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ng)米改为粳(gng)米、确凿(zu)改为确凿(zo)、说(shu)服改为说(shu)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
2、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
3、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文意贯通应是异文取舍的主要标准,“沧海一粟”广为流传,似乎不容更改,但对其理解是有不同观点的。高中教材曾将“一粟”释为“一颗粟米”,以粟之微小映衬海之博大,无理而有情。而有些学者认为沧海与粟米并无干系,此处“粟”应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
4、之物,释为“丹粟”,即丹砂,指海中沙粒。“沧海一粟”也就是“海中一粒沙”的意思。以上两种解释均可讲得通,但都有值得质疑之处。虽然“粟”作沙解有合理性,但海中并非只有沙,亦有水。而粟虽可以喻指渺小,但与海对举,未见类似用法,只为孤证。异文“浮海一粟”意为“浮在海上的一粒粟米”,其义甚明,没有歧义。可见,两种版本的赤壁赋中,“浮”“沧”之别也影响着对“粟”字的理解。那么,这两处异文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传抄错讹造成的。现刊行比较早的三个版本中,东坡集和皇朝文鉴所载赤壁赋均与苏轼手书本所书“浮”相同,其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东坡集以家藏为底本,可信度应是比较高的。只有经进东坡文
5、集事略本作“沧”。尽管如此,南宋期间“浮海”“沧海”二说已经并行了。也许是考虑到“浮海”与上句“好游”有二字同声之复,“沧海”一说后来者居上,逐渐为世人广泛接受。从汉字构形特点来看,“浮”“沧”二字楷书写法差异明显,不易混淆。而当时民间抄本往往用行草书写,二字草书写法形似,属于形似字,这应是致误的主要原因。传世的古代文献中因字形相似导致传抄、镌刻失误的现象比较常见,讹误字会造成文意理解上的障碍。而判定讹误字最简便的方法是比勘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运用汉字的形似字相关知识分析,就可以发现有没有讹误的正字。但赤壁赋中两处因形讹产生的异文比较特殊,已为后世普遍接受,也许这就是所谓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面
6、对苏轼手书本赤壁赋,有人可能还会怀疑现行公认版本是不是苏轼后来修改的。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不同版本异文的取舍判定应该回归文意,语义疏通没有问题是一个方面,还要关注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文本意蕴解读等其他方面。(摘编自王智忠赤壁赋两处异文成因及文意重新解读)材料三:近些年来,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大家对包括汉字、成语、文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较真”、更“挑剔”了,对历史和文化中的细节、脉络更在意,更考究了。汉服热、博物馆热、“国风”文创热这些新时尚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透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严肃讨论和仔细辨析,我们更看到,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喜爱,并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而是越来
7、越深入文化的肌理的喜爱,去把握形式和表达背后贯通古今的精神与内质。比如,这次对“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分析,就有观点认为,尽管原文是“浮”,但从传统文学和美学角度讲,“浮”字雕琢痕迹太重,反而是讹传的“沧”字意境更开阔,更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这实际上已超越单纯对错,成为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科普”。实际上,也只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里,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厚的资源、更扎实的滋养。(摘编自苏砥“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有人认为,
8、之所以赤壁赋中出现“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议,是因为后人传抄失误,进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B材料二中“有些学者不把一粟”释为“一颗粟米”,而将“粟”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之物。作者认为这种说法虽讲得通,但有值得质疑之处。C讹误字现象在传世的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讹误字会影响人们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比勘同一文献、运用汉字相关知识可以判定讹误字。D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细节更加在意,更能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可知,某个汉字的读音要关照到大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如果大众不认可,
9、那么该读音就是错误的。B材料二认为,“沧海一粟”如果改成“浮海一粟”,会导致学生对“粟”字产生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赤壁赋原来的理解。C刊行较早的三个版本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东坡集可信度最高,表明虽然“沧海”一说被广泛流传,但“浮海一粟”才是最正确的版本。D“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论可以促进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获得创新。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字和词语的使用以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重”的一项是()A湖南省的一名小学生致信教育部部长,认为沁园春长沙词作的结尾应是句号或感叹号。而不应使用问号,获得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肯定。B世界上有些古老
