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602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24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2024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2024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2024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要求。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只有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为基础,才能真正建设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公平

2、、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普适性,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有本质区别。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美化成“普世价值”,以此粉饰他们打着“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预”等幌子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行为。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宣扬的是西方信奉的宗教、文化及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扩张性、排他性和利己性,已经沦为西方对外谋求强权利益的口号与工具。谋求把西方价值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不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

3、的问题,核心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已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现实需要。但必须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世界上一切进步的力量应当携起手来,团结合作,致力于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徐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要求历史必然)材料

4、二:自古以来和平就是全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周易早就提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从而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崇尚和平的主基调。此后管子指出“夫兵事者危物也”,反对不义之战;孟子主张“交邻国有道”,呼吁和平共处;墨子认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倡导“兼爱”“非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中西和平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唐高祖李渊认为与邻国交往应“尽抚育之方”“宏仁恕之道”;明太祖朱元璋表示对所有国家都应“一视同仁”;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更是激起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与现实诉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已经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羡好世界,有和平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来。因此,中华

5、民族始终将和平作为根本价值理念。相较于西方近代以来推行的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华民族历来反对“以力服人”,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对当今解决国际争端、构建和平世界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在当今全球热点与地区争端问题上,中国始终积极劝和、促和、维和,公开倡导利益各方应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解决争端,向世界人民展现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华民族自古就视家为国乃至天下的基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历来信奉“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内外和睦,家道已成”“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形成了以和暗为核心的中华传

6、统家文化。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促进家庭和睦,发扬光大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是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有效途径。而中华民族的处世智慧远不止于一家一国,由家庭和睦拓展至社会乃至不同邦族之间的和睦。相较于古代的“天下”.当前人类面临着更多更为复杂且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全球性问题,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全人类才能实现共担全球发展风险、共享全球发展成果,实现真正的“大同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天人合一”作为人类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念,作为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哲学范式,要求我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把握建立在对生态平衡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强调人与

7、自然之和谐而非技术性、工具性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人”的本质和需要同自然之多维价值的全面联系。因此,“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人类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使命所内含的一种必然要求。而“治人事者莫若穑”,生存本位促使人类在对自然进行直观体验与把握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效法自然的思想,和谐理念亦从自然过渡至人事中。因此,中华民族在身心修养上提倡“德莫大于和”“中和常在乎其身”,在人际交往上推崇“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在国家治理上主张“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和谐理念贯穿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而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突出体现了对“人”

8、的发现和反思,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的美好愿景下,遵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在涉及人类生存发展重大问题时求同存异,协调自我与他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因利益分配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以和平、和睦、和谐为内核的“和”理念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其为世界各国共创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绘制了蓝图,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摘编自刁生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和”的重要意义,

9、但材料一主要借此来抨击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普世价值”。B.材料一从多个角度论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也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法。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都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这一价值的必然要求。D.材料二指出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真正的“大同社会”。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和平,提出了诸多反映这一理念的观点,如“夫兵事者危物也”“交邻国有道”“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B.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昭示

10、我们和平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将和平作为根本价值理念的原因之一。C.对“人”的发现和反思出现于现代文明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D.“和而不同”原则是中华民族和谐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协调包括自我与他人在内的因利益分配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的论述。B.材料一最后一段不仅肯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影响力、发展成果,也指出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

11、难。C.材料二开篇旁征博引,论证了“自古以来,和平就是全人类最持久的夙愿”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突出了“和”的文化渊源。D.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一段将中西方对待和平的方式、态度进行对比论证。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和”对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上海往事石钟山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国军三排阵地,

12、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阵地似乎都死了。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权上,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日军阵地上,一个简易掩体内,一个身体蠕动着,推开压在身上的一只脚,又推开半截身子一张士兵的脸露出来,这是一张少年的脸,眼神惊惧迷乱,他打量着阵地,目光渐渐收回,看到了身边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咿呀叫了一声,这一声在死寂的早晨把自己吓得一抖,他忙用手捂住了嘴,手上的伤口已经凝了,乌紫的血痕在晨光中透着亮光。天光大亮了,上海郊区破烂的景象呈现在他面前。他向前走去,看到了一队百姓,背包驮罐地勿勿跑路,这

13、是中国百姓,男人和女人,拖家带口地跑路。一发冷炮打过来,带着啸叫,在不远处炸了。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弄堂里一个普通的人家,林嫂奶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她坐在屋里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枪炮声在郊外响了一夜,她就不合眼睛地抱着孩子坐了一夜。健三一郎昏头晕脑地跑进弄堂,外面枪声响着,还有奔跑的脚步声。健三一郎很怕,他怕中国军人,也怕日本人,他怕的不是人,是战争。枪炮声就是战争。他跑进弄堂,试图去推开一扇又一扇门,门都被关死了,他没推开,也没敢驻足,他像一只没头苍蝇,稀里糊涂地撞开了林嫂的门。林嫂的门没插,那是留给丈夫的

