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1含答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新授,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1含答案Tag内容描述:

1、第16课 三国鼎立,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新授,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

2、第16课 三国鼎立,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的故事分别被小说、影视剧、游戏等演绎,同学们看过和玩过吗,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同学们知道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探寻历史的真相。,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图片,回顾旧知识,能分析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观察。

3、第第 1616 课课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 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呈现的特点是( ) A 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 B 封建国家首次出现大一统 C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D 封建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3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

4、第第 1616 课课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共 30.0 分) 1.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 评价,正确的是( ) A. 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 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被称为( )。

5、第第 16 课课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一、课标内容一、课标内容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二、学情学情分析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 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 来兴趣浓厚, 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 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

6、第第 1616 课课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3.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学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合作,认。

7、第第 16 课课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学习学习目标目标 目标 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 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 2:阅读教材及图片,回顾旧知识,能分析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 方的原因?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结 合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出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

8、第第 1616 课课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 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1含答】相关PPT文档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1(共22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1(共29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1含答】相关DOC文档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2(含答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1(含答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1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2(含答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3(含答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1(含答案)
标签 >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1含答案[编号:12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