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上江苏盐城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它位于银川市的西部。内部分布着9座帝王陵以及200多
2、座王侯勋贵的陪葬墓,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达20.9平方千米。作为皇家陵寝,西夏王陵设计紧密。布局严谨,总体以传统的南北中轴、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呈长方形的陵墓坐北朝南,集唐风宋韵、西夏特色于一体,自成风格,别具匠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摘编自王学典主编100古城畅游通(美丽中国系列)材料二: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一般地方官吏墓、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第一,受中原文化影响,强调伦理等级制。帝陵级别最高,陵园建有宫殿式建筑群,有阙台、角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塔等,陵塔是标志性建筑。王侯、勋戚、高官墓等级次之,亦有墓城、碑
3、亭等建筑,其中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各类型高台是标志性建筑。高僧墓的标志则是平地起建覆钵形塔。地方官员一般为火葬墓,没有夯土台,葬俗受佛教影响。党项望族大姓的墓虽无墓园建筑,但以碑亭建筑为标志。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佛教在墓葬制度中的影响。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墓道斜坡式,土洞式墓室,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薄葬的特征。第三,夯土建筑遗存多。陵墓园内筑夯土高台和夯土墙,地面的木构架建筑消失了,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第四,墓葬渗透佛教文化元素。无论建筑装饰还是墓的形制,体现佛教文化。帝陵中有陵塔,王侯墓中的陪葬物有经幢,一般官员墓火葬并有塔式灵匣,高
4、僧塔葬,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第五,西夏墓的建筑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面殿、阙、城墙等建筑承中原形制。月城及其内在石象生布列反映北方草原都城特点;建筑装饰构件更多地融合中原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建筑文化的民族大融合。(摘编自陈育宁、汤晓芳、雷润泽西夏建筑研究)材料三: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以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少。随葬品有大型器皿、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
5、中以碗、盘居多,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号陵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长高宽均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为男性人体全身跪姿,轮廓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下腭置于胸前,肩与头齐,双乳拖腹,双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脐清晰凹现,力度极强。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东方维纳斯”。西夏三号陵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代表着西夏时期高超的冶炼工艺,属“国宝”级文物。曾经宏伟壮观、庄
6、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三大未解之谜。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屹立如初?(摘编自陈海波西
7、夏简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银川因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古称宁夏城,其历史最远可以向前追溯至汉成帝阳朔年间。B西夏墓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僧塔葬、阴宅简单、用经幢陪葬等方面。C西夏王陵因为其陵墓建筑的地域条件,虽然已历经七八百年,但夯土高台犹在,保存完好。D西夏王陵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建筑材料、随葬品等多种品类,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先赞美银川为“塞上明珠”,又称誉西夏王陵为“东方金字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B材料二依次介绍了西夏陵建筑强调伦理等级、阴宅建筑简单、夯土建筑
8、遗存多等特征,条理清晰。C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使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跃然纸上。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介绍了西夏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的规格等内容。3下列诗词中,最适合替换材料三古冢谣的一项是()(3分)A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B杀气凛冽贺兰卷,西风白马啸天冲。今宵月上怀雄主,泪洒林间断剑吟。C野利去后字不传,千载谁识夏王陵。王图霸业今何在,大漠风沙断征人。D诈降河曲懈战意,焦土贺兰虏辽王。定都庆洲成三国,宋辽西夏各一方。4有关部门正在征集“关于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
9、分析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4分)5假如你的家乡也入选了100古城畅游通,请参照材料一介绍银川的思路为家乡写一段12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6分)【答案】1D 2C 3C 4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夯土建筑遗存多,有数量优势;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佛教文化影响,有丰富文化内涵;三大未解之谜,有神秘吸引力。 5示例:盐城,又称瓢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东临黄海。物产丰富,盛产盐等。最值得称道的是九龙口风景区,九条自然河道汇合于龙珠岛,形成九龙抢珠的复合水系,滩荡水面达十万亩,资源丰富,景色宜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其历史最远可以向前追溯至汉成帝阳朔年间”错,原文说“秦朝时即
