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衔接之文言阅读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69973 上传时间:2019-06-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升高语文衔接之文言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之文言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之文言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之文言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之文言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阅读【知识衔接】初高中课程解读初中课程 高中课程课程标准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 篇。 ”考试说明中规定:“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初中知识回顾考点解读(一)课内文言文【命题规律】1考试选材以语文课程标准 推荐的 16 篇文言文为主,其他的课内文言文为辅。2题量大致保持在 35 题,分值基本保持在 10 分左右,所占比重较大。3考点主要集中在文言实词(包

2、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文言虚词,文句翻译,文言断句,内容的理解、概括、归纳以及感悟启发等。4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填空、选择和简答为主。【命题趋势】1考试选材将继续以语文课程标准 推荐的 16 篇文言文为主,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和精华段落,将会继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题量和考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考查方式会更加新颖多变,特别是文言词语的解释,考查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本课,请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中注意融会贯通。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而且难度有所增加;主观性试题,特别是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对比探究、联系现实谈感悟的试题将逐渐增多。4此外,久违了的文学常识也在悄悄融入考题,这类题目看似简单,但是也

3、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多积累、多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5淮安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多年来非常重视考查课内文言文,较少涉及课外文言文。方法总结一、判断、划分节奏1了解题型特点。古诗文重在朗读,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这种题型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常见形式。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上进行划分。2常见的几种划分方法。(1 )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故人具鸡黍。按“二一二 ”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

4、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 /具鸡黍。(2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在古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3 )句首发语词之后要停顿。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 林霏开。(4 )根据古代文学常识,正确划分节奏。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王毅”是姓名, “叔远”是字,姓名和字之间也要停顿,这句话的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5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

5、节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 ”是主语, “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 “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6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X&X&K(7 )根据文意确定停顿。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 ,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 ,名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 太守之/乐其乐也。二、理解、辨析词义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变化的,例如“人” “手” “大” “小”

6、“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指“眼泪” ;“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江” “河” ,古代一般专指“长江” “黄河” 。我们读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 ,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 。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 ,常见义项有:草木生长,长出,如“多松,生石

7、罅” (登泰山记 ) ;生活、生计,如“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 ;对读书人的称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 (黄生借书说 ) 。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缘(沿着,顺着)溪行 “缘木求鱼” ;落英(花)缤纷 成语“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中的“亲”和“远” ,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动词,解释时就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 “远离” ;又如“斗折蛇行”

8、 (小石潭记 )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在句中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像北斗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的形式来表述。通假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孰” ,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 。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确定义项,其基础是实词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 150 个字左右的积累量,而这 150 个实词的积累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熟读是密切相关的,到了一定阶段,还应进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对初中课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词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大致有“而” “其”“虽” “为” “焉” “于” “与” “以” “之”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可以了。文言虚词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于” ,就分别解释为“对” “在” ;二是不必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夫” “而”等,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中的 “夫”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文言虚词含义或作用的了

10、解,不必死记硬背,主要还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解释句子的时候,能找到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语,使句子的解释正确、通顺。三、翻译、疏通句子1突破关键词语。如果把翻译句子比作百米跨栏短跑竞赛,那么关键词语好比一个个跨栏。突破一个个“跨栏” ,是关键,是基础。如公输中“荆国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荆国”是指当时的“楚国” ;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则是思考文言虚词“于”作何解释,联系上下文,疏通句义,可以解释为“在” 。整句的意思可解释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 。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虽不单独考查,但在翻译句子时起很大的作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

11、句子的语气,常常凭虚词表达出来,可见,常用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也应大体了解。2注意句式特征。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翻译时,要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如“者也”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标志性词语。 曹刿论战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句中, “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 。但句中无动词,翻译时应补上,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 。还有,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常见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征,在多读多看中,要能准确判断和正确理解。3掌握翻译步骤。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揣

12、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步骤是先释义,然后串意,最后调整。具体方法有留:有的不用解释,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在翻译中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中的“伏(埋伏) ”。另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要加量词。删:有些 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

13、,只是引起议论的作用。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 ,解释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四、分析、概括主旨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 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 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

14、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 。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 “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_,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精湛” 。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小” ,那只是浅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

15、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高中知识链接考点解读高考中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历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关。学习文言实词,重在积累、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前提。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要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20个实词为中心,兼顾其他的重点实词,尤其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积累实词,意在运用。解答文言

16、文阅读中分辨实词词义的题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给出的义项带入相关的句子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实际上这里要求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其中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在于引申义。另外,还应当 注意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别,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释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17、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 “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 一些相异的部分。大致说来,这些相异的部分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方法总结一、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

18、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 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 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 “的“已“ 今作“已经“ ,这里是“罢“ 完 “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

19、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 通“邀“ ,“裁“ 能“才“ ,“禽“ 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 “谕“ 通“ 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中的“徇“ 通“殉“ ,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 “、“便可白公姥“ 、“我有亲父兄这

20、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 只有“兄“ 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 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二、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 或“也 “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

