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 段太尉逸事状,第四单元 文言文(3),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4)注槊上( ) (5)邠州( ) (6)封识( ),(1)椎釜( ) (2)戢士( ) (3)击柝( ),f j tu,shu Bn zh,语言知识积累,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领行营节度使:_ (2)日群行丐取于市:_ (3)太尉自州以状白府:_ (4)因恬然:_ (5)既署一月:_ (6)吾未晡食:_ (7)凡为人傲天灾:_ (8)谌虽暴抗:_ (9)太尉为人姁姁:_,二、识记课文中基础知识,代理 索取 禀告 安适的样子 暂时代理 晚饭 轻视 傲慢无礼
2、和善的样子,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不嗛:_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_ (3)辞甚巽:_,通“慊”,满足,快意 通“槌”,打 通“逊”,谦恭,(1)言未毕,晞再拜曰 古义:_ 今义:表示又一次。 (2)朱泚幸致货币 古义:_ 今义: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纵士卒无赖 古义:_ 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两次。,财物。,横暴。,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1)固,尚书固负若属耶:_ 泚固致大绫三百匹:_,(2)辞,请辞于军:_ 太尉尽辞去:_,疑问副词,难道 形容词,坚决,动词,致辞 动词,辞退,(3)即,即告太尉
3、:_ 即自取水洗去血:_,(4)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_ 太尉判状,辞甚巽:_ 敢以状私于执事:_,连词,就 副词,立即,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 判决书 逸事状,(5)出入,出入以为武人:_ 宗元尝出入岐周邠间:_,指出为泾州刺史和入为司农卿等事 动词,往来,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尽甲:_ (2)裂裳衣疮:_ (3)北上马岭:_ (4)手注善药:_,名词用作动词,披上铠甲 名词用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亲手,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_ 汝将何以视天地:_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_ 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_ 又以刃刺酒翁:_ 以大杖击二十:_ 未尝以色
4、待物:_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_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_ 以乱天子边事:_,6.解释下列加颜色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以,介词,凭借身份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把 连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2)且,且大乱,若何:_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_ _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_ 罪且及副元帅:_ 人且饥死,而必得谷:_,(3)则,则肆志:_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_,副词,将、将要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一面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副词,将、将要 副词,将、将要,一面”,连词,就 连词,那么,7.写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段公,
5、仁信大人也:_ (2)邠人偷嗜暴恶者:_ (3)欲谁归罪:_ (4)请辞于军:_ (5)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_ _,判断句,“,也” 定语后置句,“偷嗜暴恶之邠人” 宾语前置句,“归罪谁” 状语后置句,“于军辞” 省略句,“以(之)如,栖之(于)梁,木上”,8.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译文:_ (2)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译文:_ _,这样一来,那么郭氏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把情况禀告给了邠宁节度使的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3)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译文:_ (4)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译文:_ _,白孝德派
