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8696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目录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教材宏观逻辑:逻辑与思维四个单元分别为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第一单元:科学

2、思维的含义和特征,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第二单元: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概念、判断、推理);第三单元:辩证思维(辩证分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认识历程);第四单元:创新思维(联想、发散、聚合、逆向、超前)。【课标要求】1. 学会科学思维 1.1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1.2 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2. 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2.1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2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

3、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2.3 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2.4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3.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3.1 结合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3.2 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3.3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4.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1 体会联想

4、思维中迁移、想象的运用;了解联想思维的方法和特点;知道迁移、想象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4.2 了解发散思维中所采取的推测等方法;概括发散思维的特点;知道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功能。 4.3 分析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发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 4.4 体会超前思维是对常识局限性的突破和超越;把握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特点;了解创造性预测事物发展态势的意义。【复习要求】通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经历探究过程,明确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学会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理解社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核心

5、问题】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科学思维观念(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统摄下,把我逻辑思维规则(概念、判断、推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辩证分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认识历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联想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正逆互补超前思维)二、逻辑思路: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复习重难点】1.科学思维特征、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区分;2.主项、谓项周延的判断;3.联言、选言、假言推理的规则;4.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寻找因果联系,方法有求同法、

6、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简称谓穆勒五法);5.辩证思维具体方法、创新思维特征及具体方法等。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标要求】1. 学会科学思维 1.1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1.2 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2体悟思维: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3

7、思维的内涵(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内容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新修订)形式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

8、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4思维的方式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新修订)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2思维的

9、共同特征:间接性内涵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作用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 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关键词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举例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医生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尿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的有关资料,就能确诊病患和病因;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

10、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性内涵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作用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关键词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举例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

11、之为“枣树”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人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能动性内涵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关键词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举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注意:间接性强调的是透过事物的现象

12、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侧重于借助一定的中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性强调的是从个性中把握共性,侧重于综合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动性强调的是对实践的反作用,侧重思维活动的结果。三个特征之间的联系: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特别提醒】思维的间接性特征与思

13、维来源于实践并不冲突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接触和变革事物,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思维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弄清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1.2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思维形态的分类划分标准类型含义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

14、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抽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区别含义人们把以概念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思维,称为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人的思维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

15、的本质和规律。基本单元概念感性形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感觉、知觉、表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联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相辅相成; 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 【特别提醒】思维形态思维形式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不同,思维可区别为不同的形态,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感

16、性形象。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材料与感性认识不同,前者是客观事物,后者是主观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非正确、错误之别。(3)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一种思维方法发挥作用时,就有另一种思维方法相助。(4)对于形象思维来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逻辑通道,这是创新的有利条件,正因为这种无常规性,也使单纯的形象思维容易出现谬误。(5)抽象思维较为严密,但灵活性和新奇性较差。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2.1 “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逻辑的主要含义归属范围举例规律(客观规律)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历史的

17、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适者生存,优胜劣汏,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是市场竞争的逻辑。逻辑规律与规则(语言的表达逻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某篇文章逻辑性强某个说法不合逻辑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思维方法(理论、观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强权即公理,这就是霸权主义者所奉行的逻辑。还有人著书大学的逻辑,探讨大学管理之道逻辑学或逻辑知识(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现代管理人员,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一点逻辑很有必要。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

18、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含义: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2.推理的结构: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3形式逻辑的研究重点: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

19、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不取决于思想具体内容)4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5.论证与论辩(推理的应用):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6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二)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

20、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内容:常用公式:A是A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4运用同一律要注意的问题: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

21、一的。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它不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 换言之,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内容:常用公式:A不是非A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

22、断定它们都成立。4.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矛盾。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特别提醒】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而且是错误的。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

23、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内容:常用公式:“A或者非A”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4.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5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

24、规律。(1)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3)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4)必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知识拓展】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关 系矛盾律排中律区别含义不同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通

25、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不同“自相矛盾”(两可)“两不可”作用不同运用不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

26、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规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和下反对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注意: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其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其二,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

27、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其三,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逻辑方阵图】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3.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包含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特别提醒】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是相对立的,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2.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正确思维的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3科学思