10、的文字已经成了死文字,因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等学者都无法找到破译其含义的密码,这些古文字已经成为千古谜团。C新华字典贯彻规范,跟进时代,科学修订,适量增补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网络新词,如“点赞”“卖萌”“拼车”“二维码”等。D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所选课文大部分是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广受好评的作品,还有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4三则材料都提到“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争议,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5有观点认为,“沧海一粟”流传了千百年,这背后一定有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因,或许是朗朗上口,也或许习非成是,今天想纠正为“浮海一粟”,既不现实,也没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
11、点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未婚夫和爸爸【俄】契诃夫“我听说您快要结婚啦!”在别墅舞会上有个熟人问彼得彼得罗维奇米尔金。米尔金一听就火了:“这是哪个混蛋告诉您的?”“大家都这么说,何况凭种种迹象也看得出来前几天我遇见康德拉什金本人,他亲口说的,你们的事全妥啦,只等从别墅搬回城里,立即举行婚礼”“活见鬼”米尔金想道,“就因为我天天在康德拉什金家吃饭,同娜斯坚卡散步不行,该制止这种流言了,是时候了,弄不好这帮该死的真能包办婚姻明天我就去跟这个蠢货康德拉什金说清楚,叫他别痴心妄想,我呢,趁早溜之大吉!”第二天,米尔金来到七品文官康德拉什金别墅里的书房,他感到很尴尬,还有几分恐惧。“欢迎,
12、彼得彼得罗维奇!”主人迎接他说,“娜斯坚卡马上就来”“我,不是来找娜斯坚卡的,”米尔金吞吞吐吐地说,窘得直揉眼睛,“我是来向您告别的明天我就要走了。”“您要走,这是什么意思?”康德拉什金瞪着眼睛问。“整个夏季你天天来这里,又吃又喝,让人对你抱着希望,你从早到晚跟我那丫头胡扯八道,恐是突然间来一句我要走了!”“我我从来没让人抱什么希望”“当然,您没有求婚,可是您的言行举止意图何在,难道不一清二楚吗?每天来吃饭,每天夜里跟娜斯坚卡手挽着手难道这一切都是没有用心的?只有未婚夫才天天在别人家吃饭,如果您不是未婚夫,难道我能供您吃喝吗?您得求婚,否则我就“娜斯坚卡很可爱是个好姑娘,可是我们的信念和观点不
13、合。”就这么个原因?”康德拉什金眉开眼笑了,“哪能找一个跟丈夫观点完全一致的妻子呢?现在你们意见不合,没关系,只要小两口过上一段日子,所有这些疙里疙瘩都会被磨平的新马路还不好走哩,等来来往往的车辆压一阵子,那就别提多平坦了!”“您这话也在理,可是我配不上娜斯坚卡”“般配,般配!不值一提!你是个好青年!”“您还不了解我的种种欠缺我穷”“无关紧要!您月月领薪水呢,谢天谢地”“我是个酒鬼”“不不不!我一次也没见您喝醉过!”康德拉什金直摆双手。“这老鬼,你骗不了他!”米尔金心想,“不过,他可真是一心想把女儿推出去呀!”他便大声说:“除了酗酒成性,我还有另外一些毛病。我受贿”“好孩子,有谁不收受贿赂呢?
14、嘿嘿嘿。瞧他大惊小怪的!”“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您,我我因为盗用公款在吃官司”“吃官司?”康德拉什金惊呆了,“是吗?这可是新闻我不知道有这宗事。那么您盗用的款项很大吗?”“十四万四千。”“是吗,这可是一笔大数目!没错,这事确实有点西伯利亚的味道这么一来,我那丫头只能白白断送前程了。既然是这样,那就没话可说了,上帝保佑您吧”米尔金松了一口气,伸手去拿帽子。“不过嘛,”康德拉什金考虑片刻,继续道,“如果娜斯坚卡真心爱您,那她可以跟您一道去那里。要是她害怕牺牲,那还叫什么爱情?再说西伯利亚的生活,老弟,可比这里好。要不是拖家带口的,我早去了。您可以求婚!”“这老鬼顽固不化!”米尔金心想,“只要能脱手,
15、把女儿嫁给魔鬼他也干。”他又大声说,“可是我还没有说完我吃官司不只因为我盗用公款。我还伪造证据。”“反正一个样!只判一次罪!”“您听我说,我还没有向您全部坦白别逼我说出我生活中的隐私可怕的隐私!”“我才不想知道您的那些隐私!琐琐碎碎,不值一提!”“不是琐琐碎碎,您要是听说了了解到我是什么人,您肯定会跟我绝交我我是在逃的苦役犯!”康德拉什金像被黄蜂蜇了一下,猛地从米尔金跟前跳开,简直吓呆了。足足有一分钟,他张口结舌、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布满恐怖望着米尔金,随后他倒进圈椅里,不住地呻吟。“真没料到”他嘟哝道,“走!你走吧!别让我再见着你!哎呀!”米尔金拿起帽子,得意扬扬地朝门口走去“慢着!”康德拉
16、什金叫住他,“怎么直到现在还没有逮住你呢?”“如今我改名换姓了逮住我可不容易”“您可能一辈子就这么生活,到死也没人发觉您是谁等一等!要知道您现在是老实人了,您早已悔过了上帝保佑您,就这样,您结婚吧!”米尔金直冒冷汗他实在编不出比在逃的苦役犯更吓人的故事,眼前只有一个办法:什么理由也不说,可耻地逃跑他正准备夺门而去,这时脑子里又闪过一个念头“请听我说,您还不了解全部情况,”他说,“我我是疯子,而丧失理智的人和疯子是禁止结婚的”“我不信!您别说了!”“既然这样,我给您弄一张医生证明!”“证明我信,可是您没有好一个疯子!”“过半小时我就把证明给您拿来回头见!”米尔金抓起帽子,赶紧跑出去。五分钟后他已
17、经走进他的朋友菲秋耶夫医生家,可是倒霉的是,他正赶上医生在整理自己的发型,因为医生刚跟妻子干了一架。他对医生说:“事情是这样的有人非要我结婚不可,为了摆脱这场灾难,我想出了装疯的主意你知道,疯子是禁止结婚的看在朋友面子上,给我开一张疯子证明!”“你不想结婚?”医生问。“绝对不!”“既然这样,那我不能给你开证明,”医生一面抚平自己的头发,一面说,“不想结婚的人绝不是疯子,恰恰相反,倒是最聪明的人什么时候你想结婚了,你来,我一定给你开证明只有到那时才说明你确实发疯了”(有删改)【注】十九世纪末期,俄国革命运动遭到亚历山大三世的疯狂镇压,资产阶级自由派开始谄媚地“顺应”新环境,同现实妥协。在小市民和
18、大部分知识分子中间,笼罩着一种庸俗猥琐、苟且偷安的习气。西伯利亚的味道:指流放西伯利亚。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米尔金听到自己就要结婚的流言时非常意外、生气,因为他无意与娜斯坚卡结婚,更不愿被人“包办”婚姻。B米尔金整个夏季天天去康德拉什金家吃饭,同娜斯坚卡聊天、散步,这让大家都以为米尔金在追求娜斯坚卡。C米尔金为了制止结婚流言去找康德拉什金说清楚情况,这次会面让米尔金有些尴尬和恐惧,这反映了他的心理。D康德拉什金一直坚定地要将女儿娜斯坚卡嫁给米尔金,表明他对米尔金很满意,娜斯坚卡也很喜欢米尔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采用对话的
