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法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例如假设未知的两个量是同一种量;假设要求的两个未知量相等;假设题中某一未知条件为一合理数,但不影响解题结果;还可以把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出来等。从而对已知条件适当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再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作适当调
四年级基础奥数Tag内容描述:
1、 假设法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
例如假设未知的两个量是同一种量;假设要求的两个未知量相等;假设题中某一未知条件为一合理数,但不影响解题结果;还可以把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出来等。
从而对已知条件适当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再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作适当调整、推算,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
典例分析考点一:全部假设法例1、2元一张和5元一张人民币共63张,合计171元,问2元、5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例2、光华玻璃厂委托运输公司包运2000块玻璃,每块运输费0.4元,如损坏一块,要赔偿损失费7元,结果运输公司得到运费711.2元,问运输公司损失玻璃多少块?例3、体育杨老师买回4个篮球和5个排球,一共用去18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8元,篮球与排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例4、陈红和王刚进行射击比赛,约定每击中一发得20分,脱靶一发扣12分,两人各打了10发,共得208分,其中陈红比王刚多64分,问陈红、王刚各中了几发?例5、。
2、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一、分析推理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题:=28 = =( ) =( ) 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要进行分析、推理。
学会了推理,能使你变得更聪明,头脑更灵活。
数学上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疑难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推理。
解答这类推理题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等式中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消去等方法来进行解答。
二、解题策略 解答推理问题,要从许多条件中找出关键条件作为推理的突破口。
推理要有条理地进行,要充分利用已经得出的结论,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
典例分析考点一:图形推理例1、下式中,和各代表几? =28 = =( ) =( )例2、下式中,各种图形各代表几? =18 = 。
3、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一、周期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的现象,如:人的十二生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个星期七天等等。
像这样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有一定周期的问题,我们称为简单周期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要利用余数的知识来解答。
二、解题策略 在研究这些简单周期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仔细审题,判断其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也就是找出循环的固定数,然后利用除法算式求出余数,最后根据余数得出正确的结果。
典例分析考点一:一般周期问题例1、小丁把同样大小的红、白、黑珠子按先2个红的、后1个白的、再3个黑的的规律排列(如下图),请你算一算,第32个珠子是什么颜色? 【解析】从上图可以看出,珠子是按“两红一白三黑”的规律重复排列,即6个珠子为一周期。
326=5(组)2(个),32个珠子中含有5个周期多2个,所以第32个珠子就是重复5个周期后的第2个珠子,应为红色。
例2、你能找出下面每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根据发现的规律,算出每组第20个图形分别。
4、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和、差的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不变不变不变被减数减数差不变不变不变 乘、除变化规律见下表被乘数乘数积不变不变不变被除数除数商不变不变不变 我们学习了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这一周,我们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
典例分析考点一:和、差的变化规律例1、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9,另一个加数减少9,和是否发生变化?例2。
5、归纳总结教学目标 了解盈亏问题是什么,能够分辨出是属于盈亏问题类型 掌握盈亏问题的几种基本情况,以及基本的解题方法 熟悉复杂的盈亏问题,能用方法巧妙转化为基本盈亏问题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基本方法 盈亏问题知识点说明:盈亏问题的特点是问题中每一同类量都要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分配不足时,称之为“亏”,分配有余称之为“盈”;还有些实际问题,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时,如果每人少分,则物品就有余(也就是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就不足(也就是亏),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属于按两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
二、方法技巧 注意1.条件转换 2.关。
6、标 了解容斥原理二量重叠和三量重叠的内容 掌握容斥原理在组合计数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两量重叠问题在一些计数问题中,经常遇到有关集合元素个数的计算求两个集合并集的元素的个数,不能简单地把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而要从两个集合个数之和中减去重复计算的元素个数,即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用式子可表示成:,则称这一公式为包含与排除原理,简称容斥原理图示如下:表示小圆部分,表示大圆部分,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即阴影面积图示如下:表示小圆部分,表示大圆部分,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即阴影面积1先包含重叠部分计算了次,多加了次;2再排除把多加了次的重叠部分减去 包含与排除原理告诉我们,要计算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的个数,可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步:分别计算集合的元素个数,然后加起来,即先求(意思是把的一切元素都“包含”进来,加在一起);第二步:从上面的和中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即减去(意思是“。
7、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一、最优化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的时间最少,效果最佳。
