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5105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7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 和第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一期中)1952 年至 1957 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 373%上升到 45%,轻工业的比重由 627%下降到 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 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 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答案 A解析 根据题目中“1

2、952 年至 1957 年”得出是一化三改时期,根据题目中农、重工比例的提高得出,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 19491952 年,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农业产值的下降是国家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物,故 D 项错误。2(2018河北保定高一期末)19521953 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 983%、手工业增长 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 694 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

3、“当时中央政府管 2 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 ”“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答案 A解析 材料中“当时中央政府管 2 万个硬指标”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 “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 ,具有指令性,故 A 项正确; “五年计划”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工矿企业发展,并不具有强大生命力,故 B 项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选择之一,并不是必然的选择,故 C 项错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在材料中没有

4、体现,故 D 项错误。3(2018山东聊城一模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 1956 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C “一五 ”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建立答案 B解析 农村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私营企业“集体消亡”无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私营企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直接导致其“集体消亡” ,故 B 项正确;“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两个方面,不够准确,故 C 项错误;

5、1958 年人民公社建立时,私营企业早已消亡,故 D 项错误 。41956 年底,全国已有 75 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 12 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 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 1 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 88%。这种情况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C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答案 C解析 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方式主要是加入合作社, “入社农户达 12 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 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 1 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说明农民基本加入合作社,体现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故 C 项正确;经济体制根本性变化是三大改

6、造的完成,材料没有体现该信息,故 A 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故 B 项错误;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1952 年已经完成,故 D 项错误 。5下图是一幅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的宣传画,该画直接反映出我国当时(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 “一五”建设成就显著C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 D乡镇企业普遍建立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可知当时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故 C 项正确。6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

7、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 ”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相吻合的是( )A生产合作社B人民公社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D乡镇企业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中“指令性的公共食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生产单位是人民公社,故 B 项正确。719561966 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 )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 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A B C D答案 D解析 19561966 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照搬苏联经验,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正确;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如“

8、大跃进”等,也有重大成就,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故正确;期间中国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故错误;开局和后期经济态势较好,中期有问题,故错误。故 D 项符合题意。8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 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 704 317 387 5371958 1083 580 503 5661959 1483 867 616 4971960 1637 1090 547 457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

9、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答案 A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从 1958 年开始增长迅速,而农业则逐年下降;而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远远大于轻工业产值,总之,该时期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反映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故选 A 项,D 项排除;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B 项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 1953 年的一五计划,C 项不符合该图表的时间范围。9(2018广东潮州期末 )下图是 19531985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其中年均增长率最高值出现的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就巨大B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生产发展C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热

10、情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答案 D解析 农业合作化运动到 1956 年结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改革开放从 1978 年开始,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60 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到 1965 年基本完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故 D 项正确。101979 年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 1979 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 年增长 49%,卖给国家粮食 4450 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11、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D解析 中国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 年底,故 A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 1958 年,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1979 年前后凤阳农业发展的概况,没有体现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 C 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 D 项正确。11(2018江西德安高一检测)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这些政策相同之处是( )A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都可以自主分配农产品C都有利于深化城市改革D

12、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答案 D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图二反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图一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由土地私有变为了土地公有,但是图二没有变化,故 A 项不符合史实;图一不能自主分配农产品,而图二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力,故 B 项不符合史实;两幅图都是关于农村的,故 C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图一是由分户经营变为了集体经营,而图二则是由集体经营改为分户经营,故 D 项正确。12(2018南师大附中高一质检)1983 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 41 亿,交国家 2862 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

13、 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答案 D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首钢领导则认为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可知当时的国有企业领导希望国家能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故 D 项正确;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开始于 1984 年,1997 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方针,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3 年” ,故 A.C 两项错误;迄今,我国在极个别行业仍存有计划管理体制,故 B 项错误。13提及当今中国很多闻名海内外的公司的创办历史

14、时,如海尔公司、联想公司等,都不约而同定格在 1984 年,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进度加快答案 C解析 1984 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出现了题干所示的现象,人们争相创办公司,一批企业相继诞生,故选 C 项;A 项是 1992 年,时间不符 ,排除;十