19、形式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对话中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人物少,场景集中,故事情节紧凑。B小说的标题“未婚夫和爸爸”是以娜斯坚卡的口吻称呼的,娜斯坚卡虽然出场次数不多,却是小说的关键人物。C小说两次写米尔金去拿帽子,准备离开,但都被康德拉什金阻止,情节的变化使小说的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D小说借“结婚”与“不结婚”的一场争论,讽刺了康德拉什金为了达到目的不断向现实妥刻协的庸俗的社会现象。8请简要赏析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9小说是如何一步步展示矛盾冲突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20、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
21、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材料二: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羽既矫A杀B卿
22、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
23、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1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汴京元夕李梦阳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
24、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擅场:压倒全场,指技艺高超出众。宪王:指周宪王朱有橄,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此词创作时,强敌入侵,南宋统治者却沉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灯。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蛾儿、雪柳、黄金缕:此处指古代妇女戴的饰物。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的第一、二句中“倚新妆”“独擅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倚”和“独”字都暗含着互相比赛的意思。B李诗的第三句直接写歌声优
25、美,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雄浑中有清脆。C辛词的上阕通过烟火、车马、乐器、灯月等意象,描写了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彩灯曼舞的热闹繁华的景象。D辛词的下阕重在写人,女游客们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时她们不停地说笑,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16同样是写元夕,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2)陆游书愤中,“,”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恢复山河的志向具体化。(3)古诗中常有“沧海”这个意象,或展现宽阔胸襟,
26、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如“,”。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条万条,用好人才是第一条。”强国强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以用为本。人才的作用,是在使用中彰显的;人才的价值,是在使用中体现的;人才的地位,是在使用中提升的。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任用人才。对人才的用与不用、能否恰当使用,直接联系到军事人力资源向实战靠拢、向打赢发力。人才不是装点门面的“花瓶”,不任用就可能被“”,用不好就可能是“大材小用”。当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青年走进军营、进入岗位,但个别单位仍感到人才匮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欠妥、
27、效能不高。有的抱着“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观念,以年龄划线,搞论资排辈。有的目光短浅“掐尖子”,会、超前使用。还有的因为人才工作牵扯敏感事项多。怕担责、惧非议,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诸如此类,只会造成人才的“隐性流失”,陷入“人才年年培养年年缺”的怪圈。“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如何用好人才,体现的是眼界、魄力和气度。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当其时,善于抓住人才成长的“黄金期”并大胆使用,在其最善学习、最有精力、最有干劲的时候敢于给重要岗位、棘手任务和广阔舞台。要用当其位,参考资历但不唯资历,注重履历但更重能力,充分考虑人才的工作经历、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等,让合适的人
28、做合适的事,在合适的位置用好合适的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岗位匹配度。18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上述新闻的标题的一项是()A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关键B各尽其能、各宜其位用人才C齐聚天下英才,共筑复兴之基D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地方有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刚到昆明,三天两头有警报。那时
29、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往郊外跑,这叫做“跑警报”。昆明做小买卖的,也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叮叮糖”。“叮叮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叮的一声,一块糖就裂下来了所以叫作“叮叮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我们有时在松树下捡到很大的成熟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辫,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
