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咬文嚼字,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古代文人的很多诗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在诗词上叫“练字”,而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却把它叫做“咬文嚼字”。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跟着朱光潜先生一起去体会“咬文嚼字”的妙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体会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其中的道理。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的观点。 (2)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写作中,培养“
2、咬文嚼字”的精神。,讨论: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对“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表示赞美, “你这”表示深恶痛绝。,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
3、的奴才!,“你这”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句,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是不带有情感的判断。,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中“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有“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你是”“你这”两种表述究竟有什么不同?,“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你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第一个例子说明:文字不同,情感不同。,“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
4、之,石也。”王若虚改句,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第二个例子说明:文字增减,意味不同,“推敲”的故事,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敲,推,请找出文中作者对“推敲”的解释。,“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
5、他自己掩上的,于是自掩自推,表明寺里只有他一人,独来独往,自在无碍,场合冷寂。“推”字容易令人想起月下归僧推开厚重的门,门的“吱嘎”声,更显夜的寂静。“敲”字表明寺门是关上的,不是虚掩,月下归僧自然是敲门,也说明了夜深了,万籁俱静之际,一声轻微叩门声惊动了归宿的鸟,静中有动,景中有声,诗味蕴藉。两字各有各的意境。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第三个例子说明:对文字的推敲,实际是对思想感情的“推敲”。,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补充注释:
6、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第四个例子说明:善用联想,意蕴丰富。,“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美人:“柳腰桃面”,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离别:“柳岸灞桥”,印书:“付梓”“杀青”,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套板反应”在写作中,一写就先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
7、板反应”。,作者怎样看待“套板反应”?,朱先生非常反对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所以,要避免套板,推陈出新。,第五个例子说明:套语滥调,全无新奇。,五个例子之间的关系 1-3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4-5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A.必须“唯陈言之务去”,力求创新。 B.推敲文字,骨子里是推敲思想感情。 C.文学是艰苦的事
8、。 D.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谈谈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写法启示:让我们明白: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让我们明白: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刻领会了“咬文嚼字”的道理,明白了在以后的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做阅读、生活中的有心人。,作业,阅读一篇经典文章,体会其语言文字特点,理解文章体现出来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