21、也“ 的,其中“者“ 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 在句尾连用的。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 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 “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 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22、(赤壁之战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2用“为“ 为 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23、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3用“见“ 见 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

24、以何) ( 鸿门宴 )3用“之“ 或“是 “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 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之)

25、谋。 (鸿门宴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1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宾语,“私、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

26、能活用成了动词。(1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2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织 )“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1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 )“鼓“ 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

27、手。 (赤壁之战 )“南指“相当于“向南指“。(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1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2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

28、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 )“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 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如: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 )“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

29、是“认为怎么样“。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刺秦王 )“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四、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 2002 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1 )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30、(2 )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3 )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 ,“ 利“应换成“ 锋利“,“ 弊“应换成“ 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 字“ 的落实。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 ;“连衡“ 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

31、应译为 “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 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例如:(4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 (屈原列传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 的倒置,翻

32、译时的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句“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 ,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答题技巧一词多义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着,但在文言文的词语中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它既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可有比喻义和借假义之别,要熟练掌握 120 个常用的文言实词

33、。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解决这些并不困难。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简单地列举些推导的方法。推导总原

34、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 ;“造“ ,“辶“ 与走有关,解为“ 到“ 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 顿“ 可以推断为“钝“ 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 词语,应解释为“ 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 “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

35、为“意图“或“ 心意“。 来源:Z+xx+k.Com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词的方法有两种:a 辐射式引申节/节约节省b链条式引申朝:朝见-朝拜- 朝廷-朝代5 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又以適去,意不自得(郭)永以书抵幕府句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

36、“ ,“又以適去“ ,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 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 具体化。【经典题型】初中经典题型一、 【2018 届内蒙古满洲里市九年级上期末】阅读出师表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37、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选自三国志 诸葛亮传 )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13下列关于【甲】 【丙】两选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出身贫寒,因为刘备接济他,所以对先帝感恩戴德。B诸葛亮为人谨慎节俭,淡泊名利,知恩图报。C诸葛亮追述以往经历的目的是抒发对

38、先帝的感激和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D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官之时还有许多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5请结合【甲】 【丙】两段段文字内容,分析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的个性特征。二、 【2018 届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九年级上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39、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源:Z,xx,k.Com(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的第一段通过列举事实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B选文的第二段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C选文的第二段从个人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D选文说理善用排

40、比,而且句式灵活,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高中经典题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才弱冠,率乡里弟子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佯不胜,偿以资,使伺贼。贼将害恭允,其子以告,因遁去。太平兴国中,以殿执掌广州市舶。自南汉以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之。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

41、贼皆望风奔溃。又抵漳、泉二州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家。时沿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及行临江军,择骁卒乘轻舟伺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又追海贼于通州境,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恭允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跟进,擒数百人。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虽以官钱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惮其役,以是岁上供米,不过三百万。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之。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

42、。允恭有胆干,能以 方略捕贼。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弟子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宋史杨允恭传市舶:对外贸易。什邡:地名,在四川。土人:当地人。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贼子孙相袭 相袭 :先后沿袭B掩袭其首 掩袭:掩护袭击C而军士舟楫不给 不给 :不能供给D能以方略捕贼 方略:方法与谋略5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 辨数授之B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

43、之C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之D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乾德年间,宋朝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成功地从贼人手中逃离。B姓 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杀之后,他的余党弃船逃跑,躲进山中,杨允恭伐木开路,把剩下的叶氏余党全部歼灭了。C经过杨允恭的改革以后,江、浙所运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来,由淮、泗运送到京城,这个方法用了一年,进献供米达到六百万。D杨允恭不但自己擅长

44、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乱的时候,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帮助朝廷的军队捉住了李自荣。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及行临江军,择骁卒乘轻舟伺江贼所止,夜发军城。【实战演练】先作初中题夯实基础一、 【18 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初 2015 级二诊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45、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Z_X_X_K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格外 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B为坻为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牵连C佁然不动:静止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D以其境过清:清澈 不可久居:停留6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B从小丘西行 隶而从者C卷石底以出 以

46、其境过清D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7下列句子翻译中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翻译:向小丘的西面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我的)心情高兴起来。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以上,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石潭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

47、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8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到“下见小潭”就,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以及作者探幽的浓厚兴趣。 “水尤清冽”是对小潭的第一印象, “尤”突出了水的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表现出来。B文章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树,作者的观察对象在变,但发现这一独特景致的喜悦之情不变。C本文采用多种写法,写游鱼段特别生动有趣,首先是由面到点,先总体写鱼的数量和状态,接着又采用特写镜头,写潭中的游鱼。又写日光、鱼影的静态和“远逝”“ 往来”的动态,动静结合,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同时采用侧面烘托,从鱼儿的活动以及潭底的鱼影突出水的澄澈透明。D写潭上景物,突出幽僻的特点,情感由此前的 “乐”,渐渐转化为“ 寂寥”“悄怆”,直接表达了作者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二、 【18 届吉林省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二次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初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