10、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可知,银川的历史不止可以追溯到汉成帝阳朔年间。B.“西夏墓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阴宅简单”错。根据材料二“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墓道斜坡式,土洞式墓室,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薄葬的特征”可知,阴宅简单体现的是草原游牧民族自己的特征,而非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C.“因为”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三大未解之谜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
11、屹立如初?”可知西夏王陵夯土高台犹在,保存完好的原因并未找到。并且材料二中只是说“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夯土高台仍在”与“陵墓建筑的地域条件”并非是因果关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错,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并不是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而是当时的建造者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含义,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原文“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
12、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逄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可知,文段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当下西夏王陵的荒凉。A.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并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不适合替换。B.表现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当年英雄的怀念。不适合替换。C.“野利部落去世后,没有文字记载,千年来谁又能认得西夏王陵,曾经称王称霸建立功业如今又在哪里呢?浩瀚沙漠中大风凛冽、尘沙满天阻断了远行的人”,作者感慨斯人已去,曾经西夏的辉煌不复存在,西夏王陵无人问津。D.是回顾当年河曲之战,
13、涉及西夏历史,不适合替换。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一般地方官吏墓、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第三,夯土建筑遗存多。陵墓园内筑夯土高台和夯土墙,地面的木构架建筑消失了,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可得出;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夯土建筑遗存多,有数量优势;由“第四,墓葬渗透佛教文化元素。无论建筑装饰还是墓的形制,体现佛教文化。帝陵中有陵塔,王侯墓中的陪葬物有经幢,一般官员墓火葬并有塔式灵匣,高僧塔葬,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第五,西夏墓的建筑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
14、合。地面殿、阙、城墙等建筑承中原形制。月城及其内在石象生布列反映北方草原都城特点:建筑装饰构件更多地融合中原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建筑文化的民族大融合”可得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佛教文化影响,有丰富文化内涵;由“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三大未解之谜。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
15、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屹立如初?”可得出:三大未解之谜,有神秘吸引力。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先介绍城市名称;“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再介绍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这是介绍资源和物产;“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这是介绍
16、最著名的景点。仿照这个思路介绍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富春山不着急富春江上,舟行,慢慢。这是江南最初的样子,温润清远,摇篮一样,把你揽在怀里。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眼睛甚至有点发潮,有点想哭。这是感官变得灵敏的缘故,那个瞬间你会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山水自然,真的能让人如此感动。那叶舟还是慢慢的,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富春
17、山,从来都不着急。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想来吴均那个年代,这一带人的踪迹应该更少,林木茂密,于是会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感觉。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