30、横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B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装在套子里的人)C“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祝福)D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22下列选项中的句
31、子,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3请从描绘画面、传递情感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动词“击”和“嗑”的妙处。六、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在忙与闹中体味些生机,在闲与静中领略些趣味,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
32、答案1A 2D 3C 4材料一侧重借人们热议“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话题引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无论是读音,还是文字和词语,都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材料二侧重阐释人们对“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不同理解,并分析了产生两处异文的可能原因。材料三侧重以人们对“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分析为例子,论证了“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喜爱越来越深入文化的内里”的观点。5词语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的使用和流传要符合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要求。“沧海一粟”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逐渐为世人广泛接受,现在再去纠正它,并不现实,也确实没有什么意义。文化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3、沧海一粟”的“沧”可能是讹误字,但它意境开阔,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里,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能力。A.“是因为后人传抄失误”错误,或然变必然。材料一第一段原文是“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疑似”不能理解为必然是“后人传抄失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如果大众不认可,那么该读音就是错误的”错误,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第二段“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及第三段“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
34、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可知,大众读音是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标准。B.“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赤壁赋原来的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是“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表明文字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C.“但浮海一粟才是最正确的版本”错误,三则材料都没有明确表明“沧”与“浮”哪个是最正确的版本。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A.强调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B.强调的是古文字的消失。C.新华字典适量增补一些广为流传的网络新词,网络新词的出现体现了“文字和词语的使用以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重”,符合题干要求。D.强调的是教材
35、的选文标准。6D 7B 8“张口结舌”“一动不动”“两眼布满恐怖”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康德拉什金在听到米尔金说自己是在逃苦役犯时的震惊状态。“望着”“倒进”“呻吟”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出康德拉什金想将女儿嫁给米尔金的希望破灭后的难过和失望。9米尔金听到自己就要结婚的流言很生气,决定去找流言的源头康德拉什金解释清楚。康德拉什金要米尔金求婚,想将女儿嫁给米尔金,但米尔金百般拒绝,双方展开拉锯式的对话。米尔金迫于无奈找朋友菲秋耶夫医生给自己开一张疯子证明,但医生拒绝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康德拉什金一直坚定地要将女儿娜斯坚卡嫁给米尔金”错误,由原文“是
36、吗?这可是新闻我不知道有这宗事。那么您盗用的款项很大吗?”等信息可知,在与米尔金的交谈中,康德拉什金也犹豫过、动摇过,并不是“一直坚定地要将女儿娜斯坚卡嫁给米尔金”;“表明他对米尔金很满意,娜斯坚卡也很喜欢米尔金”错误,由原文“哪能找一个跟丈夫观点完全一致的妻子呢?现在你们意见不合,没关系,”可知,康德拉什金想将女儿娜斯坚卡嫁给米尔金,是因为米尔金是最合适的结婚对象,这并不能表明康德拉什金对米尔金很满意,也不能表明娜斯坚卡也很喜欢米尔金。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娜斯坚卡虽然出场次数不多”错误,由原文“娜斯坚卡很可爱是个好姑娘,可是我们的信念和观点不合。”
37、等信息可知,娜斯坚卡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出场,只是被米尔金和康德拉什金提及而已。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结合“不是琐琐碎碎,您要是听说了了解到我是什么人,您肯定会跟我绝交我我是在逃的苦役犯!”和“康德拉什金像被黄蜂蜇了一下,猛地从米尔金跟前跳开,简直吓呆了”“他张口结舌、一动不动地站着”可知,“张口结舌”“一动不动”“两眼布满恐怖”这是康德拉什金听到米尔金说自己是在逃苦役犯时的震惊状态,此处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结合“两眼布满恐怖望着米尔金,随后他倒进圈椅里