14、门。门被推开,或者被撞开,林嫂吃了一惊,欣喜的神情马上被惊愕所代替,期盼中开门的不是丈夫,却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少年。林嫂拿着木棍,像拿了一杆枪一样地对着少年。少年想转身跑掉,但被眼前女人的敌视吓着了,还没转过身,少年摇晃一下,最后跌倒了,直挺挺地摔在了林嫂面前。少年醒来,用指头碰了一下湿润的嘴唇,他眼圈一下子红了。突然他跪下了,冲林嫂磕了几次头。林嫂:小弟弟,用不着这样,快起来,你是和家人走散了,还是迷路了,你从哪里来?少年不语,跪在地上往后退。林嫂:你等一下。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少年先是后退了一下,又马上抓过菜团子,吃得狼吞虎咽,恨不能一口把菜团子吞到肚子里

15、。林嫂笑一笑:别急,看把孩子饿的。少年咽得直伸脖子,眼泪流了出来。有枪声传了过来。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林嫂看见那只脚便说:看把孩子吓的。说话间弄堂里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是皮鞋蹬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声音。还有砸门声,一间间门似乎开了,翻找的声音也传了过来。还有日本人的喊叫声。前来劫掠却毫无收获的日本人,嚼着菜团子,离开了林嫂的小院,于是弄堂内又传出了砸门声和脚步声,林嫂奔到门前,快速地把门关上,并用门杠把门死死地顶住了。她回过身时,少年已经爬了出来,头上沾了一些草屑。少年怯怯地看着林嫂。林嫂上前拉住少年的一只胳膊,急切地说:孩子,你这是要去哪呀?你家里人呢

16、?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少年在身上摸索着,他又掏出了一个荷包,打开来,只有一张照片,那是母亲的照片,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穿着和服正冲镜头慈祥地微笑着。少年拿着母亲的照片,手有些抖,眼里瞬间噙了泪。他犹豫着。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

17、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远远近近的枪声、喊声不时地传来,笼了弄堂,笼了世界。少年跑出弄堂,来到了街上,街上的一切豁然开朗。少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东南西北他辨不清,他只能跑,似乎只有跑才是安全的。迎面一队日本士兵跑过来就横在了少年的面前。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日本兵发现了奔跑的少年,似乎猎人发现了猎物,士兵们振作起来,大步追过来,一边追一边喊叫着:站住,站住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他在倒地的瞬间,手握住了胸前的荷

18、包。他仰过脸时,满世界都是红色了,那是血的颜色。竹内惊奇,弯下腰从少年手里拿过荷包,一张照片掉在地上。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几个士兵一惊,从照片上收回目光,望着竹内。竹内捏起照片,惊叫一声:他是日本人?!(节选自北京故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采用旁白的叙述方式,语言简洁明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B.健三一郎撞进林嫂家里,惊愕的林嫂立马拿起木棍像枪一样对着他,这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C.林嫂救了昏倒的健三一郎,得知他是日本人后并未后悔,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善良,也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D.健三一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19、理之中,这一情节的设计意在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批判战争的残酷。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红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B句子中连用了四个“怕”字,第一个“怕”具有总领作用,后三个“怕”字在表意上形成递进关系。C.句子中少年“眼泪流了出来”,既是因为他“狼吞虎咽”而“咽得直伸脖子”,也是因为感动。D.句子“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与上文相呼应,也与全文的凄凉悲惨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8.小说着力塑造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9.有评论家认为石钟山的军旅小说“在竭力描写崇高精神

20、的同时,不忘对于人性和生活本身的深入挖掘”。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人性”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战,使士卒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曰:“罚不迁列。”隋,大将畅素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节选自百战奇略罚战)材料二:太宗曰:“严刑峻法

21、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老怨莽也,况又王寻、玉邑不晓兵法,徒夺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太宗曰:“尚书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何谓也?”靖曰:“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先,爱教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太宗曰:“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

22、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既而江汉归顺。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靖曰:“汉光武平赤眉,入贼营中案行,贼曰:萧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盖先料人情必非为恶,岂不豫虑哉!臣顷讨突厥,总蕃汉之众,出塞千里,未尝戮一扬千,斩一庄贾,亦推赤诚存至公而已矣。陛下过听,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则何敢当。”(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法:指司马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兵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卒未亲附A而罚之B则不服C已D亲附E而罚F不行G则H不可用。11.下列对