28、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知识拓展】如何做到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它与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人人都有思维,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正确的思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思维形式正确。【特别提醒

29、】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1)科学方法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等,科学思维方法是指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其外延不同。(2)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科学思维的特征特征阐释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

30、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知识拓展】科学思维的特征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预见性;正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 特别提醒:混淆思维的特征与科学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的特征。科学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

31、认识结果的思维,具有客观性、预见性和可检验性。知识拓展:培养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努力把握并遵循客观规律。遵循思维规律和规则。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勇于并善于创新。3.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一、思维素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二、思想政治意义1学习

32、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提醒:混淆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和思想政治意义。思维素养意义侧重的是学习科学思维对提高我们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意义侧重的是科学思维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作用。【知识拓展】正确思想、科学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3、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揭示的思维规律和规则。遵循思维规律和规则是科学思维的题中之义。没有社会实践,没有科学思维,就不会有正确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思想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知识拓展】学习科学思维对培养科学精神的意义是什么?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 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直各实的精神。 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34、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三、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1.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2.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知识整合】科学思维的特征与思维素养意义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课标要求】2. 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2.1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2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2.3 了解推理的类型;掌

35、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2.4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4.1 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a.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b.非本质属性:并非某类事物特有的属性。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特别提醒】概念的性质: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3概念的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

36、一个概念。(语词与概念不是一对一的关系)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红薯、白薯、地瓜是不同的语词,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水泥、洋灰是不同的语词,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可以指称师长、医生、知识界人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等。“是”这个词可以指两个事物的同一关系,如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也可指两个事物的属种包含关系,如“人是高等动物”。【图示】概念、语词、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1)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37、,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 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一个概念究竟在指“谁”

38、,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种类含义图示法相容关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种属关系或属种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是另一个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新修订)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特别提示】概念内涵与外延的

39、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特别提醒:全同关系与同一个概念有区别,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相同,内涵不尽相同;同一个概念是指外延、内涵都相同,如“父亲”“爸爸”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4.2明确概念的方法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的方法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3下定义的方法

40、: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特别提醒:“种差”应尽可能详细确切。比如,“人是能制造复杂生产工具的动物”“椅子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规则逻辑错误错误原因举例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定义过宽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商品是劳动产品。定义过窄定

41、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同语反复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循环定义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偶数就是奇数加一所得的数, 奇数就是偶数加一所得的数。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定义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高中生不是社会青年。定义不能用比喻比喻定义定义含混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二、明确外延的方法运用划分的方法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划分的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3划分的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

42、构成。4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划分应遵循的逻辑规则举例逻辑错误注意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A-1.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A-2.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多出子项”往往表现为多出来的那个子项不属于母项的外延范围,它们之间的属种关系不成立。如“蛇可以分为毒蛇、无毒蛇、蜥蜴”,这里的“蜥蜴”就是多出的子项,因为“蜥蜴”不属于“蛇”的外延。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B.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划分标准不一“划分标准

43、不一”往往表现为若干子项的外延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如“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共同犯罪、过失犯罪”,这里的“共同犯罪”与“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的外延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C.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越级划分“越级划分”可能出现子项之间存在属种关系,如“自然科学可以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热学等”,这里的“物理学”与“热学”就是属种关系;“越级划分”也可能会出现某个子项与其他子项的属概念处于同一级别。如“农田作物包括棉花、橡胶、粮食作物”,这里的“粮食作物”与“棉花”或“橡胶”的属概念“经济作物”处于同一级别。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的关系。(补充)【知识拓展】区分划

44、分(属种关系)与分解(整体与部分)划分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成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如: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母项与子项属种关系)分解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前与分解后不是属种关系。如:把人体分解为头、躯干、手、脚等,分解后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整体事物的属性,头、手、脚不是人体,不是种属关系,也就不是划分,而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又如: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不能说春是一年,夏是一年,所以不是属种关系,而是分解关系,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知识拓展】正确把握概念(内涵与外延)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

45、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5.1 判断的概述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判断的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判断有真假之分。真判断: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假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提醒】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知识拓展】不同领域对判断真假特征的研究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政治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