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阿房宫赋 课时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94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阿房宫赋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4课 阿房宫赋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4课 阿房宫赋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4课 阿房宫赋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4课 阿房宫赋 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课阿房宫赋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六王毕(完结)蜀山兀(山高而秃)日益骄固(顽固)B戍卒叫(呐喊) 函谷举(攻占) 横槛(门槛)C纷奢(奢侈) 锱铢(极其细小) 呕哑(管弦乐声)D四海一(统一) 族秦者(灭族) 几千万落(所,座)答案B解析槛:栏杆。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和不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相同,和不同D和相同,和相同答案B解析助词,的;代词,这些东西。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骊山北构而西

2、折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D解析D项“鉴”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4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族秦者,秦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与C项均为判断句。A项是被动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_,_;_,_”。(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

3、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_,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_,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_,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

4、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答案(示例)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反而可能扭曲历史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解析文段主要阐述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处前面的“借鉴意义”提示了内容,下文的“正在于”是对空缺处的具体解说,空缺处大致内容应是“历史的借鉴意义”。处可根据上句“非但”和下句“使读者”得出“扭曲历史”方面的答案。处上下文都是谈庸俗化的读物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组织答案即可,据下文推断,空缺处应是下文的陈述对象,此处应是“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7仿照例句,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用浅易的白话文进行点评。例句:不敢言而敢怒点评:秦始

5、皇的暴虐,天下的愤恨,一语道破。(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点评:_(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点评:_答案(示例)(1)以夸张的手法写尽秦的贪婪、挥霍、豪奢极侈。(2)肯定与否定相互补充。论述有力而严谨,一语道破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

6、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A齐、楚之精英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杳不知其所之也答案A解析例句与A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财宝。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动词,到某处。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六王毕,四海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骊山北构而西折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日削月割族秦者,秦也A/ B/C/ D/答案C解析为数词用作动词,为名词作状语,为名词用作动词,为意动用法。10下列对本段

7、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奢靡荒淫。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C“明星荧荧”至“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等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从各方面描写宫女生活的奢侈豪华,从而反映秦王朝统治者的奢靡荒淫。D写宫中珍宝之多,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他们劫掠抢夺的行径。答案B解析“诸侯的儿子、孙子”一句错,应是“女儿、孙女”。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译文:_(2)鼎铛玉石,金

8、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_答案(1)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见宫车渐行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2)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注!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

9、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选自唐才子传杜牧)注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

10、/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答案B解析原文标点: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是通假字,通“嘱”。“属文”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之意相同。B“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D“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左迁”指贬官。答案A解析此处

11、“属”不是通假字。“属”有缀辑、撰写之意,“属文”意为撰写文章。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推荐了他,让他参加了贤良方正科考试。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人称为“小杜”。答案B解析“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正确,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主司侍郎为崔郾。译文:_(2)其人,王佐才也。译文:_(3)识者以拟杜甫。译文:_答案(1)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

12、。(2)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3)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参考译文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流落到了东都,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崔郾推荐说:“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怎敢不尽力(为您)做点贡献啊!前几日偶尔见到十几个文士,一边扬起眉毛微笑,一边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看后,原来是进士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吴武陵)趁机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又把杜牧举荐到贤良方正科参加考试。沈传师上表请求让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后来升中书舍人。杜牧刚直有奇节,敢议论国家大事,指陈利弊特别中肯。死时五十岁,死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还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他诗情豪迈,语言率直惊人。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故称“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