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邂*** 文档编号:25702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2324上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

2、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材料二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

3、论诉求。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

4、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与目标。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摘

5、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材料三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变动中的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西方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海外华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与根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

6、阔视角,呈现出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中对故国和居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写作。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城乡对比、底层写作、关注边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华文非虚构更具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美国新新闻主义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写实主义倾向。在写

7、作受体上,更具有家族个人自传和个体记录的色彩,文学性相对较弱,纪实性较强。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影响了海外华文写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海外华文作家在海外的生活与命运依然与自己的故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尝试用介入性的姿态进入历史的缝隙,通过对海内外漂泊的生命个体的记录,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在更具有跨域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另一维度的叙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

8、准的代表作等,这些都制约着新移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海外作家身处国际交流的融合地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应肩负更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期待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以其独特的域外视角和跨域身份,与国内外非虚构写作一起,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呈现更为广阔的世界百态与精神图景。(摘编自张娟跨域“凝视”:新世纪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出路,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与文学反映论有机融合,所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B文学世界里对“现实”的理解,既有不同作家

9、的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文本的不同处理,这些也可能成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理解的一部分。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虽然有跨文化的视角和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D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相比,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记录海内外漂泊的个体生命,在跨域视野中展现多元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体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但是材料一侧重于理论的发展与局限性,材料二则侧重于理解的多重维度。B非虚构文学依托现实世界要求坚持事实但并不排除叙事的技巧,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在认知层面要符合现实世界逻辑。C因为中西文化的差

10、异,一些美国记者以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写的“中国故事”虽有鲜明的纪实主义风格,但仍难免偏颇。D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制约了其稳定、高质发展。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A夏衍的包身工真实地记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中穿插了不少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议论,具有典型的非虚构文学特征。B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C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一生的遭遇有融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虚构与现实交融

11、,多层次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D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未来人类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恢弘想象背后是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人与家园关系的深刻思考。4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4分)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A 2D 3B 4白居易的观点是认为文章应该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作,属于文学反映论的思想。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观,诗文基于现实营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同构的。现实情怀永远是文学发展的

12、根本内驱力,但只把诗文理解为对现实的反映,不能够全面反映文学的本质。 5树立问题意识、培植现实情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有机融入到对文学的理解之中。从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展开对现实世界的多维度理解,以文学作为人类超越性活动的理念进行反思和创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厚植家国情怀,正视文化差异,摒弃民族偏见。充分利用跨域身份在跨域视野下对中国历史、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多维度审视与创作。加强与国内文坛的交流协作,合理运用史料文献,重视作品的客观性,努力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强加因果。原文“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

13、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导致的是“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文学审美反映论”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D.“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错误。结合材料三“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这些都制约着新移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分析可知,制约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

14、稳定、高质发展的原因是“题材”的运用,“料文献的运用”“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而不是“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错误。分析材料二“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可知,即使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也是与现实相关的,不是凸显其非现实性。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分析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

15、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可知,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白居易的观点是认为文章应该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作,属于文学反映论的思想。分析材料二“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可知,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属于一种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观,诗文基于现实营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同构的。分析材料一“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和“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可

16、知,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虽然属于现实主义,可见现实情怀永远是文学发展的根本内驱力,但只把诗文理解为对现实的反映,不能够全面反映文学的本质。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分析可知,在理论与实践中要树立问题意识、培植现实情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有机融入到对文学的理解之中。结合材料二“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

17、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分析可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应从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展开对现实世界的多维度理解,以文学作为人类超越性活动的理念进行反思和创作。结合材料三“他们尝试用介入性的姿态进入历史的缝隙,通过对海内外漂泊的生命个体的记录,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在更具有跨域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另一维度的叙述”“期待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以其独特的域外视角和跨域身份,与国内外非虚构写作一起,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呈现更为广阔的世界百态与精神图景”分析可知,海外华文写作在理论与实

18、践中应充分利用跨域身份在跨域视野下对中国历史、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多维度审视与创作。结合材料三“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分析可知,海外华文写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应加强与国内文坛的交流协作,合理运用史料文献,重视作品的客观性,努力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2324上江苏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9、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蹦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面。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到院子里,飘到大街上。我按住了他的身体,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到哪里去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

20、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李响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你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

21、瞒着。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役,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儿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的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

22、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可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23、”我不说话了。听人讲过,当年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

24、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上路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

25、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C文中划线句子“我不能弄丢李响”,此时的李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更是一种精神,在“我”身上,也看到了李响精神的传承。D文章最后揭示了“我”和李响的关系,“我”对李响称呼的转变,表现出“我”内心对爷爷的怀念之情和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之情。7下列对文本

