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8786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1皇帝的新装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2、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学习重点】熟悉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难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自主预习案】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 )陛下( )头衔( )骇人听闻( ) 钦差大臣( )随声附和( )炫耀( ) 勋章( )称职(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 (2)炫耀: (3)称职: (4)愚蠢: (5)不可救药: (6)妥当:(7)华丽: (8)骇人听闻: (9)随声附和: (10)勋章:3一字多音更衣

2、( ) 附和( ) 自称( ) 系鞋带( )更多( ) 我和你( ) 相称( ) 联系( )4.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一) 导入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像海的女儿 丑小鸭 拇指姑娘 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这些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醉心。那今天就一起去聆听 19 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给我们讲讲皇帝的新装 。 1、安徒生(18051875),19 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 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 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3、皇帝的新装 夜莺 卖火柴的小女孩 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分角色朗读 ,边读边想像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2)

4、、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6)、骑士们:随声附和。(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2、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3、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4、分析文章结构,大致梳理情节脉落。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_ 开端 _ 发展 _ 高潮 _结局 _5、根据以下问题,故事接龙复述课文(1) 、皇帝有何

5、嗜好?(2) 、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3) 、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4) 、皇帝面对新装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5) 、在大典上,老百姓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6) 、最后谁说出了真话?(7) 、最后结果如何?6、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7、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8、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9、这个故事有什么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深层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

6、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4.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实话了?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5.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来说出真相? 6 主旨探究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四、结合目标

7、,有效训练。(一)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1、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2、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

8、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 “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

9、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段文字从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_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5、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6、文段详写老大

10、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三)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11、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 “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在文中的含义是 ( )A、形容声音甜美 B、形容单纯幼稚 C、形容心地纯洁 D、形容无所顾忌2、文段属于全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着意突出的中心人物是( ) A、皇帝 B、老百姓 C、小孩 D、内臣们3、第段的话和第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

12、了人们怎样的心理?4、文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5、人们都说谎的原因是什么?【拓展检测案】1、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今年是安徒生诞生 200 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巨人,你们班要举办一次纪念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1)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主题:_ 。(2)围绕你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答:_ 。22 诗二首【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感悟诗人对理想生活的

13、向往与追求。【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 【助读资料】 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指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联想必须有相似点和相关点。 想象,是这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人们虽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还必须进行再创造。意象: 意象即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心中之“意”与外在之“象”的结合体。 例题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14、,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月亮 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课时安排】 课时 【课前预习】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飘渺( ) 隔着( ) 镀金( ) 3、卸下( ) 闪烁 ( )白昼 ( ) 焚起( ) 溅起( ) 、解释下列词语 飘渺: 定然 : 闪烁: 子午线 : 、 天上的街市作者_,我国_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

15、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著作很多,有诗集_,话剧_等。 天上的街市写于_年,收在他的第二部诗集_中。 、吴望尧,笔名_,_现代派诗人,著有诗集_、_等。【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一、读一读 1利用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通读全诗。做到准确朗读,积累文中的重点词汇。2. 诗人所想像的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_ 3. 诗人文中所描绘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呢?作者想以此来表达什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试着再读读这首诗吗? _ 4、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生活中某种特定的景物

16、作为依附,在诗里诗人借助了哪些景物? _ _二、品一品 1、聆听本文的范读,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试着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_ _ _2、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品读这首诗歌,并在课文中标注出停顿和重音。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星? 2第一节诗中,暗示天上有“人”的一个词是 。3第二节诗写想像中的街市,是从第一节的“_”自然引出的。 4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在“你看”后加上逗号的理由是什么?5诗人对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进行了改编,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四、当你读完此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笔下的星空. 第二课时导学

17、内容:太阳船 一、初读感知 1、泛读课文,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_ _ 二、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 2 “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_3 “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 _ _ 4 “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 ,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_ 5三、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

18、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1、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_ _2、读太阳船 ,你觉得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四、拓展延伸 诗人把太阳想象成一艘“镀金的巨船” ,你会把太阳想象成什么?仰望星空,你又会有什么新奇的想象和联想?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 ,发挥想象和联想,试写一首小诗。_【拓展阅读】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19、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1、下边句子中的“”和“加粗字”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哪一句不恰当?( )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试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_3、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

20、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冰心明知纸船无法漂到母亲的身边,却希望它能进入母亲的梦中。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_ _ 23 女娲造人教学案教学目标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导学1注音并释义女娲(w):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澄澈(chn ch):清澈透明。幽光(yu)灵敏:反应快。绵延:延续不断。莽莽榛榛(mn zhn):草木丛生的样子。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

21、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2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试复述课文。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神话这一文学体裁。二、指导学习 研讨(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人,到底从何而来?思

22、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二)、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投影: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n,粗绳索)人也。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

23、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三)、整体感知课文1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2恰当地复述课文。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 1-2 同学,举行小组

24、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四)、研读课文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3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4.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25、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5、神话具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神话故事?神话的主要特点是: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五)、课堂小结正因有了作者大胆新奇想像的演绎与扩充,女娲造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溢着生活

26、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人类感念造人神女娲,感念她带到人世间的爱与温情,现实中人在澄澈的心湖底有谁没有珍存母亲勤劳、质朴的身影?愿这欢欣与愉悦如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前行。三、达标 提升1.阅读淮南子姮娥奔月投影: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注:1姮(hn)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又称“嫦娥”。这则神话流传至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姮”为“嫦”。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后汉书志天文(上)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羿(y),传说中夏代有穷民的君主,善于射箭。一说是尧时善于射箭的武士。西王母,传说中的仙人名。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像,进行人性化的改写。为学生荐读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27、故事梗概: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24 寓言四则【学习目标】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 吕氏春秋 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2、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

28、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资料助读】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 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 。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 ,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

29、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吕不韦(?前 235 年) ,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 ,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 卷,内计 12 纪、8 鉴、6 论,共 160 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4、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

30、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 1 课时【课前预习】 1、读了课文后,独立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宙斯( )庇护( ) 较量( ) 凯歌( ) 遽( ) 髀( ) 跛( )2、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 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 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 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4判断正误,对的画“” ,错的画“” 。 寓言是将生活哲理

31、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 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 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 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课堂导学 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 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寓意写在书上) 二、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思考下面问题。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

32、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 ,这“笑”有什么含义? 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4、除此之外,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_

33、5,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提示: (1)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除了这二点之外,请再写出一点不同之处,能写出二点更好。把内容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三、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

34、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课时练习】 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完成下列问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如何理解此“笑”呢? _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战斗后: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_ . 蚊子和狮子:_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 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

35、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穿井得一人第二课时【课前预习】 对照穿井得一人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1、 给加线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 ( ) 跐蹈( )舍然(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线的词。 常一人居外( ) 及其家穿井( ) 国( )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 丁氏对( )曰 闻( )之于宋君3、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吾穿井得

36、一人。 ”_(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_教学过程 【朗读训练】 1、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2、自读3、提读【课堂导学】 认真阅读穿井得一人并口头翻译,之后再回答下面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_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_5、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课堂检测】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二、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三、 “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拓展迁移】瞎子摸象 涅槃经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 萝菔:萝卜。箕:簸箕。臼:舂米的石臼。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 B接触)( ) 汝见象类何物?(A象 B相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