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论握手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50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论握手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3课 论握手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课 论握手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3课 论握手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3课 论握手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3课论握手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阐述的关于“握手”的观点。2.品悟对比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气氛()窘状()泾渭分明() 笑容可掬()答案fnjinjnj(2)多音字模 与答案m/my/y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答案(1)承诺/偌大(2)笨拙/相形见绌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笑容可掬:_(2)受宠若惊:_(3)萍水相逢:_(4)泾渭分明:_(5)谈笑风生:_(6)我行我素:_答案(1)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2)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3)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4)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

2、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5)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6)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浮来山,又名浮丘,主体建筑“定林寺”既轩敞典雅,又古朴大方;另有“怪石峪”怪石嶙峋,“卧龙泉”溪流潺潺。四季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笑容可掬。()(2)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3)李优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4)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绝不可能是泾

3、渭分明的。()(5)爸爸多年未见的老战友到了我家,他们谈笑风生,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6)他上课的时候总是我行我素,一点也不受其他同学的干扰,所以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答案(1)(2)。“惊”不是受惊吓之意(3)。“萍水相逢”用于素不相识的人之间(4)(5)(6)。“我行我素”指不听从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2辨词填空(1)施行实行施行: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执行;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实行。适用于具体的事物。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适用于抽象的事物。为了解决冬季供暖不热的问题,供热部门将在全城区_电热供暖改造工程。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的处罚自2013年1月

4、1日起_。答案施行实行(2)荣幸荣耀荣幸:光荣而幸运。交往中的敬辞,表示客气。荣耀:光荣。侧重于心理表现。能参加这次盛大的会议,我不胜_。小静考上了清华大学,那是全村的_,值得庆贺。答案荣幸荣耀三、名言警句与“礼仪”相关的名句1不学礼,无以立。孔子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3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5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一、作者简介莱亨特(17841859),英国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二、文学知识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个

5、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类型有:事实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感受等;理论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以及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论握手一文在写作中就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课堂导语礼貌歌中唱道:“相逢点头笑,见面问个好,笑容挂眉梢,心儿甜透了;人世间怎能够不打交道,礼貌对人是多么重要。”握手传递的是礼貌,握手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礼仪,更是一种不用说话就能显示出热情、友好的待人之道。握手能进一步增添别

6、人对你的信赖感,握手能缩短两个人心灵上的距离。下图是对课文文脉的梳理,请阅读课文,在图中处填写正确的论证方法。答案举例道理对比1议论文的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论点出现在哪里?答:_答案论点: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2阅读全文,按照表格提示填写相关内容。失态现象言行举止给人印象实质一概热情式神态:语言:欲伸欲缩式神态:对待别人的握手:答案失态现象言行举止给人印象实质一概热情式神态:一脸殷勤,笑容可掬仿佛是密不可分的挚友萍水相逢之人语言:“幸会”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过于张扬外露欲伸欲缩式

7、神态: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谨言慎行)与他人格格不入对待别人的握手:矜持、忧郁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过于内敛、畏缩3.本文议论了哪几种握手的情形?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一种情形出现的比较多,为什么。答:_答案(1)三种情形: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2)第一种情形出现的比较多。因为握手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礼节,因此人们比较看重握手;但是由于一些人把握不住分寸,往往出现过分热情的尴尬场面。4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出那两位先生在握手礼节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变化,并分

8、析他们在心态及结局上的差别。答:_答案(1)共同点: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极少与人握手,即使与人相握亦冷淡无味。(2)变化:其中一位转变了看法,意识到握手的重要性,握手频频,热情亲切;另一位则举止丝毫未改,我行我素,旁若无人。(3)心态:一个随和,知错就改;另一个固执,姿态冷傲。(4)结局:改变者得以变迁,冷傲者为其所激。5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对比论证?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一下。答:_答案(1)其中一位先生对“握手”的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2)两位先生对“握手”的不同态度的对比。(3)能否重视“握手”导致的结果的对比。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

9、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如用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与后期纵情享乐而丧权误国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有亡国之灾”的道理。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如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公仆精神,可用孔繁森不幸殉职后留下的遗物是8元6角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与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大肆贪污受贿,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比。有人认为作者已经从生活现象的角度谈了两类握手的“失态”行为,从而印证了自己的论点,所以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属于画蛇添足。你是怎么