26、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我”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但有时也显幼稚。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D“我”去南泥湾出差是明线,李响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是暗线,双线并进,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8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小说描写了李响眼神的两次明显变化,请找出并分别分析眼神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4分

27、)9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6分)【答案】6B 7B 8第一处是“他的眼神有些黯淡”;心理:回想起了令他遗憾的往事,因为刚参加战斗就受伤,后来腿瘸了,只能去当炊事员;第二处是“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心理:回想起了自己引以为豪(光荣)的往事,虽然腿瘸了,“我”还是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坚持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 9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

28、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错,原文信息是“听人讲过,当年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可见并非李响“托”,应该是牺牲后相关人员送回“遗物”,由县上干部送到家里来。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错,文中“我”眼里的李响并非十八岁,而是年迈的老人,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任性、幼稚、认真。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揣

29、摩人物心理的能力。找出文中关于李响眼神变化的描写,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第一处是“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根据下文“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可知,李响回想起了令他遗憾的往事,因为刚参加战斗就受伤,后来腿瘸了,只能去当炊事员;第二处是“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根据前文“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和后文“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的身边的”可知,回想起了自己引以为豪(光荣)的往事,虽然腿瘸了,“我”还是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坚持跟着部

30、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幻想”为虚写,“现实”为实写。根据原文“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原来爷爷早已成为烈士,这场祖孙的对话只能在想象中完成,略显荒诞,但这种虚实结合的独特写法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回味,结局令读者恍然大悟,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据此也可知李响已经去世,前文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根据原文“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

31、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上路了”“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小说写了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小说采用双线结构,通过祖孙对话这种虚写的方式交代革命烈士李响的人物经历,又实写革命先烈后代“我”到南泥湾做公益项目,这样虚实穿插交织,革命烈士后代的“我”继承了“爷爷”的遗志,革命精神后继有人,

32、薪火相传,将李响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324上扬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

33、,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34、”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

35、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义相同。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D文中“居常简阅”的“居”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C唐

36、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答案】10EKR 11B 12C 13(1)今天却抛弃老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客卿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2)到了征点兵员的时候

37、,却怀疑他们有心欺骗,这难道是所说的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3)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14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E处断开;“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所字结构,是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K处断开;“乎”是反问句,独立断开,“

38、乎”是句末语气词,“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R处断开。故在EKR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让”,责备。/谦让。句意: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他说的话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C.正确。D.正确。“居”:指日常事务。/囤积。句意: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囤积起来,使它成为珍奇的货物。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错误。从原文“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黔首”,指老百姓;“

39、资”,资助;“却”,拒绝;“业”,成就霸业。(2)“点兵”,征点兵员;“岂”,难道;“治”,治国之道。(3)“念”,想到;“谦冲”,谦虚谨慎;“牧”,修养自身;“下”,在之下。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可知,唐太宗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由“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唐太宗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由“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40、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

41、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联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 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

42、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甕。材料二: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

43、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324上唐山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青家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44、。【注】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16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15B 16“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写出战

45、争胜利后,皇帝下诏赏赐将士,将士们踏着丹梯上朝的景象。用将士获得功名结尾,激励处在恶劣环境中的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报国无门之愁怨”错误,本词作者对边塞的荒寒景象和战争的酷烈场面作了交叉描写,表现了边塞将士戍边的艰辛和劳苦。并以经过浴血奋战面大破顽敌荣立边功的将士,将受到朝廷的封赏和君主的恩赐来鼓舞士气。所以“报国无门之愁怨”于文无据。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主旨的能力。考生首先要理解“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的含义,即将士获得功名结尾,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然后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具体说明。全词最后写道:“铁

46、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深秋,将士们穿上冰冷的铠甲,冲锋陷阵,挥戈杀敌。随着顽敌纷纷饮刃面毙,不但骑在马上的将士血染征袍,就连纵横驰骋的战马,也血沾飞蹄。蕃奚,这里泛指北方入侵之敌。经过浴血奋战面大破顽敌荣立边功的将士,将受到朝廷的封赏和君主的恩赐。全词结句“步步蹑丹梯”,可以理解为想像荣立边功后,便会受到朝廷封赏;也可理解为有功之臣正迈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赏时的情景。不管哪种解释,都有一种号召、鼓舞的力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324上扬州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芙蓉,想送给爱人,但因分隔两地,欲赠不

47、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的句子是“ , ”。(2)杜甫的客至中,从“ , ”两句中能够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运用反问和比喻手法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膏、挥霍无度的做法进行了抨击。【答案】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飧”“醅”“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2324上江苏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