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
我们还会遇到“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的最大(小)值,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
以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最优化问题”二、时间最优问题策略在进行最佳安排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要做哪几件事;(2)做每件事需要的时间;(3)要弄清所做事的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可以同时做。
在学习、生产和工作中,只有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率。
典例分析考点一:烧水问题例1、明明早晨起来要完成以下几件事情:洗水壶1分钟,烧开水12分钟,把水灌入水瓶要2分钟,吃早点要8分钟,整理书包2分钟。
应该怎样安排时间最少?最少要几分钟?例2、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
洗水壶需要1分钟,烧开水需要15分钟,洗茶壶需要1分钟,洗。
8、品质。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一、还原问题 已知某个数经过加、减、乘、除运算后所得的结果,要求原数,这类问题叫做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逆运算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通常运用倒推法。
二、解题策略 遇到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借助画图和列表来解决这些问题。
典例分析例1、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之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
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解析】 从最后一个条件恰好是100岁向前推算,扩大10倍后是100岁,没有扩大10倍之前应是10010=10岁;加上2之后是10岁,没有加2之前应是102=8岁;没有缩小9倍之前应是89=72岁;减去7之后是72岁,没有减去7前应是727=79岁。
所以,小刚的奶奶今年是79岁。
例2、一个数的3倍加上6,再减去9,最后乘上2,结果得6这个数是多少?【解析】运用逆推的思想:60除以2得30,加上9得39,减去6得33,除以3得11.例3、某商场出售洗衣机,上午。
9、标 学会理解新定义的内容; 理解新定义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用新定义给出的题目; 学会自己总结解题技巧。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知识概念1、 定义新运算是指运用某种特殊的符号表示的一种特定运算形式。
注意:(1)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顺序,将数值代入算式中,再把它转化为一般的四则运算,然后进行计算。
(2)我们还要知道,这是一种人为的运算形式。
它是使用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来表示的一种运算。
(3)新定义的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但它在没有转化前,是不适合于各种运算定律的。
2、一般的解题步骤是:一是认真审题,深刻理解新定义的内容;二是排除干扰,按新定义关系去掉新运算符号;三是化新为旧,转化成已有知识做旧运算。
典例分析 例1、对于任意数a,b,定义运算“*”:a*b=ab-a-b。
求12*4的值。
例2、假设。
10、 熟悉掌握基本图形面积的求法。
熟悉运用分解、平移、合并等技巧成基本图形,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求解。
能够分析图形的特点,提高几何图形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解答有关“图形面积”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细心观察,把握图形特点,合理地进行切拼,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2.从整体上观察图形特征,掌握图形本质,结合必要的分析推理和计算,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典例分析 例1、人民路小学操场长90米,宽45米。
改造后,长增加10米,宽增加5米。
现在操场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解析】用操场现在的面积减去操场原来的面积,就得到增加的面积。
操场现在的面积是(90+10)(45+5)=5000平方米,操场原来的面积是9045=4050平方米。
所以,现在的面积比原来增加50004050=950平方米。
例2、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6米,那么它的面积增加54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减少3米,那么它的。
11、归纳总结教学目标 了解盈亏问题是什么,能够分辨出是属于盈亏问题类型 掌握盈亏问题的几种基本情况,以及基本的解题方法 熟悉复杂的盈亏问题,能用方法巧妙转化为基本盈亏问题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基本方法 盈亏问题知识点说明:盈亏问题的特点是问题中每一同类量都要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分配不足时,称之为“亏”,分配有余称之为“盈”;还有些实际问题,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时,如果每人少分,则物品就有余(也就是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就不足(也就是亏),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属于按两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
二、方法技巧 注意1.条件转换 2。
12、标 学会理解新定义的内容; 理解新定义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用新定义给出的题目; 学会自己总结解题技巧。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 知识概念1、 定义新运算是指运用某种特殊的符号表示的一种特定运算形式。
注意:(1)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顺序,将数值代入算式中,再把它转化为一般的四则运算,然后进行计算。
(2)我们还要知道,这是一种人为的运算形式。
它是使用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来表示的一种运算。
(3)新定义的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但它在没有转化前,是不适合于各种运算定律的。
2、一般的解题步骤是:一是认真审题,深刻理解新定义的内容;二是排除干扰,按新定义关系去掉新运算符号;三是化新为旧,转化成已有知识做旧运算。
典例分析 例1、对于任意数a,b,定义运算“*”:a*b=ab-a-b。
求12*4的值。
【解析】根据题目定义的运算要。
13、品质。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一、还原问题 已知某个数经过加、减、乘、除运算后所得的结果,要求原数,这类问题叫做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逆运算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通常运用倒推法。
二、解题策略 遇到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借助画图和列表来解决这些问题。
典例分析例1、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之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
