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广西玉林市XX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5492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广西玉林市XX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广西玉林市XX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广西玉林市XX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广西玉林市XX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广西玉林市XX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1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  )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B C D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

2、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B 注重精耕细作C 尚未推广牛耕D 雇佣关系盛行5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 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 资本主义的萌芽D 商业经济的发展6沈括梦溪笔谈钱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人,谓之闭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B

3、西汉C 南北朝D 北宋7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这说明宋代(  )印刷术先进商业繁荣普及了教育文化发展A B C D 8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 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 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D 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9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

4、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 增加赋税收入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 保护小农经济11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A 坚船利炮

5、B 洋纱洋布C 自由平等观念D 欧洲风俗习惯12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  )中国餐饮文化及其丰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地域的风情A B C D 13下图中所示的经济发展的两次高峰均得益于(  )A 政府的支持B 有利的国际环境C 社会制度的改变D “实业救国”的思潮14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A “一边倒”外交政策

6、的影响B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C 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D 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15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 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 “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16邓小平说过:“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7、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1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18下图是美国统计的1981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即美国对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走势图。其中促成美中贸易逆差急剧上升的主

8、要因素是(  )A 实行改革开放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开发开放浦东D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B 思想观念融入了世界潮流C 中国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D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20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9、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C 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 苏联慷慨援助中国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商君书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

10、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2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

11、;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材料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

12、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

13、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2017-2018学年广西玉林市陆川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 史 答 案1C【解析】据所学可知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向政府交税,因此

14、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两个人的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同时也促进新的生产方式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均符合题意,因故C项正确。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说明主张小农经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

15、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B正确;A项“独断经营”,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必备品”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结论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 【名师点睛】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小农经济形式兴起了。4B【解析】据材料“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农业注重精耕

16、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排除。汉代已经推广牛耕,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5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消费,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故选D。其他选型均不符合材料主要原因。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7、者往往被称为百工,但在春秋战国之前,无论是手工业者还是商人均由官府供养,收入所得自然也归官府,这种现象被称为“工商食官”现象,春秋战国之后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自由商人才出现,而传统手工业者依然还受官府的严格管理和人身控制。6C【解析】据材料“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北朝灌钢法的特点,故C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发明灌钢法,故AB排除;宋朝也不是发明灌钢法的最早时期,故D排除点睛:本题材料的意思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这便是灌钢法,而这项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答好此类题目首先要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然后在学习

18、过程中注意多运用,多总结。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文化的发展。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普及教育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渐实现的,故应排除,即排除A、C、D三项。所以应选B。考点: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诗歌与小说宋代文学发展8D【解析】据材料“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以钱生钱,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借款的资格限制问题,故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通货膨胀,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19、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9C【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明朝易私贩而为公贩的时间为(明中后期),说明明朝前期存在私贩即民间的海外贸易,排除A;材料未涉及政府重农政策,排除B;结合“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可知该政策并未一直实行,不能说明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排除D;根据“请开市舶”、“不得往日本”、“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可以看出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C符合题意。10D【解析】本题以汉书中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皆无得名田,以便农”可知商人不能占有品质好的土地,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故本

20、题选择D项。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的信息,故A项排除。加强商人户籍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C项排除。增加赋税收入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汉代商业的发展11B【解析】特别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应该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排除CD。“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主要侧重的应该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A。从题中“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逐渐输入中国,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的棉纺织业,家庭手工业破产,妇女从男

21、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故答案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名师点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12A【解析】各种类型的吃食,说明中国餐饮

22、文化极其丰富,究其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各地地域民族不同,呈现不同的特色,而美食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则是现代传媒技术,使人们形成了读图的信息消费习惯的结果,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13A【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示可以看出,第一次高峰是在1912-1919年,即一战期间;第二次高峰是在1952年,结合两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可知,第一次是国民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次是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因此两次共同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故A项正确;BD项符合第一次高峰,排除;C项符合第二次高峰,排除。点睛:首先从图中分析出两次高峰的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

23、分析出原因。14B【解析】材料中“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是由于当时主要受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资本主义不能客观地进行分析看待,因此对帮助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的罗斯福新政评价不高。故答案为B项。A项是对外交领域的影响,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仅是其中一个原因,且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5C【解析】1962年到1965年中央并未完全纠正“左”倾的指导思想,故A错误;1978年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 “调整”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C正确;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D错误。故选C。

24、1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要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D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转移问题,排除B;C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7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

25、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

26、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18B【解析】数轴显示,2001年中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当时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促进该现象出现,故B项正确;A是1978年;C项是1990年;D项是1984年。【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曲线图判断出2001年后美中

27、贸易急剧增长,然后从时间角度做出选择。19C【解析】从30年前对外部世界的“陌生”“震惊”到如今的“从容”对待,是因为中国打开大门,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故答案为C项。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浪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A项因果倒置,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反映,排除。20A【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29193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发展下去”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点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291937年”,我们可以排除D项,时间不符。根据题干的指向

28、“坚持下去”的原因,可知寻找的是有利原因,进而排除BC两项不利原因,从而找出正确答案。21示例一: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说明: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爵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分封制,世官制。示例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变迁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繁荣(市坊分离、草市出现完整娱乐生活设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如话本、宋词),勾栏、瓦肆娱乐活动的发展。示例三:经济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说明: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地主阶级士大夫提出了工商皆本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以及反专制的进步思想。示例四:经济发展影响政治进程说明:古希腊工商

29、业发展促进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商鞅变法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解析】(1)根据商君书中“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可以得出其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联系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的经济、政治影响说明即可: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爵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分封制,世官制。(2)根据全球通史和中国文化概论中的信息,可以得知宋朝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变化,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宋朝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的出现分析说明即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繁荣(市坊分离、草市出现完整娱乐生活设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如话本、宋词)

30、,勾栏、瓦肆娱乐活动的发展。(3)根据明夷待访录中的信息可知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由此可知经济的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联系所学知识,从明清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化分析说明即可: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地主阶级士大夫提出了工商皆本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以及反专制的进步思想。(4)根据“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的信息可知,古希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更加强烈,与中国古代思想相比得出观点,然后联系所学知识,从中西古代专制和民主说明即可:古希腊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商鞅变法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考点

31、: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君书;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背景;22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解析】关于特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于关系,根据材料“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方面回答即可。关于主要变化,根据材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俱以蚕桑为

32、业”“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烟火万家”等信息可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回答变化即可。23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解析】材料“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岁输木棉十万匹、改造织机、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等,说明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有棉花种植业的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2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概括材料和阐释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的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材料“公理战胜强权”“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这回战胜的是全世界的庶民”可以总结出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多方面概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