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朌读资源 发现课文朌读选择年级 目 录 课文品读 随堂拓展 课文赏析 课 文 品 读 课文回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绛。 水皀缥碧,千丈见底,12.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Tag内容描述:
1、12. 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朌读资源 发现课文朌读选择年级 目 录 课文品读 随堂拓展 课文赏析 课 文 品 读 课文回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绛。 水皀缥碧,千丈见底。
2、12.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新课导读 课文浅析 字词积累 新 课 导 读 趣味引入 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佝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戒。
3、,11 与朱元思书,R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新课导入,富春江,富春江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支流胥溪注入处,有“子胥渡口”“伍子胥别庙”等古迹。,走近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
4、11 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 3、梳理常用的文言词汇,背诵全文。,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大家能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 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
5、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四十卷。,作者简介,水经注是郦道元给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作的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描写委婉曲折,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水经注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是中国古文。
6、与朱元思书,吴 均,浙江省,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这么多诗人会聚于此,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课题解析,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其特点是辞藻华丽、典故详实、音节铿锵、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俪文”。 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吴均,字。
7、答谢中书书 11.短文两篇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新课导读 字词积累 课文浅析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新 课 导 读 趣味引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夗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
8、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河,长江,西湖,洱海,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作品简介,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词语解释,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
9、导入,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作者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