6、了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遇到不同意的事,一定把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绝不是偶然这样做。,课外名句柳宗元 1.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3.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三、名言警句,文本常识积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列为“唐宋八大家”,被世人并称为“韩柳”。 柳宗元创作了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如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
7、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一、作者简介,柳宗元曾于贞元十年(794)至邠州(今陕西邠县)军中探望叔父,得知段秀实逸事,后于元和九年(814)在永州写下此文。本文通过段秀实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塑造了段秀实这位刚勇仁义、清正廉洁的正直官吏的形象。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作参考。,二、背景展示,“状”与“逸事状” “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实、爵里、行治、寿年等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行状”的一种变体。 “逸事状”的特点:只录逸事,力求典型,抓住两三件事写。所写之事应详细、确实,不可道听途说。行状一般只褒不贬,
8、与史传不同(史传求全面)。,三、文体知识,1.“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领:地位较高的官员代理较低的职务。 2.“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都虞候:唐代后期藩镇府中的一种武官,管惩治不法军士。 3.“既署一月”署:暂时代理。,四、文化常识,精读研析,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基础知识。 2.掌握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法。 3.学习段太尉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精神。,学习目标,爱人者,人恒爱之。为官者爱民,民必敬之。爱民是一种心忧天下的悲悯,是一种心怀苍生的博爱。漫漫历史长河中走来这样一位官吏,为了百姓,他只身一
9、人勇闯虎穴;为了百姓,他卖马买粮替人还债。他用仁德与关爱温暖冷漠与无情,他以勇敢和高尚消弭丑恶与残忍。他是一柄利剑,凛凛寒光震慑着卑鄙与邪恶;他又是一股甘泉,丝丝清凉滋润着艰难与苦涩。让我们走近他吧,一起随柳宗元去感受一份人格的伟大和崇高!,课堂导语,脉络梳理,整体感知,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 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 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
10、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 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 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答案,解析,解析 D项接受三百匹大绫的是太尉的女婿韦晤。,答案 (1)邠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白孝德明哲保身、胆小怕事,与段太尉主动请职、勇于任事形成对比,突出了段太尉的刚正沉勇、见义勇为。 (2)借写焦令谌恣意盘剥百姓,反衬段太尉仁惠、爱民的品格。 (3)通过写朱泚的奸诈,反衬了段太尉的清正廉洁。,课堂互动,1.本文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塑
11、造段太尉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了段太尉怎样的品质?,答案,2.本文在材料剪裁上有何特点?,答案 本文叙事善于剪裁,避免平均用力。严惩歹徒、勇服郭晞是详写,对抗焦令谌次之,临财不苟取较为简略,这样使得文章的前半部分颇有力量,气势雄伟,而后半部分相对徐缓恬淡。整个文势跌宕起伏,富于变化。,答案,答案 (1)有利于体现写作主旨。本文的写作主旨是说明段太尉做了许多好事。作者这样安排顺序,正好广泛而典型地记叙了段太尉的逸事,全面而又重点地反映了段太尉的可贵品行。 (2)有利于表现段太尉的性格。段太尉的性格主要是正直勇毅、仁慈、廉洁,有远见卓识。第二段最能表现他的主要性格兼及其他性格,第四、五段则分别突出了他
12、的其他性格,进而衬托、丰富他的主要性格。 (3)另外,这种倒叙手法的运用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谦和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3.在叙写“仁愧焦令谌”与“勇服郭晞”事件时,作者运用了倒叙手法,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问题争鸣,争论话题 段太尉一怒之下杀掉喝酒闹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结合现代法治社会的制度,你对他这种杀一儆百的惩戒方法有何看法? 我的观点:_,答案,答案 对段太尉此举应该辩证地看待。段太尉一举杀掉十七人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大无畏的胆
