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 和第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1918 年 3 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A解析 由题干中“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
2、环节”可以得出 A 项符合题意;B.D 两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C 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1922 年 3 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 ;1923 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表明( )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列宁已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答案 C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巩固政权,A项错误;B 项材料没有体现;由“1923 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
3、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可以看出,列宁已经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故选 C 项;材料不能看出农业合作社的地位,D 项排除。31924 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 B解析 1925 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 项时间不符;从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不会再有因
4、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 ,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可知,B 项符合题意,而 C 项不符合这些人的看法,排除;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 D 项错误。4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答案 B解析 “支离破碎的工业网” “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 “俄国大地开始复苏”等表明,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区恢复资本主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故选 B 项。A 项与“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不符,排除;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在经济复苏后开始的,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5(2018广东惠州调研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需要解决苏联经济尽快工业化的市场任务,然而工业化对于每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要求远比新经济政策能给予的要多得多。对这种观点解释合理的是,新经济政策( )A恢复了国民经济 B冲击了国有企业C滞后于形势发展 D推动了“一五”计划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得出,这位学者对新经济政策所持有的是一种否定的态度, “恢复了国民经济” ,这属于正面的积极评价且材料根本从无体现,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规定由苏维埃政权掌控关
6、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B 项错误;“滞后于形势发展”属于消极的负面评价,与材料“然而工业化对于每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要求远比新经济政策能给予的要多得多”相吻合,C 项正确;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1928 年,优先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D 项错误。6(2018湖南怀化期中 )有许多学者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B实行 “按劳分配”的原则C强调计
7、划与市场相结合D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答案 C解析 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说法错误,A 项错误;实行 “按劳分配”不能全面概括材料,B 项错误;据材料中“在国家计划范围内”和“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可以看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C 项正确;据材料中“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可知放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说法过于绝对,D 项错误。7 “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 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改变
8、苏联经济落后的局面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胜利C解除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答案 D解析 材料“战争日益逼近” “保卫国家”等信息说明发展重工业的目的是巩固国防和政权,故 D 项正确 。经济落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反法西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于二战后形成,不符合材料内容,故 C 项错误。8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区域分工,经济单一 B优先发展重化工业C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
9、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 “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 “实质上反映了”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对国家利益的片面重视,D 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情况 ,故排除 B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9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 年 7 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B是新经济政
10、策的延续C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D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答案 C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市场,与材料信息不符,A 项排除;新经济政策 1928 年被计划经济取代,B 项排除;由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这是苏联政府以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准备资金,有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故 C 项正确;D 项说法错误 。10斯大林在 1929 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采取的途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1、苏联为实现“粮食产量最高”采取的途径是开展农业集体化,C 项正确。A 项余粮收集制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 项征收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排除;D 项扩大农场的自主权与农业集体化置于国家管理体制之下不符,排除。11(2018云南腾冲八中高一期末)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贷款,1929 年危机发生后,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 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 2 亿里拉的贷款。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时机B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C西方国家由此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D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
12、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危机刺激消费,纷纷加大对外资本与商品输出,客观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机会,故A 项正确。B 项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 C.D 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12(2016全国卷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 B解析 题干中的“4 年以后” ,即 1932 年以后,结
13、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与史实不符,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未发生经济危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集体化和公有制,故 C.D 两项错误。13仅在 1932 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苏联( )A不再成为西方国家遏制的目标B找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C利用西方困境争取发展自身经济D新经济政策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信
14、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排除;B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新经济政策在 1927 年就逐渐被取消了,D 项排除;C 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故选 C 项。14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取消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收购制。将原来 280 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意在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苏联社会现实需要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答案 B解析 农产品收购制的实施,使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因此 B 项说法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
15、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修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排除 A 项;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 D 项错误 。151958 年 1 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C赫鲁晓夫已认识到改革的根本症结D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答
16、案 A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赫鲁晓夫在农业工作会议上对莫斯科州虚报粮食产量的反对,故选 A 项;B 项与题干无关 ,排除;苏联问题的症结在于斯大林模式的日渐僵化,但赫鲁晓夫未能真正认识到,仅将改革重点放在纠正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故 C.D 两项错误 。16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B打破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答案 D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A.C 两项错误; B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勃列
17、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体现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故 D 项正确 。17下面两图是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 CG ,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BF BAECDH DBH答案 D解析 C G 说明苏联和中国在这两个阶段处于相似的历史发展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这两个阶段都采取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因此题目要求回答苏联和中国在经济所有制形式上还有哪两个阶段是相同的。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 B 和 H 两个阶段是相同的,B 段是新经济政策时期,H 段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故选 D
18、项。18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 D解析 “一直到剥光为止” ,表明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 D 项正确。191986 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 。他的改革( )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借鉴
19、中国的“大跃进”运动答案 C解析 题干提到,戈尔巴乔夫要在制造业加大投资,而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因此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对症下药,故 A 项错误;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 ,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故 C 项正确;中国的“大跃进”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故 D 项错误。2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20、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答案 D解析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 A 项错误;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 B 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 C 项错误;三人的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 D 项正确。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20 分,第 22 题 20 分,第 23 题 20 分,共 60 分)21(2018江苏南通调研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
21、“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 “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 年 9 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 ;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
22、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列宁论合作社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以及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6 分)(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10 分)(3)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4分)答案 (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 分)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2 分)(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
23、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6 分)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 分)(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调整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4 分)解析 第(1)问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可得出实行余粮收集制,由“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可得出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 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 ”可以判断,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24、)过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可以得出列宁认为合作社的意义是运用非公有制经济即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由“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可得出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由“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可得出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时也意味着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第(3)问,根据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5、正确途径,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可以得出的认识有: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调整即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22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
26、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 1962 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他认为, “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
27、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 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6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
28、夫采取了哪些措施?(6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8 分)答案 (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4 分)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 分)(2)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6 分)(3)相同点: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4 分)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29、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4 分)解析 第(1)问 ,依据材料一中信息“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可知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 “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说明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困苦,产生问题原因主要从苏联体制上分析作答。第(2)问,注意题干问法,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生产积极性,所以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从农产品的收购方式、农产品的价格和对于集体农庄经营方式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 ,属于比较类型题,解题方法可以用“求同法” ,材料三中的文字“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 “加强利润刺激”说明是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所以比较点从企业自主权方面作答
30、。影响一定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即对斯大林模式和对后来苏联改革影响来组织答案。23苏联解体以来,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03 年 3 月 4 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 发文说: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 却用其双手毁
31、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 1957 年 7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 年 1 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 年同 1953 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 33%,奶增加 27%,蛋增加 44%,羊毛增加 91%。(1)材料一、二主张是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政策的?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12 分)(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4 分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 ”是如何“
32、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4 分)源#:%中&教*网答案 (1)角度:时代背景(环境、国情) 、实践效果。(2 分)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威胁苏联。(6 分)实践效果:斯大林领导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维护了国家利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了物质准备。(4 分)(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分)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最终失败。(2 分)(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4 分)解析 第(1)问 ,从斯大林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代背景)和可行性(实践效果)回答 。第(2) 问,注意根据题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