18、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如果说因为“经纶世务”不顺而退至富春江是一种被动的“不着急”,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超常的定力了。严子陵钓台上,如今有“山高水长”四个题字,那是范仲淹感念严子陵所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好一个“山高水长”啊,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从钓台望出去,看到两千多年前就在的风景,你可能就理解了,什么是山高,什么是水长。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公元1347年的某一天,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黄
19、公望之后,在多少人手中辗转,经历了多少波折。画家沈周痛失此画,靠记忆背临了一幅;董其昌赞叹它“应接不暇”,晚年将其典当给吴达可;吴达可之孙吴问卿临终时,因为舍不得跟这幅画分离,下令将它火殉;乾隆皇帝在两幅富春山居图前难辨真假,成为笑谈然而在这幅画卷呈现的山水本身面前,这些传奇和故事就都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画家那份难再复刻的从容。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
20、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公元1350年,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有的人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体现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这是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黄公望晚年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幅画九峰雪霁图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却敌过千钧之力。
21、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痴”的时间。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人们慕名而来,想在行船中见到富春山居图中的画景,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有人找到了,尽兴而归;也有人怀着巨大的期待而来,却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面对这些失望和疑问,富春山从来不解释。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又解释什么呢?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
22、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说,在遇到绘画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贬低、被斥责。婚姻带来的伤害,家人的不理解,同村人的冷嘲热讽,让她的心受到重重伤害,结了厚厚的痂,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直到后来,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
23、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严子陵的钓台,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选白读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慢慢舟行在富春江上,再紧张的心也会松弛,会被山水自然感动,会心甘情愿被此催眠,慢慢与山水交融。B吴均因为政治黑暗,社会动乱,行航在富春江上,看到富春江上的松软的山,安静的水,而萌发了归隐之心,这与严子陵的“不着急”是完全一样的。C黄公
24、望被富春江的美景吸引,经常不顾风雨发呆、读书、游历,历经六七年才画完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他的“不着急”。D王柳云利用画画把心中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在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富春山居图画中的风景,但却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属地。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写出了江南温润清远的特点。B句子是过渡段,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话题,单独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C句子中“应接不暇”本义是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文中的意思是董其昌晚年没有时间看画,只好忍痛将其典当给吴达可。D句子中的“痂”是比喻,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比作“痂”,形象地说明了王
25、柳云受到的心灵伤害非常大。8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联系全文探究。(4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构思、人物塑造、语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答案】6B 7C 8山水安静平和,能够让“经纶世务者”静下心来,甚至遁世隐居;山石草木让人沉醉其中,放慢前进的脚步,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清流宛转可以抚平人们心中的焦虑,可以让人抛开糟糕的过往,释放心中的压力,找到心灵精神的归属地;此句是希望人们身处如今快节奏的年代中要有热爱,要有耐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做到心境平和、静谧安详。 9构思:文章先写富春山的不着急,再写不同人物身处富春江的感
26、悟,最后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春山居”。从实到虚,构思严谨;人物塑造:有详有略,尤其是塑造黄公望这个人物形象,正侧结合,鲜明生动;语言:自然清新,洒脱灵动,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B“这与严子陵的不着急是完全一样的”错,两个“不着急”不一样,吴均的是被动的“不着急”,严子陵的是主动的“不着急”。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中的意思是董其昌晚年没有时间看画,只好忍痛将其典当给吴达可”错,文中的“应接不暇”是董其昌对富春江居图的赞叹,赞叹它“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27、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丰富意蕴的能力。根据“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严子陵在富
