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 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D. 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农村经济体制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时间
2、是198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利改税核心内容是将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所以材料所述现象出现是因为分配关系的改革,故C项正确;企业所有制改革是改变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2.时文有曰:“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B. 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D.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
3、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情况。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华商“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而洋商“反客为主”,这一经济现象表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为D。3.16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成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殖民霸权不断转移B. 英国国力超过西班牙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 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答案】D【解析】英国击败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霸主体现的是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而英国击败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体现的是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殖民霸权不断转移、英国国
4、力超过西班牙和荷兰均属于表面现象而非实质,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西班牙、荷兰、英国均是殖民扩张,均是“不得道”的行为,不存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旨在依托再现的史实揭示历史发展实质问题的能力。海上世界殖民霸权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而其综合国力又由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方式决定。4.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 工厂制度的诞生C.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5、,以蒸汽为动力,带动机器生产,解决了依靠水力为动力的限制,从此以后,工厂不用沿着河岸建立,还可以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建立工厂,促进了工厂数量的增加,所以答案选C。5.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A. 发生的领域广泛B. 各国统治者高度重视C. 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强D. 新技术新设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是科技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新航路的
6、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名师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
7、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6.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A. 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收农业税,所以农业税起源于春秋时期。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7.“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即“商”)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该言论反映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是A. 农商并重B. 农本商末C.
8、 重商主义D. 闭关锁国【答案】B【解析】从“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即“商”)皆其末也”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重视农业、轻视或抑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商政策,即农本商末的经济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从材料信息来看,只是重视农业,排除;重商主义是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8.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较宋代空前提高,成为当时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并设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镇的陶瓷生产。下列瓷器种类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粉彩瓷是清康熙末年出现的一种低温釉上彩,是五彩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与题干时
9、间“元朝”不符,故选C;青瓷始于汉末,白瓷始于南北朝,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也有这种青瓷产品,排除AB;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陶瓷业成就,需要掌握元朝景德镇的制瓷业的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元朝”,结合中国古代的陶瓷业成就即可得出答案。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D. 增强企业活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
10、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故D项正确;A是是伟大提出;B是中共十四大提出;C中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是材料提出的主要环节。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0.19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以上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外贸的顺差逐渐扩大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A. B. C. D. 【答案】A【解析】从表格的内容可以知道,中国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符合题意,故选A;从表格中不能看出,排除BC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从表格切入,结合列强入侵对中
11、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思考。11.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该表反映了A.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B. 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C. 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D. 西方生活习惯逐渐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由题目中文字信息“出口贸易”和表格中的时间、出口产品等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本题应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外农产品的竞争情况、也未涉及西方的生活习惯。故排除A、C、D三项。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2.下图从中国轮船吨位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
12、发展状况(单位: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 中华民国政府加强经济建设D. 美国货大量涌入导致远洋运输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加强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37年才开始全面抗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货物大量涌人是在抗战之后,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
13、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A. 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
14、发展因素,故D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4.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A. 英国B. 法国C. 荷兰D. 葡萄牙【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与表格16001700年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最多信息一致,故乙为荷兰,故C正确;丙丁起步较晚,增速迅猛,结合所学可知,在17011800年迅速崛起的应该是英国和法国,故丙丁分别是英国和法国,故AB排除;新航路
15、开辟后葡萄牙最早进行殖民扩张,与表格 15001599 年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最多信息一致,故甲为葡萄牙,故D排除。15.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A. 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C. 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D. 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题干中“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的荷兰凭借雄厚的商业资本
16、和发达的造船业成为“海上马车夫”,D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并非仅限荷兰一国,排除A;B、C应为英国崛起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选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1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D. 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确立新的土地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
17、。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17.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 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法律承认D. 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西周“田里不鬻”反映的是井田制,因为在井田制之下土地名义上是归周天子所有的,因此是不允许被买卖的;到战国时期“民得买卖”反映的是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后就可以买卖了;故其反映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也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点评:此题为推理型
18、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8.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B. 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C.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9、D.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强调女性服装面料的变化,并未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并非强调女性审美情趣的改变,故A、D错误。材料中女性服装面料涉及棉、麻、人造材质等,所以该选项“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过于片面,故B错误。世纪晚期的服装面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工业与传统纺织业技术的结合,而这种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正确。19.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主要依据是A. 机械特色不同B. 通讯工具不同C. 主要动力不同D. 交通工具不同【答案】C【解析】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