10、认为的?答:_答案(示例)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不是画蛇添足。文章是从两种握手的“失态”现象写起并引出作者的观点,但作者在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并没有立即停笔,而是由“肯定这一点”和“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两个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不愿握手的原因是傲气,即待人接物傲慢或对人不信任。如果文章就此搁笔,则显得较为突兀,所以作者援引两位先生的例子继续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证明,以显文章丰厚,论述严密,结构缜密。并且我们从第一位先生的“翻然改变”中,也能看到作者对“热情亲切”,暗含了褒许之意;而对于后者的“我行我素”,作者却说“但因此倒也显堂堂正正,免去许多非议妄言”,调侃煞尾,显示出更多的生活

11、真实性来。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论握手一文中前两段就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针对生活中常见的握手现象,探讨握手之道及处世立身之理。运用举例论证,要精选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这样才能够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技巧点拨(1)举例要简练概括。举例记事虽然也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但和记叙文的写法不同,不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议论文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如果不考

12、虑论点的需要,信笔写去,甚至进行大段的记叙,那事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论证作用,还会使议论文变成“两头议、中间叙”的不伦不类的文章。(2)举例要紧扣论点。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即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3)举例要析理透辟。举例是为了说理,在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

13、来,随意罗列事例,这样必然会造成事理脱节,举例失当。迁移运用以“张扬与内敛”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写一段有辩证色彩的文字,不少于100字。答:_答案(示例)只有张扬自己的个性,人生才可能会丰富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能使你跌入万丈深渊。“杨修分饼”的故事为我们所熟知:杨修自恃才高,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这更加坚定了曹操要灭掉他的决心。因此,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要学会内敛。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礼仪,交际的桥梁诚然,握手时的热情并非全然出自真诚,但它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况且就待人接物而言,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运用示例握手是一种礼仪,不用说话就能显示出热情、友好的

14、待人之道,如果应用得当,它能进一步增添别人对你的信赖感。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所以在比较正规的场合,谁先伸手是有标准做法的。两个人同时伸手在操作上概率不高,总有一个发起者。当然,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别和他人太较真,如果有人并不知道规范的礼仪而先伸手了,你也没必要端架子,握下手表示一下热情、友善也并无大碍。真正懂得社交礼仪的人还是强调平等和尊重的基本原则的。在礼仪之上,平等和尊重要比规范更加重要。二、课外素材广州市民回忆与李克强握手一刻2015年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广州南沙新区考察。在南沙政务服务中心,他详细地了解了许多民生问题。8日,记者回访了当日见到总理的市民,他们依然激动不已。

15、5日11时许,阿浩和家人正在南沙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房产证,李克强总理来到他们面前,“我一抬头,认出是李克强总理,他面带笑容,先跟我们打声招呼,主动跟我们握手。我当时愣了一下,以前都是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总理,没想到可以零距离跟总理握手,当时太激动了,脑袋一片空白”。据阿浩回忆,总理跟他们握手后,还主动和他们寒暄起来,并详细询问了现在农村关于医疗、保险、养老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总理很关心民生问题,问的问题都很贴近生活。我告诉总理,我们现在日子过得还不错,因为国家政策好。”阿浩说。听到这里,李克强微微一笑。短暂的停留后,李克强与阿浩等人握手道别。李克强走出政务中心门口时,很多市民都围上来,争先

16、向总理问好,李克强和蔼可亲地与市民一一握手。选材感言一个大国的总理,在百忙之中来到百姓中间,直接和百姓交流,丝毫没有总理的架子,也没给人以距离感。事情虽不大,却正是我们党能够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具体体现。正是因为共和国的历任总理都与群众心连心,党的事业才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中国的各项事业才能够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说话朱自清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

17、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

18、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段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

19、。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聋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

20、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

21、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读后启悟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

22、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这篇文章作者在提出观点“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后,就从不同角度对观点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人们天天说话却不见得就是会说话,强调了说话之难。然后通过说话与写文章的对比,说明二者都是非常难的事情。作者又指出在不同的场合说话也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闲谈有人也谈不好,进一步说明了说话之难。然后,作者又引经据典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说话,说话成为了一门艺术,并用反讽的手法,暗示当时的言论不自由,说话不能那么婉转如意,也不能说得轻松漂亮,只能用旁敲侧击地方式说话了。最后得出我们作为平凡人,要慎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礼貌、有趣味地讲话的观点。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三八佾篇本篇

23、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1名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赏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

24、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2名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亲身参加祭祀,祭了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赏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那里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3名句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鄹,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赏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他具有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