浅A. 刀耕火种耧车二牛抬杠B. 铁犁牛耕大镰风力水
2、车C. 刀耕火种大镰风力水车D. 铁犁牛耕耧车曲辕犁【答案】D【解析】【详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铁犁牛耕,属于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耧车,属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成就,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2.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重农抑商”思想B. “精耕细作”特点C. “自给自足”形态D. “靠天吃饭”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中农业谚语从节气种植以及灌溉
3、方面说明农业生产要注意的事项,体现出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经济政策和农业的经营模式,故A和C项错误;“靠天吃饭”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3.南京博物院保存着一块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片(如下图),其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据此推知,该窑A. 重视制作工艺水平B. 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C. 产品主要销往民间D. 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答案】A【解析】材料的信息显示,该窑是明朝的官窑。官窑代表了当时手工业制造的最高水平,所以A项正确。粉彩瓷为清代,B项错误。官窑产品一般不流通到民间和市场,C、D两项错误。点睛:官营手工业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工商食
4、官制。其生产和产品主要为武器和日用品,极少在市场流通。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大,官府提供上等原料,集中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古代一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5、C项错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5.下表是战国时期考工记的有关记载,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类别原文铜锡铜%锡%钟鼎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6/71/785711429斧斤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5/61/683331667戈戢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4/51/580002000A. 铁器铸造技术达到相当高水平B. 青铜器合金技术得到较好总结C. 青铜器铸造技术领先世界水平D. 铁器成为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金属元素的组成可知,考工记记载的是青铜器合金技术,而非铁器铸造技术,故A项错误;钟鼎、斧斤、戈戢中铜、锡都有明确的比例,反映出青铜器合金技术得到较好总结,
6、故B项正确;材料只介绍青铜器技术,没有反映出它的世界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介绍的是青铜器合金技术,而且主要用作礼器和兵器,不是农具,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根据图表的内容及出处得出材料的主旨是对青铜器合金技术的总结,即可排除其它选项。6.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A. 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B. 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C. 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通过广告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点和提醒消费者认清品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商业竞争激烈,商家已经知道通过
7、一定的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广告业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私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元朝时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7.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A.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B. 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C. 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D. 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棉纺织业市镇,蚕桑与丝织市镇,米粮专业市镇,陶瓷业市镇,造纸业市镇一化三改以及纺织丝市镇”的信息说明地区性农商品分
8、工较为明确,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产生,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古代政府是重农抑商政策,不鼓励发展商品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农业发展专业化趋势,并不能说明传统农业的衰落,故D项错误。8.以下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表中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商人雇佣工人佃农自耕农、地主占当地总人口比例10%30%36%24%A. 唐朝关中地区B. 宋朝苏湖地区C. 元末广东地区D. 明末江浙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数据中有雇佣工人,占到30%,这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职业结构,故D项正确;唐朝、宋朝和元末中国
9、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AB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表格数据,“雇佣工人占到30%”,由此定位这是明清时期。9.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A. 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 汉代区域农业
10、发展不平衡C. 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 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答案】C【解析】后汉书反映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促进了农业发展;汉书元帝纪反映了汉朝政府对一些贫民贷种、食,同时免除租赋等;汉书文帝纪反映了文帝重视农业的发展,减少田租;这些都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A项无法从后汉书中得出,排除;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D项在汉书元帝纪汉书文帝纪中无法体现,排除。10.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
11、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 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B. 抗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C. 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 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中可以看出,海禁政策打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使许多人无法生存,转向成为“海盗”,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禁绝”;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政策的目的,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贸易的影响,故D项排除。【点睛】“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是解题的关键。11.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2、”“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排除ABC,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井田制12.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
13、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A. 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 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C. 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 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答案】D【解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封建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以来的井田制逐渐瓦解,所以“贵族经济” 的基础是小农经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僚地主凭借自身特权,大量兼并土地,是土地集中到
14、世家大族手中,形成这一时期独特的世家经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借此把持朝政,世族经济由此构成门阀政治的基础,士绅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所以士绅经济必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材料的转型是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选D。我国封建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经济不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逐渐趋于瓦解,所以材料没有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排除C ;材料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排除B,选D。13.1840年,长江三角洲的村镇中有诗云:蚕事
15、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卤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材料反映了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C.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D.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中心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蚕丝等原料。“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体现出中国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再根据“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可知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符合史实
16、和题意,正确;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C项“已经完全解体”的说法,明显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也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14.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A.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B. 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D. 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答案】D【解析】
17、【详解】根据“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可知,“买办”既服务于洋行,又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体现出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排除A;根据“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可知,买办资本属于近代民族资本,B错误;材料反映“买办”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并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5.洋
