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49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0课菱角的喜剧学习目标1.体悟本文的哲理。2.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逐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菱角()捞起()酣然大睡()答案lnlohn(2)多音字什 翘壳 弄禁答案sh/shnqio/qiok/qionn/lnjn/j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2)(3)答案(1)享受/亨通(2)笑嘻嘻/嬉戏(3)书籍/蕴藉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把玩:_(2)劳什子:_(3)漫不经心:_(4)茫然失措:_(5)君臣佐使:_(6)无往不在:_答案(1)拿着赏玩。(2)使人讨厌的东西。方言词。(3)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4)完全不

2、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点主意也没有。(5)中药方剂学术语,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简称为“君臣佐使”。(6)不论到哪里都没有不存在的。形容各处都有。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你不要做什么事情都漫不经心的样子。()(2)他平时什么都会,可一到考场就茫然失措,大脑一片空白。()(3)面对那些无往不在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振作精神,不能灰心丧气。()答案(1)(2)(3)2辨词填空贯串贯穿贯串:a.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b.连贯。贯穿:穿过,连通。这条公路_本省十几个县。这

3、部小说的各篇各章都_着一个基本主题。答案贯穿贯串三、名言警句与“学无止境”相关的名句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4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一、作者简介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当代作家。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他在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领域等都有著作,故本人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著作有土地、花城等,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二、背景展示菱

4、角的喜剧是作者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写的。当时文章的题目叫作“复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958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长河浪花集序)。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于1959年写成的,后来收入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菱角的喜剧”。课堂导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是橘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的规律,但也有其特殊的情况。因此,我们做任何事

5、情,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就诠释了这样的道理。下面是菱角的喜剧一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请根据提示把空缺处填写完整。答案两角各种各样复杂性、多样性深入实践绝对化、简单化1作者在文章开头的六段文字中不厌其烦地叙写自己认识菱角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语言平易,如话家常,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出自己的观点,“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很容易让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2第2、3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有两次“吃了一惊”?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作者之所以吃惊,是发现菱角的形状

6、和自己印象中的不同,那根深蒂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2)作用:照应了第1段中的“坚固”,并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照应照应是文章的一种写法,指在文章前面提到的相应内容,后面会再次提到,与前文相呼应。照应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内容前后照应,包括对文题的照应。(2)反复照应,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但与前后照应略有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如朱自清背影中连续出现了四次“背影”。(3)前文设置悬念,后文有所照应。(4)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3文章第11段中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

7、,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句中的“君臣佐使”比喻什么?这句话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君臣佐使”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2)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做了全面的总结。4作者在提出“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观点后,在第710段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一步论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答案(1)对比论证。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与自己认识菱角等事物的方法(片面);一群农民认为有“黑云”一定会下雨(片面),与一个农民认为要全面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科学、严谨)。(

8、2)举例论证。农民认识天气、良种变劣种、有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失败。5第712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答:_答案首先,第7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然后,第811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第12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散文时,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答:_答案“菱角的喜剧”好。题目改后更有针对性,“喜剧”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它既体现在菱角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也体现在

9、作者发现这一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过程上。以“复杂”作题目很一般,没什么特色,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吻合。幽默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可谓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从文章的题目到文末的“劳什子”,一直到文章的举例,都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熟练程度,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极富感染力。所谓幽默的语言指的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有趣,二是意味深长。即我们的作文语言既要有趣,又要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一味地有趣而毫无味道,这样的语言不是幽默,而是诙谐或者滑稽,对于我们高考作文语言来说,幽默的语言是一种境界,一种提升作文等级的较高境界。技巧点拨迁移运用若想让语言变

10、得幽默,可运用以下方法:(1)夸张或夸张与比喻相间而用。夸张是让事物的特点更明显,而比喻则是使深奥的事情简单化、通俗化,两者合用,能够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2)挪借。即借用彼行业的术语描述此行业的行为。“那件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被我删除了,放在了回收站;而那些快乐的事情就会一次次的被复制出来细细品尝。”“删除”、“回收站”、“复制”都是电脑操作术语,把它们挪借到表达对生活的态度上,这一挪借让人感到自然熨帖,而又妙趣横生,意趣盎然。(3)婉曲。即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含蓄地换一种说法,同时让换说的语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构成幽默。(4)虚实转换。即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实化,把实实在在的

11、事物虚化。(5)别解。即对我们熟知的概念进行另外的解释,而这个解释似乎有些道理,用这个解释去看待某些现象,就会得出荒谬的结果,从而构成幽默。(6)多义误解。“别解”是有意而为之,“多义误解”则是语言本身的多义性而形成的错误理解,而这种错误理解的确有令人捧腹的效果。(7)拗转。“拗转”指的是从说话者的第一句话里你得出的结论与说话者最终的表达意图完全相反,因为出乎意料而造成幽默。如果你是新生,你将如何在入校后的初次班会上风趣幽默地介绍自己呢?请就此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我叫杨利,杨树的杨,胜利的利。本人外表平平,在此就不细说了。我深刻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善良,我无意中的诸多善行