23、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指迁延姑息,与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中的“迁”意思相同。B.无所宽贷,指绝不宽容,其中的“贷”与成语“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C.惑,指感到困惑,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惑”意思不同。D.附,使亲附,“泣孤舟之整妇”的“泣”表示使哭泣,两者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素治军严整,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一次多则上百人,少亦不下十数人。B.李靖认为光武帝能凭借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而不依赖刑法,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

24、,加之王寻、王邑不懂兵法。C.李靖平定萧铣后,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赏赐士卒,只有李靖没有这样做,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D.李靖讨伐突厥时,统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无辜之人,与汉光武帝一样以赤诚的心对待天下之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4分)(2)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4分)14.李靖对战争中的恩义与惩罚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鹊桥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

25、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蓣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运用倒叙手法,再现词人从前与同僚纵情欢赌、策马射猎的军旅生活。B.“独去作江边渔父”表明词人不愿与“酒徒”为伍,无意于封侯,追求渔翁生活。C.下阕前三句,写词人乘一叶扁舟,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意境旷远。D.“镜湖元自属闲人”一句,引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人。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

2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两句借眼前实景,表明抗金复国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2)当朋友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两句相劝解,(3)“影”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代文人常借以表达孤独之感,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亚运筹办、场馆先行”,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由28片大花瓣或27

27、片小花瓣组成,被形象地称为“大莲花”。“大莲花”看起来动感飘逸,其灵感源自钱塘江水的动态和杭州丝绸的柔媚,将原本生硬的钢筋骨架转化为呼应场地曲线的柔美形态。不仅“大莲花”外观设计独具杭州之美,而且内里布置充满科技智能,可谓是“人文美”与“科技范”并列,与“大莲花”遥相呼应的是“小而美”的“小莲花”一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平时,它静谧地开放在江畔,夜幕降临,“泛光照明”系统在花瓣上打出柔和紫红色,呼应杭州亚运会主形象色“虹韵紫”。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犹如水中芭蕾一般优雅协调。A ,每片“大花瓣”重达160吨,8片“花瓣”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顶棚首创“旋转开闭屋盖”功能,

28、运用计算机进行同步张开、闭合,彰显亚运智能理念。“大小莲花”旁边还有一只“蝴蝶”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馆和游泳馆并列在同一个建筑中龈白色金属屋面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式设计从高空看B 。此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在杭州.最终双双化成了蝴蝶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我到过的江南小镇

29、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

30、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20.文中写到自己对江南小镇的审视思考时,反复使用“它们”这一称呼,而不使用“这些小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21.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风格庄重且不失灵动,请从语体和关联词运用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据报道,某医院急诊科单月接诊了1700多名18到25岁之间的年轻人,其中多为外伤

31、、腹病、胸闷。短视频平台上,“脆皮大学生”被网友热议:“伸个懒腰,脖子断了”“刷短视频憋笑,鼻动脉笑裂”看似玩笑,却引发广泛共鸣明明是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应该精力充沛、生龙活虎,怎么突然就“脆皮”了?“脆皮”是大学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自我嘲讽,但自嘲更要自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A项,“材料一主要借此来抨击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普世价值”曲解文意,材料一虽提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普世价值”,但主要是通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

32、进行比较,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然要求。B项,“也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法”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世界上一切进步的力量应当携起手来,团结合作,致力于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材料一只是概括地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C项,“都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这一价值的必然要求”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然要求。)2.C(C项,“对人的发现和反思用现于现代文明社会”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突出体现了对人的发现和反思,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

33、,对“人”的发现和反思早已出现,不是在现代文明社会才出现的,且和谐理念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对“人”的发现和反思。)3.B(B项,“也指出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错误,材料一结尾没有具体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4.首先指出“自古以来,和平就是全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价值理念。然后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视家为国乃至天下的基础,和睦是中华民族的处世智慧。接着论述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最后总结以和平、和睦、和谐为内核的“和”理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和平

34、、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中华民族历来反对“以力服人”,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对当今解决国际争端、构建和平世界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在当今全球热点与地区争端问题上,中国始终积极劝和、促和、维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C(C项,“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错误,在林嫂眼中,健三一郎虽然是日本人,但他还是一个孩子,她救了健三一郎的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无私的母爱驱使着她这样做。

35、)7.A(A项,“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错误,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旗帜,带有悲壮的色彩,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苍凉。)8.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尚未成年的健三一郎被迫参加战争,无辜的中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底层人民家破人亡、四处逃窜等,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等,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9.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

36、凸显人性的善或恶。在对比中凸显人性。林嫂对未成年的日本人健三一郎是无私地进行救助,而日本士兵则是毫不留情地枪杀了同为日本人的健三一郎,通过两者的对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每点2分,酌情给分)10.BC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A(A项,“意思相同”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意思是放逐。)12.C(C项,“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错误,根据原文“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