20、都是以能源来命名一个时代,说明划分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两者都体现出的是工业化的机械;B选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出现新的通讯工具;D选项错误,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和汽车的差异,与此无关。20.古代史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往往以对中国某一具体事务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中国的称谓。汉代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最有可能的是A. “船国”B. “丝国”C. “瓷国”D. “天国”【答案】B【解析】汉代时期中外贸易以丝织品为代表,故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最有可能的是“丝国”,故B正确;汉代中国没有“船国”的称谓,故A错误;汉代时期并不是以瓷器出口
21、为主要特征,故C错误;“天国”也不是汉代中国的称谓,故D错误。故选B。21.“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A. 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B. 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C. 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D. 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答案】D【解析】由于中国瓷器的输入,改变了东南亚人的生活习惯,由原来用树叶装食物到用瓷器装食物。说明瓷器的传入有利于该地区文明的演进,故选D。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中国陶瓷受
22、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排除AB;中国瓷器在宋代之前就外传,排除C。点睛:本题的关键是限定词“核心观点”,AB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是错误选项。22.“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A. 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B. 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C. 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D. 使人口向城市集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所以A不正确,B项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机器所需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使用,所以正确。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23.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
23、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 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 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 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项;棉纺织厂发展如此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当时史实。考点:工业革命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
24、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工厂纷纷建立。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24.“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元代世界第一大港口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的描绘,由此可知,说法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泉州是元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25、十三行”是明清时期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代。故排除含的选项。所以答案选B。25.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D. 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即可,D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A、B两项均错在“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春秋战国、“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这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能转变为近代工业文明。26.下图
26、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A. 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B. 新航路开辟前对东方人的丑化C. 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D. 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相互之间了解的少,由此导致这种情形的出现,故选A项;图中人物的形象主要是由于相互之间的不了解,而且对东方人的丑化属于主观原因,不是客观原因,故排除B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和“人类未进化完毕”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D项。
27、27.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A. 西周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西汉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代田法,一种分田方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於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在春季实行低作,有利于防风抗旱,在夏季实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涝,特别是它具有 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优点,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汉代代田法28.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
28、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A. 春秋时期B. 西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明显可以判断此题只能选择C魏晋时期,其他选项不符合此技术形成的时间。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耙耱技术29.关于三大改造说法不正确的是A. 让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B. 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C. 标志着我们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 对农业、手工业和
29、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答案】B【解析】【详解】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 “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我国有计划有重点地展开工业建设提供了条件,所以据史实可知,B项错误,AD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C项是结果,都是符合史实的。30.“一五”计划绪言说:“鉴于我国经济这种极端落后的情况,我们必须实行积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来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水平。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工业,便没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据此可知,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B. 大力重视轻工业的发展C. 重工业投资的比重与轻
30、工业均等D. 轻工业投资的比重大于重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指出 “积极的工业化”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只有重工业发展了,这些才能实现;并且材料强调了工业对国防、人民福利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能够实现这些的关键在重工业,所以A项正确。BD项优先发展轻工业,只能改善一部分,C项四平八稳的发展轻、重工业,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和国防。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
31、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请回答:(1)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该热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答案】(1)兴办实业。(2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2)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2、6分)(3)不能。(1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会充分发展起来。(2分)【解析】试题分析:(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是在19世纪末,那时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兴办实业的热潮。这股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1916年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有: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3)秦二爷的理想是实业救国,它的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因为中国当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不可能实现独立发展。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工业才会真正得到发展和壮大。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及原因、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1)根据上述图片,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
34、哪些原因?【答案】(1)原因: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宣传;欧洲社会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条件:欧洲人在造船、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航海家不懈的努力。(2)欧洲各国君主加强王权,积极对外扩张;欧洲基督教会传教的热情;转口贸易不能满足西欧贵族、商人发财致富的欲望。【解析】(1)原因:由图一中的“马可波罗行纪”中的采集香料图可以得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宣传;由图二“放贷者和他的妻子”可以得出欧洲社会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条件:由图三中的“欧洲的多桅帆船”可以得出欧洲人在造船、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由图四“哥伦布”可以得出航海家不懈的努力。(2)除了上述原因和条件,还可以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得出,西
35、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当时这两国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出:欧洲各国君主加强王权,积极对外扩张;欧洲基督教会传教的热情;由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制造的“商业危机”可以得出转口贸易不能满足西欧贵族、商人发财致富的欲望。点睛:“问什么答什么”,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答非所问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这就涉及到了做题时要准确审题,明确问题设问的角度和方向,而不是一味根据材料推论结论。有时考查考生审题能力往往爱用一个新情境的材料告诉考生一个相应的史实,然后围绕史实从不同角度设问,而不是顺着材料的意思推论结论,这一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一题则是由几幅图片引导考生想到新航路开辟有关的背景和条件,通过图片等于降低了题目的难度,有助于学生迁移所学知识,第二小题则要求考生在舍去第一小题图片信息之后,再将所迁移的知识进行表述,对所学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知识熟练就容易轻松做出答案了。-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