13、识。但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就杀人,且人数众多,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以暴治暴的治乱策略。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本质的区别。法治社会要以法治国、以法论事,一切行为都要服从法律程序,不能仅仅凭个人意志,置法律于不顾,滥用权力。,多读厚积,素材运用,【点击文本】段太尉过岐州之时,朱泚执意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坚决拒绝,把大绫送往司农寺的办公厅,置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杀了太尉,后来有人将太尉把大绫放在梁木上这件事告诉了朱泚,朱泚便叫人将大绫取下来,看见原来包装外皮的缄封字迹都还保存着。,一、课本素材,【运用示例】“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授人把柄,受制于人。为官一任,切莫致力于追求浮华虚名和贪图
14、钱财而忘记了做人的根本。身正气则正,气正名则扬。唐代的段太尉在路过岐州时,朱泚赠送给他三百匹大绫。太尉坚决拒绝,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寺的办公厅,安放在梁木上面。后来朱泚谋反,太尉被杀,朱泚从官吏口中知道了此事,叫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包装外皮的缄封字迹都还保存着,不由对段太尉赞叹敬佩。,周永康及家人受到公正的审判 2015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书记(副国级)周永康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一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移送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数罪并罚
15、,决定对周永康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周永康当庭表示,服从法庭判决,不上诉。其子周滨因利用父亲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其妻贾晓晔犯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二、课外素材,【选材感言】身为副国级领导,居高位却不思国家之强与民生之重,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肆意占有私人及国家财产,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利令智昏。最终落得囹圄残生、家破人亡,下场可悲!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核心亮点:写法、语言(三),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
16、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提示 a.把
17、人类组织关系纳入鸡与鸡的关系当中,如第段提到的“下蛋小组”。 b.动物言行折射人类行为,如第段小白与小黄面对“我”这个领导的谄媚表现。,先读佳作,再悟亮点,公鸡做官记 主人开了一家养鸡场,我是其中一只公鸡。那天主人下了命令,叫我去管一个下蛋小组,下辖三只母鸡。(1)哈!我家祖坟上,冒出我这么一束青烟,我也做官了!(3)虽然只管三只母鸡,但“官不在大,有权则行”嘛!新官上任,我得去看看。,1.写法灵活 (1)本文是一篇寓言,请分析一下文章是如何影射现实的。,提示,走在半路,遇到一只白色的母鸡,她朝我看了看,又掏出我的照片,激动得跳起来:“哇,帅哥!你一定就是我们的新组长了吧?果然玉树临风,风流倜
18、傥耶!”(1)我心里不由得美滋滋的。(3)她还告诉我,她叫小白。我走到她们的工作地点鸡棚前,看到还有一只黄母鸡在门口探头探脑,小白冲上去说:“小黄,这就是我们的新领导了!”说完,两个人在门口一边一个叫道:“欢迎欢迎,热烈欢迎!”(1)我不由得有点受宠若惊了可是,不是说我有三个下属吗?另一个在哪儿呢?,正想着,屋子里冲出一只黑母鸡来,大叫着:“个个大!个个大!我又下了一个蛋!”小黄立刻冲过去让她安静。小白告诉我,她叫小黑,只要下蛋她就会这样,很骄傲的样子。小黑走了过来,叫了一声:“组长好!”然后又说,“组长,你看我下的这个蛋”“吵死了!”我大吼一声。小白、小黄连忙上来拉住我:“走,组长,我们去跳
19、舞” 从此,我的为官生涯开始了。每天,小白和小黄都陪我去跳舞。而那个小黑,还是经常“个个大,个个大”地叫,真讨厌!(3),转眼到了年末,根据主人的指示,要求评选先进个人一名进行表彰,落后分子一名进行淘汰。落后分子,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小黑,在理由一栏里面我写上:骄傲自满,对本职工作不尽心,全年下蛋303个,罢工现象时有发生,且未实现本人所说“个个大”的目标。在选先进分子时我颇费了一番脑筋:小白,还是小黄?最后,抽签决定:小白。我在理由一栏内填上:工作认真负责,虽能力稍有不足,但精神可贵,全年下蛋17个,为本组完成产蛋350个的目标做出极大的贡献。(2)(3) 过了几天,我和小白都被请到主人面前,
20、我心里美滋滋的。(3)可是,主人的手里握着一把刀!为什么?我才当了一年的官啊,我不想死!(3),提示 故事主要是写“我”领导三只下蛋的母鸡,在评选先进时,因为小白、小黄与自己感情亲近,虽然她们不认真工作,但受到作为领导的“我”的认可;而认真工作的小黑,却因为没有和“我”这个领导搞好关系而成为了被淘汰的对象。因为感情远近不同,所以认真工作的小黑,在“我”眼里却是没有完成目标的;工作不好的小白,在“我”眼里却有极大的贡献。,(2)文章是如何表现主题的?,提示,提示 a.运用口语。如第段“祖坟冒青烟”的说法,第段“帅哥”等词语的运用,第段的“心里美滋滋”,第段的“真讨厌”,第段“我不想死”等。 b.文章并没有“感情亲疏”与“认知”之类的词语,但读者读后能够明白,文章就是围绕话题展开的。,2.语言优美 (3)本文语言自然贴切却不直白,请具体说明。,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