18、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 生产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B. 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C. 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D. 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有心栽花”是指其目的,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无心插柳”指的是无意发展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会冲击封建统治;所以这里的“花”和“柳”应该指的是B;A错在了“新的思想文化”,C错在了“资本主义”,D与洋务运动的史实完全不符,故排除ACD。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
19、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 民族工业的发展B. 大众传媒的变迁C. 交通通讯的变化D. 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受到诱导而产生;清朝末年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故A正确;大众传媒的变迁并不符合材料所述特点,故B错误;交通通讯的变化也没有以上阶段性特点,故C错误;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7.中国关税税中
20、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的水平,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这差等税率的实施A. 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D. 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关税值百抽五”到“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14级”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关税来保护民族工业,故正确答案为B。杜绝外国经济侵略在当时是不现实的,排除A。中国当时没有真正独立仍然受到列强控制,C错误。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从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1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
21、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A. 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B. 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 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D. 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答案】A【解析】党的十九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目前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也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两次会议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故A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B错误;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中国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
22、制,故C错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时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生质变,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党的十九大党的八大主要矛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会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9.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答案】D【解析】根
23、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20.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A.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B. 改
24、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正确;1977年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仍然坚持“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21.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从农业合作化道路到人民公社化运动
25、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多次探索,对这些探索理解正确的是A. 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B. 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C. 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 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农业合作化道路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集体化经营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属于个体经营的模式,三者都是建国以来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三者的土地所有权都是国家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化,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农民没有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促进农业的发展,C错误。22.某位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
26、栏目。如果再增加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 从复关到入世C. 中国举办博鳌论坛D.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所要增加的栏目应与材料中所列栏目均为并列关系,入手的角度应为中国国内的“改革”,只有A项符合题意,而BCD项均属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题干所列项目不存在并列关系,排除。23.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已是不争事实,更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是崛起方式。下列关于中国崛起的主题最恰当的说法是国家主题葡萄牙、西班牙从陆地到海洋荷兰从渔夫到车夫英国从农业到工业美国从邦联到联邦德国从分裂到统
27、一中国?A. 从改良到革命B. 从城市到农村C. 从计划到市场D. 从农村到城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崛起,故C项正确;A项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故B项排除;从农村到城市不符合中国崛起的特征,故D项排除。【点睛】注意“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间点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24.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
28、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 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B. 作者态度相对保守C. 当时女性盲目崇洋D. 上海服装质地优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依据材料“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可知,作者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不能接受,体现了近代风俗的变化与
29、中国传统的相悖及作者思想的相对保守。所以应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认识25.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A. 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 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 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 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申报上的报道“即携手而归”、“主动离婚者妇女占近半数”,结合题干时间,可知题意中并没有体现激烈的思想观念变化,反映的是人民生活习俗观念的变迁,包含着男女平错误等的观念, C项正确;题干中的时间为19121913,此时为民国初期,不是晚晴,A项错误,“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题干中不能体现妇
30、女的引领作用,故B项错误;“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题意同样没有体现,D项错误。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项。考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婚俗26.“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张之洞所说的这种“办法”在中国最早实现于A. 台湾B. 上海C. 重庆D. 天津【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依据材料中“电线通报”的信息可知张之洞所说的这种“办法”是在台湾,A正确;B、C和D项的地点不符合题意,排除。27.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
31、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由此可见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D. 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答案】C【解析】依据“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可以看出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失”错误,不符合史实,应排除;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
32、“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联系所学近代交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28.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是分层的,“外层带”是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中层带”是西方催化或赋予某种形式与方向的古老又全新的历史现象,“内层带”是未受西方文明感染的。根据该学者的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外层带”的是A. 有轨电车B. 中山装C. 白话文D. 乡村祠堂【答案】A【解析】有轨电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属于“外层带”的产物,故A项正确;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属于“中层带”,故B项错误;白话文和乡村祠堂是传统中国现象,属于“内层带”,故C和D项错误。29.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
3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A. 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 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 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 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变化是,申报由1905年较少报道革命到1912年申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民国成立的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对申报产生了重大影响,即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故D项正确;此时的申报已经是中国人的报刊,体现不出对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媒体报道的客观公正,故B项错误;1905年时期的申报没有紧随政治风向,故C项错误。30.