28、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可知,山水安静平和,能够让“经纶世务者”静下心来,甚至遁世隐居;根据“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可知,山石草木让人沉醉其中,放慢前进的脚步,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根据“她发现,
29、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可知,清流宛转可以抚平人们心中的焦虑,可以让人抛开糟糕的过往,释放心中的压力,找到心灵精神的归属地;根据“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可知,此句是希望人们身处如今快节奏的年代中要有热爱,要有耐心,无论处
30、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做到心境平和、静谧安详。9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考生拟写的短评思路,要紧扣三个关键词“构思、人物塑造、语言”。(1)构思方面开头说“富春江上,舟行,慢慢”,接着说“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文章先写富春山的不着急;“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超常的定力了”“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
31、是心中的理想”“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再写不同人物身处富春江的感悟;最后一段是“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文章最后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春山居”。这篇文章从实到虚,构思严谨。(2)人物塑造方面文章在选材方面,有详有略,详写黄公望,略写吴均、严子陵、王柳云等人,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塑造黄公望这个人物形象。如“画家沈周痛失此画,靠记忆背临了一幅;董其昌赞叹它“应接不暇”,晚年将
32、其典当给吴达可;吴达可之孙吴问卿临终时,因为舍不得跟这幅画分离,下令将它火殉;乾隆皇帝在两幅富春山居图前难辨真假,成为笑谈”是侧面描写黄公望画技高超;“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公元1350年,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是正面赞美他。(3)语言方面有“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
33、,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可知,自然清新,洒脱灵动,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
34、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赤传柳宗元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曰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间累日,乃从之馆。赤方与妇人言,其友戏之。赤曰:“是媒我也,吾将娶乎是。”友大骇,曰:“足下妻固无恙,太夫人在堂,安得有是?岂狂易病惑耶?”取绛雪饵之,赤不肯。有间,妇人至,又与赤言。即取巾经其脰,赤两手助之,舌尽出。其友号而救之,妇人解其巾走去。赤怒曰:“汝无道,吾将从吾妻,汝何为者?”赤乃就牖间为书,辗而圆封之。又为书,博而封之。讫,如厕久,其友从之,见赤轩厕抱瓮,诡笑而倒视,势且下入。乃倒曳得之。又大怒曰:“吾已升堂面吾妻。吾妻之容,世固无有,堂宇
35、之饰,宏大富丽,椒兰之气,油然而起。顾视汝之世犹溷厕也,而吾妻之居,与帝居钧天、清都无以异,若何苦余至此哉?”然后其友知赤之所遭,乃厕鬼也。聚仆谋曰:“亟去是厕。”遂行宿三十里。夜赤又如厕久从之且复入矣。持出,洗其污,众环之以至旦。去抵他县,县之吏方宴,赤拜揖跪起无异者。酒行,友未及言,饮已而顾赤,则已去矣。走从之,赤入厕,举其床捍门,门坚不可入,其友叫且言之。众发墙以入,赤之面陷不洁者半矣。又出洗之。县之史更召巫师善咒术者守赤,赤自若也。夜半,守者怠,皆睡。及觉,更呼而求之,见其足于厕外,赤死久矣,独得尸归其家。取其所封书读之,盖与其母妻诀,其言辞犹太也。柳先生曰:李赤之传不诬矣。是其病心而
36、为是那?抑故有厕鬼也?赤之名闻江湖间,其始为士,无以异于人也。一惑于怪,而所为若是,乃反以世为溷,溷为帝居清都,其属意明白。今世皆知笑赤之惑也,及至是非、取与、向背决不为赤者,几何人耶?反修而身,无以欲利好恶迁其神而不返,则幸耳,又何暇赤之笑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夜A赤B又C如D厕E久F从G之H且I复J入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新乐府运
37、动,并称为“韩柳”。B类,好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中的“类”词义相同。C饵,名词活用成动词,引诱。与文中“吾已升堂面吾妻”中的“面”词类活用类型相同。D床,古今异义,古义指坐具,跟现代汉语指“供睡卧的家具”意思不同。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此句中的“床”也指坐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赤原江湖浪人,曾经口出狂言,说自己擅长作诗,可与大诗人李白比肩,因此自己起名叫李赤。B厕鬼化作美女前来勾引李赤。先以同他结婚来诱惑他,然后又用手巾勒他的脖子,差一点把他勒死。幸好有朋友呼救,赶跑了厕鬼,李赤才得以幸免。C李赤给自己的母亲、妻子分别写好了诀别信
38、,然后从从容容地“如厕”去了,过了好久没有动静,朋友去茅厕找他,发现他用坐具顶着厕所的门。门坚固不能进去,大家破墙而入,将他救出来,他又勃然大怒,声称自己已经跨进厅堂见到了美貌绝伦的妻子。D本文的结构颇有特色。文章一开始,先交待出李赤是江湖浪人,介绍他名字的来历,然后用大量篇幅叙述他为厕鬼所惑、跌入粪缸而死的经过。篇末,又以“赤之名闻江湖间,其始为士,无以异于人”句与篇首相应。结构严谨圆合,首尾呼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赤乃就牖间为书,辗而圆封之。(2)一惑于怪,而所为若是,乃反以世为溷,溷为帝居清都,其属意明白。14柳宗元主张传记文应该“事信,言义。”李赤的