38、,不住地呻吟”可知,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动作描写,“望着”“倒进”“呻吟”三个动作连用,体现出康德拉什金想将女儿嫁给米尔金的希望破灭后的难过和失望,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围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概括情节。结合“米尔金一听就火了:这是哪个混蛋告诉您的?”和“明天我就去跟这个蠢货康德拉什金说清楚,叫他别痴心妄想,我呢,趁早溜之大吉!”可知,米尔金听到自己就要结婚的流言很生气,决定去找流言的源头康德拉什金解释清楚,这使米尔金和康德拉什金之间产生了矛盾。结合“当然,您没有求婚,可是您的言行举止意图何在,难道不一清二楚吗?每天来吃饭,
39、每天夜里跟娜斯坚卡手挽着手难道这一切都是没有用心的?”和“您这话也在理,可是我配不上娜斯坚卡”以及“我是个酒鬼”等信息可知,康德拉什金要米尔金求婚,想将女儿嫁给米尔金,但米尔金百般拒绝,双方展开拉锯式的对话,一个想嫁女儿,一个不想接受,矛盾在进一步激化。结合“他对医生说:事情是这样的有人非要我结婚不可,为了摆脱这场灾难,我想出了装疯的主意你知道,疯子是禁止结婚的看在朋友面子上,给我开一张疯子证明!”和“既然这样,那我不能给你开证明,”医生一面抚平自己的头发,一面说,“不想结婚的人绝不是疯子,恰恰相反,倒是最聪明的人什么时候你想结婚了,你来,我一定给你开证明只有到那时才说明你确实发疯了”可知,米
40、尔金迫于无奈找朋友菲秋耶夫医生给自己开一张疯子证明,结果出人意料,医生说出了理由,拒绝了他,两人之间也产生了矛盾,此文一步步展示了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情节合理,增强了可读性。10CEG 11B 12C 13(1)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2)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14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忠义角度: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史实角度: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41、。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卿子冠军”作“杀”的宾语,“义帝”作“必不能堪”的主语,C处断开;“义帝必不能堪”为完整的主谓句,E处断开;“非羽弑帝”与“则帝杀羽”为两个对应的判断句,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B.“所立结构不同”错误,结构相同,都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C.正确。断绝/横渡。句意:使粮道不断绝。/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苏轼从
42、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去”,离开;“善”,好;“独”,唯独、只是;“恨”,遗憾。(2)“而”,表转折,却;“所以”,的原因;“为”,被;“此其所以也”,判断句。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增劝羽杀市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可知,从智谋角度看,范增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由“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请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可知,从忠义角度看,范增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
43、如劝项梁拥立义帝。由“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可知,从史实角度看,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了。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削弱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
44、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从众人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替
45、范增谋划,如果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如果不能杀他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业名声,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材料二:高祖说:“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出战必胜利,进攻必攻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15B 16李
46、梦阳诗:通再现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戏曲时演员擅场、众人齐唱、月光如霜普照大地的欢乐场面,表达了诗人希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期盼之情、祝福之意。辛弃疾词: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在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词人不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悲愤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直接写歌声优美”错,“齐唱宪王春乐府”作为全诗的中心,并没有写到歌声如何,只点明歌唱的形式是“齐唱”,歌唱的内容是“宪王”的“春乐府”,“齐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舞台上伶人的演唱与舞台下观众的和唱一起进行,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梦阳诗:前二句,写来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场,表演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中山少男、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第三句是前二句的拓展。实际上本文前面说到的表演朱有炖的杂剧,至此才正式点出,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