34、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A. 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B. 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C. 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D.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新玩法”中的“支付宝”“电子红包”等属于社会“新风尚”,“福字”“除夕”“拜年”等为“旧年俗”,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牛活”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C项错误;图片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排除D项。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5分,按照各题要求回答。)3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35、回答问题:材料一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应为“锭”)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应为“锭”),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
36、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材料三 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指出张謇的企业制度有哪些创新之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利于张謇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工业“肥料不足”的表现以及民族工业“生长缺陷”的根源。【答案】(1)基本出发点:发展民族经济,满足人民需要,抵御外国经济侵略。(2)创新:实行股份制;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创办职业教育机构因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7、;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3)肥料不足: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根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解析】【详解】(1)基本出发点:依据材料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的信息可知是发展民族经济,依据材料一“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的信息可知是满足人民需要,依据“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的信息可知是抵御外国经济侵略。(2)创新:依据材料二“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可知是实行股份制;依据材料二“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可知是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依据材料二“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的信息可知是创办职业教育机构。因素:依据所学张謇生活的时代从甲午
38、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及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回答。(3)肥料不足表现:依据材料三数轴中第一个阶段从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以及技术力量薄弱回答。根源:依据所学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回答。32.史料研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材料二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虐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材料
39、三 上海街景一图画日报 上海建筑一点石斋画报 上海室内陈设一上海百年材料四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请回答问题:(1)请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核心内容,并说明两则材料在研究宋代商品经济中有什么不同的用途。(2)观察材料三中的图像资料,说明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上海城市的新变化,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3)有人指出材料四中“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所学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并据此谈谈你对使用史料的看法。【答案】(1)核心内容:
40、材料一:北宋初年政府推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材料二:北宋京城商业繁华,商品种类繁多,坊市制度瓦解。用途:材料一可以用于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可以用来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2)变化:街景变化,出现了电线杆和汽车;建筑变化,出现了西式楼房;室内陈设变化,出现了西式家具,出现了西式钟表。原因: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中国自身对近代化的追求。(3)依据: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看法:使用史料要注意史料作者的立场、阶级和时代影响等。【解析】【详解】(1)核心内容:依据材料一“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的信息可知是北宋初年政府推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依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北宋京城商业繁华、商品
41、种类以及坊市制度瓦解回答。用途: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用于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用来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2)变化: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从街景、建筑变化以及室内陈设变化分析回答。原因:依据图片信息和所学从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中国自身对近代化的追求回答。(3)依据:依据材料三表格1958年对比1957年的数据可知是1958年实行大跃进导致浮夸风出现。看法: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使用史料要注意史料作者的立场、阶级和时代影响等。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
42、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宣告结束,中国被迫走上了屈辱艰难的对外开放之路。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上千个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
43、量的领土主权,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基本上都是靠乞怜和讨好外国列强来维持自己统治的。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具有近代化的色彩。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自开商埠”,北洋政府时期进一步拓展,只不过,与通商口岸一样,这些商埠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政府还鼓励华商参加国际博览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国民政府还发起了“改定新约运动”和收回利权的斗争,逐步收回了部分主权,并于1947年成为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据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
44、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请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一,概述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特点。(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答案】(1)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2)特点:具有半殖民地
45、特征;带有近代化色彩;由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但仍属于局部开放;由丧权辱国到部分收回利权.(3)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解析】【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一“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的信息可知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依据“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的信息可知是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据材料一“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的信息可知是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结合所学可知是;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2)特点:依据材料二“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的信息可知是具有半殖民地特征;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具有近代化的色彩”的信息可知带有近代化色彩;依据材料款二“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宣告结束,中国被迫走上了屈辱艰难的对外开放之路”的信息可知由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依据材料二“这些商埠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的信息可知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但仍属于局部开放;依据材料二“收回利权的斗争,逐步收回了部分主权”的信息可知由丧权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