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马说》课堂检测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9804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马说》课堂检测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4课《马说》课堂检测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4课《马说》课堂检测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说一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 1-4 题。(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1)尽粟一石 (2)常马 (3)才美不外见 (4)常奇之 (

2、5)奋迅示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 58 题。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3、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注:姓:指子孙。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牝(

4、pn):母马。牡:公马。骊(l):纯黑色马。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C 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 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穆公见之,使行求马。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B 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C 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

5、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8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附答案】1、 (1)能吃下一石粮食 (2)普通的马 (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 (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5、B6、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7、D8、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苏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