37、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可知,太宗认为李靖文武双全,但并没有说“像蒯通一样”。)13.(1)兵家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殊”“以”“推”各1分,句意1分)(2)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够成功的。(“加”“峻”“济”各1分,句意1分)14.实施严峻的刑法需要以施加恩义为基础,否则很难成功。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顺序不可颠倒。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杀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

38、,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以惩处,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司马法所说:“惩罚罪过要就地执行,绝不迁延姑息。”隋朝时期,大将杨素治军严整,他的部队如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即处斩,而绝不宽容。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鲜血流遍帐前,而杨素却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到了与敌对阵交战之时,他先令三百人进击敌人,若能攻陷敌阵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冲破敌阵而活着回来的,不论多少都全部杀掉。然后又派二三百人再去进攻,对于不能陷阵而生还者仍如旧法全部杀掉。将士们因此而震惧,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敌,所以每战都能获胜。材料二:太宗说:“严刑峻法

39、使大家害怕我却不害怕敌人,我对此十分困惑。当初光武帝凭借一支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并没有刑法摆在士兵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李靖说:“兵家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就像陈胜、吴广使秦国军队失败,难道陈胜、吴广能对秦施加刑法吗?光武的崛起,只不过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罢了,更何况加之王寻、王邑不懂得兵法,只不过是夸耀人多,所以从此败落。我探究孙子中所说的: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这句话说的是大多都要先用恩义结交兵士,然后才可以实施严峻的刑法。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

40、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够成功的。”太宗说:“尚书上说:威胜于爱,事情就可以成功;爱胜于威,事情就不可以成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李靖说:“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而不可与此相反。如果威施于前,爱施于后来补救,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好处了。尚书是用来告诫人们要终生谨慎戒备,并不是用来告诫人们要谋划于事情的开始。所以孙子所传授的方法永世不变。”太宗说:“你平定萧铣,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来赏赐士卒,只有你不愿这样做,由此可以解释蒯通不被汉杀戮的原因,不久江汉归顺。我因此想到古人有句话说:文能使大家依附,武能够威慑敌人。大概说的就是你吧?”李靖说:“汉光武平定赤眉军,进入敌人军营探查他们的行踪

41、,敌人说:萧王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怎么能不让别人忠诚)。这大概就是预先料想到人情一定不是为恶的,怎么能不提前考虑呢!我不久前讨伐突厥,统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一扬千,斩杀一个商人,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罢了。陛下误听,没有按照次序来提拔臣下,如果用文武双全(来评价我),怎么敢当呢?”15.B(B项,“表明词人不愿与酒徒为伍,无意于封侯,追求渔翁生活”错误。词人将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的“酒徒”之中,对比鲜明,写出仕途的坎坷失意,表达了对朝廷提拔重用那些“酒徒”,却将他这样的志士放逐到江湖去当渔父的不满和无奈。)16.开篇追忆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华年消逝、世事变迁之后,还有

42、谁记得当年的豪情壮志?这表达了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最后两句说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与”?这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不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1)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3)示例: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18.A上半部分由8片“大花瓣”构成 B很像振翅欲飞的蝴蝶(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19.语句(1分)可改为:由28片大花瓣和27片小花瓣组成(1分)语句(

43、1分)可改为:“大莲花”不仅外观设计独具杭州之美(1分)语句(1分)修改为:可谓是“人文美”与“科技范”并存(1分)20.用代词指代,语言简洁。(1分)“它们”是人称代词,用“它们”可以使自己的审视与思考带有情感色彩,与全段的抒情味道相吻合。(2分)(意思对即可)21.从语体上看,“升沉荣辱”“堂皇”“沧桑之慨”等词语都是书面语,有些颇具文言色彩,使语言表达产生深沉庄重的效果。从关联词的选用上看,“当然”“但实在也”“因此”使句意由让步承认到突然转折,再到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语势具有起伏、灵动之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2.顶真。(1分)使上下句衔接紧密,语意相连,不但突

44、出江南小镇美景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浑然一体,而且读起来给人语气贯通、朗朗上口之感。(2分,意思对即可)23.【写作指导】“脆皮大学生”是指某些大学生年纪轻轻,身体毛病却极多,仿佛脆弱得一碰就坏,出现了“脆皮现象”。年轻人是社会、国家、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脆皮大学生”现象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材料中“怎么突然就脆皮了”引导考生思考为何会产生“脆皮大学生”现象,其浅层和深层的社会原因都值得讨论。“自嘲更要自救”则提示考生深入思考如何改变“脆皮”现象。写作时可以联系自己所看到的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注意要由表及里,内容积极向上。【参考立意】青年当自强。青年人的实力是国家的实力。保持身心健康是成长的必修课。在自我嘲讽中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