39、故事是真实的,但作者要表达出的“义”有哪些呢?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AFH 11A 12C 13(1)李赤就在靠近窗户的地方写信,写好后并把信压平并封成圆形。(2)一旦被怪异迷惑,而所做的事像这样,竟然反而把人世当作厕所,把厕所当作是皇帝住的清都,他的用意是很清楚的。 14(1)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人不能被私利蒙蔽否则下场悲惨。(2)提出了解决之道:加强道德修养,明确是非曲直的客观标准,避免可悲命运。(3)批判当时社会现实:批判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唯利是图的黑暗现实。(1点1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赤又上厕所,过了很久(没有出来),朋友进去,(发
40、现他)又倒在厕所里了。“夜”是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后面应该断开,即在A处断开;“赤”是主语,“如厕”是谓语宾语,“久”是“如厕”的补语,所以应在“久”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之”是“从”的宾语,省略主语“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故在AFH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唐代新乐府运动”错误。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B.正确。均为“好像”;句意:诗歌好像李白所写的。/很像女孩子。C.正确。“名词活用作动词,引诱/名词活用作动词,面见”;句意:(友人)取了“绛雪”丹来引诱他与女人脱离。/我已经升堂面见到了我妻子。D.正确
41、。均为古今异义,古义指坐具;句意:(他)还用坐具顶着厕所的门。/媒人从坐床走下去,连声说好!好!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赤给自己的母亲、妻子分别写好了诀别信发现用坐具顶着厕所的门。门坚固不能进去,大家破墙而入”错误。由原文“赤乃就牖间为书,辗而圆封之。又为书,博而封之。讫,如厕久,其友从之,见赤轩厕抱瓮,诡笑而倒视,势且下入。乃倒曳得之”“去抵他县走从之,赤入厕,举其床捍门,门坚不可入”可知,“用坐具顶着厕所的门。门坚固不能进去,大家破墙而入”是后来到了别的县发生的事。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就”,靠近;“辗”,压平;“圆”,圆形
42、。(2)“于”,被;“乃”,竟然;“属意”,用意。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今世皆知笑赤之惑也,及至是非、取与、向背决不为赤者,几何人耶”可知,现在的人们都只知道讥笑李赤被厕鬼迷惑(而死),至于在是非的选取与向背的决定上不像李赤那样的,有多少人呢?所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人不能被私利蒙蔽否则下场悲惨。由原文“反修而身,无以欲利好恶迁其神而不返,则幸耳,又何暇赤之笑哉”可知,(世人要)修养自身,不要因为想获利就凭自己的好恶而改变了自己的灵魂而死去,这就很幸运了,还有什么空闲去讥笑李赤呢?作者提出了解决之道:加强道德修养,明确是非曲直的客观标准,避免可悲
43、命运。本文是一篇传记,目的是通过李赤被厕鬼迷惑(而死)来批判当时社会现实:批判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唯利是图的黑暗现实。参考译文:李赤传柳宗元李赤,是个行踪不定的人。曾说:“我擅长写诗歌,与李白一样。”所以自号李赤。(一次)他到宣州游玩,州里人安排他住宿。跟他一同游玩的有与当地因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关系的友人,间隔了多日,也随李赤居于客舍。李赤(遇到一个女人)正与她讲话,他的朋友开他的玩笑。李赤说:“这是为我做媒呢,我将娶这个女人。”朋友听了大惊,说:“您的妻子还健在,您的母亲还在世,您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难道是受诱惑而患精神病了?” (友人)取了“绛雪”丹来引诱他与女人脱离,李赤不肯。过了一会儿
44、,女人来到,又与李赤说话,并拿出一块头巾,缢于李赤颈项上,李赤自己还帮助妇人用力勒,以至将舌头全部勒了出来。朋友见了,便大声呼喊,并抢救他,妇人解下那头巾逃走了。李赤怒骂:“你不行好事(坏了我的事),我将顺从我的妻子,你干什么啊?”李赤就在靠近窗户的地方写信,写好后并把信压平封成圆形。又写了一些信,都将它们封好。写完信后,上厕所很久没有出来。他的朋友进去,只见李赤在厕所中两手抱着一个瓮诡秘地傻笑,旁视着,情势将要下到(厕中污秽中)。朋友进去,就(把他)倒拉上来了。李赤大怒说:“我已经升堂面见到了我妻子。我妻子的容貌漂亮,是世上其他女人所根本没有的,那宫殿的装饰,宏大富丽,整个殿内洋溢着椒桂芝兰
45、的香气。回头看看你们的世界,如同一个混浊恶臭的厕所啊,而我妻子现在住的地方,与皇帝住的钧天、清都没有什么不同,你为何要害苦我到这种地步?”这样之后李赤的朋友才知道李赤遇到的是厕鬼。于是召集仆人商议说:“赶快离开这个厕所。”大家就赶路,走了三十里路,在宿住下来。当晚,李赤又上厕所,过了很久(没有出来),朋友进去,(发现他)又倒在厕所里了。朋友便把他拉出来,洗去他身上的脏物,众人围着他直到天亮。第二天离开这里来到了另一个县,县里的官员正举行宴会,李赤(拜见县吏)的一切言行举止礼节与常人无异。大家正在喝酒之时,李赤的友人还未说得上话,喝了点酒回看李赤,(见他)已离去了。友人赶忙快步跟着李赤,见李赤又
46、进了厕所,(他)还用坐具顶着厕所的门。门坚固不能进去,友人一边喊叫一边与李赤说话。(可里面没有回应)大家破墙而入,见李赤的头已有一半陷入厕所的污秽里了。(只好)又把他拉出来洗干净。县里的更夫便召来善于咒术的巫师守住李赤,李赤显得很自若的样子。到了半夜,守的人疲倦了,都入睡了。等醒来时(发现李赤不在了),更夫呼喊着并寻找着李赤,只见李赤的脚露在厕所外,已经死去多时了。(众人)只得将尸体运回他的家中。取出他所写的信来读,(写的内容)都是与他的母亲妻子诀别的,而所用言辞却跟正常人一样。柳先生说:李赤的事迹是真实的。这是他因精神上患病才会做这个事的呢,还是因厕鬼而造成的呢?李赤在江湖间很有名气,他当初
47、作为士人,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一旦被怪异迷惑,而所做的事像这样,竟然反而把人世当作肮脏污浊之处(厕所),把这种肮脏污浊之处(厕所)当作是皇帝住的清都,他的用意是很清楚的。现在的人们都只知道讥笑李赤被厕鬼迷惑(而死),至于在是非的选取与向背的决定上不像李赤那样的,有多少人呢?(世人要)修养自身,不要因为想获利就凭自己的好恶而改变了自己的灵魂而死去,这就很幸运了,还有什么空闲去讥笑李赤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游鹤林寺道潜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注鹤林寺:佛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君:指苏轼。道潜曾与苏轼交游,其诗颇受苏轼赞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描述了诗人重游招隐山南的鹤林寺院,已感觉到岁暮天寒。B颔联中使用“惊”“咽”二字,状景逼真生动,令人感知到勃勃春意。C风掠过、雪纷纷是从视觉角度写景,而深涧飞湍呜咽,则是听觉角度。D本诗从寺庙里面的墙壁写到外面的竹林,万竿翠竹生气凛然,卓尔不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