12、为我赢来了许多朋友,我感觉这是上天的馈赠;但偶尔我也很无情,每次碰到那些四肢健全、身强力壮的乞丐,我都扭扭头,装没看到。作为一名男生,我非常要面子,这可能是我平时太在乎自己的脸皮保养了,我虽不至于像可爱的女生们时时对镜自恋,但也随时警惕不让我的脸皮受到伤害。今天我们能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间教室,是因为什么?当然是缘分。我希望自己能跟在座的每位都成为朋友。谢谢!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万物是复杂多样的菱角的喜剧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事物绝不能绝对化、简单化。运用示例世间万物,各具形态,各有特性,精深莫测,奥妙无穷。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或两三个方面,殊不知它还有第四面

13、、第五面、第六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更要独具慧眼,切莫因感情遮望眼,切莫因认识下妄言。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理念在变,人性也在变,而认知更应随之而变。二、课外素材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任宰相时,当时潮州有位文人去拜访王安石,并要求王安石为他改诗,原诗是这么写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一看这诗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么会叫呢?黄狗怎么能卧在小小的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将这两句诗改为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于情于理,那位潮州人看后笑笑,一言未发。后来,王安石游历南方,来到了潮州。这才知道潮州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虫叫黄犬。而当时那个潮州人并未告诉他这个情况,估计还暗笑了

14、他很多年吧。选材感言王安石按照以往的认识来看待眼前的事物,因而违背了客观事实。这样看待问题的大有人在,他们在思维上往往习惯于非此即彼的逻辑,在方法上往往沿袭传统方式,造成损失就在所难免。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不得不承认仍有很多我们无法了解或尚未认知的事物,如果仍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按照老经验来处理问题,轻者是失误,重者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花蜜和蜂刺(节选)秦牧蜜蜂,这美妙神奇的小昆虫给人赞美得够多了。当我们看到繁花似锦的时候,会想到它。尝到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的时候,会想到它。有时,就是看到出色的劳动者博采众人之长,进行卓越的创造的时候,也禁不住想到它。为了采一公斤的蜜,蜜蜂在一百万朵的鲜花上

15、面,辛勤地飞行、酿造。而酿成的高度浓缩的蜜糖呢,不论荞麦蜜、椴花蜜、槐花蜜、橙花蜜、枣花蜜、荔枝蜜、龙眼蜜以至其他什么的,颜色又都是那么鲜艳,甜味那么浓烈,可以保存得那么长久,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很美妙的,世界上如果没有蜜蜂,地球也将为之减色。这小小的采蜜使者,它的活动方式使人想到劳动创造,也想到艺术和哲理。可是,人们赞美蜜蜂,总是着眼于它所酿造的蜜糖,而很少去赞美它的刺。实际上,如果蜜蜂光会酿蜜而不具备战斗本领的话,蜜蜂的命运恐怕就相当糟糕了。我看过一个童话剧,表现的是黑熊在森林里偷蜜,被蜜蜂蜇得狼狈奔跑的故事。在森林里,会偷蜜的动物大概不止黑熊一种吧。但黑熊偷蜜是很著名的,好些伐木工人都讲过这

16、样的故事。如果蜜蜂失去了它的刺,那它在被人类收进蜂房养殖以前,遭遇大概就相当不幸,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大量地繁殖了。蜂刺和蜂蜜,实际上都同样值得赞美。一根蜂刺,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如果单独地看,它最多只能使人的皮肤肿一个小小的疙瘩,但是累百累千的蜂,它们集体的蜂刺威力可就相当惊人了。凡给蜂蜇过的人都知道,蜂在攻击动物时那种英勇搏斗、视死如归的精神,简直令人赞叹。我有一次给几只蜂蜇过,虽然感到奇痛,但看到失去蜂刺以后,坠地挣扎死亡的伤蜂死蜂,心里却莫名其妙地涌起一种钦佩的感情。千百代的人们,对蜜蜂的赞美常常集中在它能酿造蜜糖这件事上面;我想,这是不大公允的。我们赞美它的蜜,也得赞美它的刺。试想,没

17、有刺的蜜蜂,它们的命运将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刺和蜜这两样东西都有,蜜蜂才成其为蜜蜂!读后启悟蜜蜂因为其勤劳和对人类的贡献,历来为人们所赞美。作者从普通人的角度入手,却并不局限于这种认识,而是抓住蜜蜂的刺展开去谈,认为“刺和蜜这两样东西都有,蜜蜂才成其为蜜蜂”。其实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像认识蜜蜂这样,力求全面。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十乡党篇乡党包括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

18、了生动的素材。1名句食不语,寝不言。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赏析本章谈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不逾礼。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日常行为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2名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赏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

19、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3名句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注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共:同“拱”。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赏析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是孔子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