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5099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 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 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难点),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 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

2、因。,冯太后,俸禄制,(2)推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宗主督护制,思维点拨,(4)推行新的租调制 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租调,编户齐民,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

3、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3.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 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城,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

4、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495年正式迁都 。,归纳总结,洛阳,1.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 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 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

5、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 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 为原籍。,典章制度,鲜卑贵族,门第高低,洛阳,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史论要旨,易错提醒,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卢、崔、郑、王)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士族。,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

6、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主题 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史料二 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中央通过考课和

7、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史料解读,说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变法中的土地政策所起的作用。 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作用。,答案,问题思考,提示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若干年徭役)。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的。,答案,问题思考,提示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

8、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若干年徭役)。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的。,提示 商鞅: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北魏孝文帝:设基层行政组织,实行三长制。,(2)根据史料二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各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史论总结,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都取得了成功。,(2)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

9、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1,2,3,4,答案,解析,解析 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 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2.观察右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答案,解析,解析 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伐的情形,孝

10、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1,2,3,4,1,2,3,4,3.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答案,解析,解析 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姻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11、。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1,2,3,4,答案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1,2,3,4,解析 要紧扣材料逐条概括。,答案,解析,(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答案 不同意。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同意。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以保护传统文化。,1,2,3,4,解析 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解析,(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鲜卑文化、鲜卑语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