15、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B 项;D 项是外部条件,排除。14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另外,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 ”材料对计划经济的叙述所反映的主旨是( )A国家丧失了干预经济的职能B高额成本导致计划经济效益低下C计划经济难以有效配置资源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答案 D解析 计划经济条件下,仍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是

16、计划经济下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弊端,高额成本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 项错误;计划经济难以配置资源也仅仅是材料反映的计划经济弊端的一个方面,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计划经济的分析及“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得出材料旨在强调建立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故 D 项正确。15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农产品收购价格比率(%)1978 年 1984 年 1991 年 1993 年国家定价(%) 944 370 222 103国家指导价(%) 0 230 200 70市场调节价(%) 56

17、400 578 827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逐渐的转变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D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退出历史舞台答案 B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国家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故 B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 21 世纪初,排除 A项;C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始终都存在,排除 D 项。16 右图是 1985 年拍摄于云南的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 。对这张照片合理的解读是( )A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人力缝纫机成为家庭最重要财产C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额供应D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答案 D解析 照片集市上的

18、缝纫摊体现出人们可以在集市上销售自己生产的服装产品,说明了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故 D 项正确。17(2018山东潍坊期中 )读下图可知,我国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B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C积极借鉴西方模式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答案 D解析 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A 项错误;根据比重图可知公有制经济成分占 76%,公有制主体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B 项错误;该图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不能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 C项错误;1996 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工业总值的 24%,说明非公有制经济

19、是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故 D 项正确。181980 年 10 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 “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 “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 “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并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D 项正确。海南

20、岛是 1988 年设为经济特区的,A 项错误;高度的自治权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B 项错误;上海浦东开发是 1990 年,C 项错误 。19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 1990 年、1992 年和 1995 年 3 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答案 D解析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没有成熟或成功的经验来做参考,“摸着石头过河”是对改革开放事业形象的描述。题干以浦东为例,强调“先后”“3 次”给予特权,体现了先行

21、先试的特点,故选 D 项。A.B 两项与事实不符;C 项过于绝对化。20对 19821995 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A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C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提出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排除 A 项;北京没有建立经济特区 ,排除 B 项;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福建移民国外人数呈增加趋势,排除 C 项;故 D 项表述正确。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20 分,第 22 题 20 分,第 23 题 20 分,共 60 分)21(2018湖南师大附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

23、,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 ,贬为农村作风 游击习气 ,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3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 。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3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

24、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6 分)(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4 分)(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 分)(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6分)答案 (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6 分)(2)开展“大跃进 ”,大炼钢铁运动。(2 分)结

25、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 分)(3)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4 分)(4)“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6 分)解析 第(1)问 ,据材料“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 “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26、 “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时间信息“1958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推断出两支突起的“异军”是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回答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即可。第(4)问,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 年总路线、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若干个阶段,再加以概述。22下面三个时代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它们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的第一20 世纪 50 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的“第一”出

27、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个机床厂,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变革的年代材料三 21 世纪:迈开大步向前进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地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1)据材料一,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 分)(2)材料二体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革?(1

28、0 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涉及的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4 分)答案 (1)特点:制定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6 分)(2)变革: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实行对外开放,开辟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10 分)(3)认识:计划经济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4 分)解析 第(

29、1)问 ,结合图片以及新中国初期的工业成就进行分析。第(2)问,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作用加以分析。231956 年、1978 年、1992 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 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

30、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 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材料三 1949 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

31、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 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 1977 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 吉尔伯特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1)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6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 1978 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4 分)(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

32、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6 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4 分)答案 (1)变化: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3 分)原因: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分)(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4 分)(3)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4 分)影响: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分)(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4 分)解析 第(1)问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从材料一关键词“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 “国民经济紧运行” “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总结概括即可。第(2) 问,结合所学知识, 总结我国从 1978 年起在政治、经济领域所进行的改变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 ,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观点即可;第二小问总结该观点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即可。第(4)问,总结三则材料的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以概括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2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