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95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0课菱角的喜剧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美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合作与矛盾长期并存。面对两个大国之间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_两国关系发展会一帆风顺,但也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新变化置若罔闻。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紧张气氛从贸易外溢到其他领域。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的看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物色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进行任何调整都会需要一段时间,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甚至对抗,但双方应_全面对抗情况的发生。从2018年3月到现在,中方既没有因为对方的霸凌而失去理智。更没有因史无前例的贸

2、易摩擦规模而_。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美方暂停了原先的加税节奏。中方临时降低了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但是,考虑到过去9个多月美方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我们仍不能_。面对贸易摩擦,我们有底气。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搞好对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幻想避免惊慌失措掉以轻心B遐想 避免 失魂落魄 漫不经心C幻想 制止 失魂落魄 掉以轻心D遐想 制止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答案A解析幻想: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幻

3、想出的情景。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从语境看,中美关系发展一帆风顺是不切实际的,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罢了,应选“幻想”。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制止:强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行动)。根据语境,应选“避免”。惊慌失措:又惊又怕,不知如何是好。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此处是说面对史无前例的贸易摩擦规模,中方不会慌乱畏惧,无法应对,应选“惊慌失措”。掉以轻心: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不经心”多用作定语、状语,应选“掉以轻心”。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探索新的共处之道

4、,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B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C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寻找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D如何处置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摸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答案B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处理”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迅速崛起的大国”后加“之间的关系”;二是搭配不当,“物色”与“共处之道”不搭配,可将“物色”改为“探索”。据此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也希望对话磋商,以最大的诚意来解决

5、分歧B中国也想要解决分歧,于是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C中国也确实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D中国也确实在解决分歧,并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答案C解析前文说“确实”,括号内接着说“也确实”,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A、B两项;“对话磋商”是“解决分歧”的手段,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差距太大,在你眼中是“习以为常”,_。就好比北方人冬天蜂拥到南方看海,这在南方人眼中却是一种奇怪的景象;而北方人看到南方人将薄薄的一层雪叹为“银装素裹”的奇景,_。降雪的时候

6、,北方朋友秀出了优越感;但提到阳光海滩,南方人不也是底气十足?所以说,大家生长在不同的区域环境,_,需要彼此尊重和欣赏。答案(示例)在我这儿却是“少见多怪”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各有值得自豪之处解析第处抓住前文的“在你眼中”和“习以为常”这两个信息,要填的必是与之相对的内容;第处根据前文,是对雪景的态度,同样含有对比的意味;第处根据最后一句,可知各有优长。5下面是关于菱角的解说,请参照这段文字并用下定义的形式进行表述。一种水生植物。又称“菱角儿”。中国南部各省均有栽培或野生。其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果有尖锐双角,俗称菱角。生长在湖里,菱角藤长绿叶子,叶子形状为菱形,故果实称菱角儿。茎为紫红色,开鲜

7、艳的黄色小花。答: 答案(示例)菱角是一种叶子形状为菱形、茎为紫红色、开鲜艳的黄色小花、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果有尖锐双角,生长在中国南部湖中的水生植物。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

8、。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搞化学的人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有几千种。搞物理的人告诉我们,同一种元素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有千奇百怪的形态。医生会告诉我们,人的体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有些人牙齿不够一般人的二十八枚,个别的人却可以长出三十六枚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

9、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有些

10、好种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可以养猪,但另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却总是失败,原因是泥质、湿度等等不同的缘故。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这真是灵验极了的事情。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这“劳什子”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

1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一个家族的生物都是“同”中有“异”,复杂性与多样性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B作者认为,面对万事万物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只有像自己那样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不会茫然失措。C能够在认识事物的规律基础上高度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就能做到深刻认识事物。D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抛弃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答案B解析B项“像自己那样站在正确的立场上”错,从文中可知,作者并不认为自己是“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7“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答: 答案(1)比喻论证。(2)“君臣佐使

12、”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指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种。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比喻论证是想证明任何事物都有一般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样性,就像中药的这些药物一样,抽去一味药,其药性和作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理,认识事物也要注意其复杂性、多样性,绝对不能简单化、绝对化。8从节选部分来看,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菱角的喜剧”的含义?答: 答案选文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菱角去观察思考,得出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的哲理结论,标题“菱角的喜剧”包含有出乎意料之意,也有从日常生活经验归纳得出一个较为重大的生活哲理而喜出望外之意。(要有对“喜剧”内涵的深入

13、理解和分析)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哲人的爱秦牧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

14、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相见一二了。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

15、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

16、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土报之”。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

17、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的不是明星照片而是骨骼图片,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B文章第段的环境描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

18、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起了烘托的作用。C“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这句话为后面作者用心写作献辞起了铺垫作用。D文章第段既运用了对比,也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以掠夺者的贪得无厌来反衬沈福彭教授等奉献者的大公无私。答案A解析“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错,“只感到亲切、鼓舞”是因为“我”为沈福彭教授的精神所感染。10对献辞中的“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进行赏析。答: 答案(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教授无私而崇高的爱。(2)语言准确凝

19、练、高度概括。“特殊的坟”道出了沈教授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浩瀚的爱”表达了他“哲人”般非同寻常的大爱。(3)浓重的情感抒发。作者为沈教授大的人格力量所干扰,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两句。“蘸血”之情,情透纸背,崇敬之情跃然纸上。11文章标题是“哲人的爱”,沈福彭是医学教授,如果把题目换成“教授的爱”,是否更好?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不好。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他们的爱国表现在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他们的行为能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以“哲人的爱”为题,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立意更深刻,含义更丰富,更能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如果用“教授的爱”显得普通,难以表现出教授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