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8692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9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目录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

2、、远眺前行的路综合探究二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课标内容】一、主题1: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11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2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二、主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2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22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23 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3、会主义的自信。24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明确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复习要求】通过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4、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核心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问题。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坚定四个自信【复习重难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领,重点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中国成立意义、三大改造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新时代主要矛盾、中国梦和四个伟大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课标内容考查指向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2分析资本

5、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备知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键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分析和把握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条件,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学科素养: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参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

6、践。核心价值:认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树立共产主义必定能实现的信念。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的生活极其艰苦,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是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黄金时代”。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2)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力特点: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表现为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

7、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关系特点: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3)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氏族的地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的作用: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制度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4)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

8、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确立的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私有制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私有制的产生,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产生,促使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能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尽管私有制的产生造成了贫富分化的加剧,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生产关系被瓦解,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但不能说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私有制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私有制的产生,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促进了人

9、类社会的进步。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5) 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牲畜)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备注: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1)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2)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

10、段。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2奴隶社会(1)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产生: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不同地位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新修订)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

11、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a.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特点)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原因。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阐述新的社会形态比旧的

12、社会形态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或者是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区分阶级社会和非阶级社会的主要标准,不是看这个社会有没有阶级的存在,而是看其是否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否是阶级矛盾。虽然阶级社会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但是有阶级的社会未必就是阶级社会。我国不是阶级社会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生产力的特点)(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进步性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

13、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进步性: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

14、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经济上)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思想钳制: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3)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表现: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2资本主义社会(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

15、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

16、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含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

17、相比的绝对过剩。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使用即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这表明,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相对生产过剩是指人们有需求但无购买能力,绝对生产过剩是指生产的数量已经大于人们需求的数量了)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

18、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简单的是,就是对你商品有需求的,他们没钱。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各个企业基于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必须加强企业的组织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迫于竞争的压力而内化的动力。这样做的结果却使竞争加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表现为企业为了在竞争获胜,会采取多种竞争手段,不管哪一种手段都会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呈现更加无序化和无政府状态)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

19、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含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20、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5)发展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原因/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其进步性,但最终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

21、的矛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转变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成为和平崛起的典范。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全世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比较原始社会、

22、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类别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点生产力低下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生产力巨大飞跃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依附于地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政治

23、、文化状况(上层建筑)氏族制度。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共同讨论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进入文明时代,国家出现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生产发展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果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带到遭到奴隶的

24、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5、的统一(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人)、劳动对象(物)和劳动资料(物)。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物。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

26、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剥削与被剥削、平等互助)和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

27、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5)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6)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

28、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2)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对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进行了探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29、。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工人运动的兴起(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新修订)(2)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3.资本主义的发展,暴露了资本主

30、义的基本矛盾,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4.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31、。(2)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新修订)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新修订)(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2、。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发表: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历史价值: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

33、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特别提醒: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的知识,阐释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提示: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秉持人民立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行动指南。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34、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 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进步性+局限性)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2) 创立:理论基石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总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35、。(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5)中国共产党

36、带领人民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尝试: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事件: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仅仅存在了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1.十月革命的胜利(1)十月革命的爆发: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

37、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1)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

38、可动摇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的结晶,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化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当代内涵和当代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代文明优秀成分的积极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吸

39、收其合理因素,赋予其中国特质和中国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性”,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又一重要原因。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到现实的飞跃(1)尝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2)实现: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4)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

40、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5)上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难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知识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1)第一次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2)第二次飞跃: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3)第三次飞跃: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

41、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如今,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化、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2、。(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证明了其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拓展延伸: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比较区别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科学社会主义解释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不同空想社会主义认可可以和平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看到了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用先

43、验论“理性”原则观察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常说联系相同点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有许多积极合理的构想;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继承关系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总结:正确理解人类社会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统一性表现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来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从每一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或干扰,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

44、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2)多样性表现在: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有的国家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发展中会跨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即使是相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或民族也会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有的要经历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也有的会相对平缓。(3)社会进步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统一性表现为多样性,多

45、样性体现着统一性。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标内容考查指向1.阐述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 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历史必然性。 必备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探索时期取得的成就、结论和意义。关键能力: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现代史事实,提高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学科素养:理解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辩证看待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成就与经验教训,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再能旧中国。核心价值:明确只有社会主义再能旧中国,树立为实现中华民

46、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内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趋没落,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2)外因: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3.复兴之路(1)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

47、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额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主要尝试: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辛亥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2)选择复兴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蹊径。思考: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为什么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这些尝试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领导和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没有先进的革命政党,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内因: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政治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