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例2、一个数的3倍加上6,再减去9,最后乘上2,结果得6这个数是多少?例3、某商场出售洗衣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多20台,还剩95台。
这个商场原来有洗衣机多少台?例4、粮库内有一批大米,第一次运出总数的一半多3吨,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多5吨,还剩下4吨。
粮库原有大米多少吨?例5、小明、小强和小勇三个人共有故事书60本。
如果小强向小明借3本后,又借给小勇5本,结果三个人有的故事书的本数正好相等。
这三个人原来各。
14、标 了解容斥原理二量重叠和三量重叠的内容 掌握容斥原理在组合计数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两量重叠问题在一些计数问题中,经常遇到有关集合元素个数的计算求两个集合并集的元素的个数,不能简单地把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而要从两个集合个数之和中减去重复计算的元素个数,即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用式子可表示成:,则称这一公式为包含与排除原理,简称容斥原理图示如下:表示小圆部分,表示大圆部分,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即阴影面积图示如下:表示小圆部分,表示大圆部分,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即阴影面积1先包含重叠部分计算了次,多加了次;2再排除把多加了次的重叠部分减去 包含与排除原理告诉我们,要计算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的个数,可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步:分别计算集合的元素个数,然后加起来,即先求(意思是把的一切元素都“包含”进来,加在一起);第二步:从上面的和中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即减去(意思是“。
15、1.根据“路程和速度和 时间”解决简单的直线上的相遇问题2.通过画图使较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融合多种方法达到正确理解题目的目的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甲和乙一起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 一般地,相遇问题的关系式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即S=vt典例分析 例1、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
3.5小时两车相遇。
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解析】本题是简单的相遇问题,根据相遇路程等于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到甲乙两地路程为: (46+48)3.5。
16、1.根据“路程和速度和 时间”解决简单的直线上的相遇问题2.通过画图使较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融合多种方法达到正确理解题目的目的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甲和乙一起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 一般地,相遇问题的关系式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即S=vt典例分析 例1、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
3.5小时两车相遇。
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例2、大头儿子的家距离学校3000米,小头爸爸从家去学校接大头儿子放学,大头儿子从学校回家,他们同时出发,小头爸爸每分钟比。
17、S归纳总结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进一步学会以多补少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并进一步学习解答稍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基本公式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二、平均数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几个杯子中的水有多有少,为了使每个杯子中的水一样多,就将水多的杯子里的水倒进水少的杯子里,反复几次,直到几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移多补少”,通常称之为平均数问题。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然后根据基本总量关系式来解答。
也可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即找一个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公式求平均数。
典例分析 考点一:用基本关系式求平均数例。
18、S归纳总结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进一步学会以多补少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并进一步学习解答稍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知识梳理 一、基本公式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二、平均数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几个杯子中的水有多有少,为了使每个杯子中的水一样多,就将水多的杯子里的水倒进水少的杯子里,反复几次,直到几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移多补少”,通常称之为平均数问题。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然后根据基本总量关系式来解答。
也可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即找一个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公式求平均数。
典例分析 考点一:用基本关系式求平均数例。
19、请在三个空白圆圈内填入三个数,使得每条直线上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4. 把 1 至 8 分别填入图 4-4 的八个方格内,使得各列上两个数之和都相等,各行四个数之和也相等。
5. 把 1 至 12 分别填入图 4-5 的圆圈内,使图中三个小三角形三条边上的六个数之和相等。
6. 在如图 4-6 所示的 33 方格表内填入 1、2、3 这三个数字各三次,使得每行每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相等。
7. 把 1 至 6 分别填入图 4-7 的六个圆圈内,使得每个正方形四个顶点的数之和都为 13. 8. 把 1 至 6 分别填入图 4-8 的六个方格内,使得横行三个数之和与竖列四个数之和相等. 这个和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39. 把 1 至 7 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图 4-9 中各圆圈内,使每条直线上三个圆圈内所填数之和都相等,如果中心圆内填入数相等,那么就视为同一种填法,请写出所有可能的填法。
10.在图 4-10 的 6 个圆圈内分别填入不同的自然数,使得每一个数都是与它相连的上面两个数之和,那么最下面那个数最小是几?拓展篇1. 将 1 至 9 分别填入图 4-11 中的圆圈内。
20、四年级奥数综合训练试卷一填空题,共5小题,1两数相除,商4余8,被除数,除数,商数,余数四数之和等于415,则被除数是2图形的面积是cm23根据如图77的方格盘中已经填好的左下角44个方格中数字显现的规律,求出方格盘中a与b的数值,并计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