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373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十堰市2024年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

2、出心裁。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有效针砭。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古人是有意思,偶

3、然露出题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少兴味的弊端。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竟陵派接受这一教训,提出“厚”这一主张,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例如,钟惺在诗归中评高适的蓟中作:“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这一评价说明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儒家诗教有相通的一面,也表明了钟惺求厚的

4、主张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维护帝王尊严的双重含义。竟陵派强调在一首诗中,诗所表达的情感越深刻,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这首诗就越“厚”。正如诗归中评刘慎虚诗:“诗少而妙难矣,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严,而在深广。读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这段评论很明显地指出了诗境的“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一个作品想要达到“厚”,那么它一定要包含很多内容,所抒发的情感也一定十分深厚。总之,竟陵派把“灵”与“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及重要的美学追求,试图用七子之“厚”来弥补公安派的直露浅率,用公安派的

5、“性灵”来补救七子的模拟蹈袭及“肤廓”之风,提倡诗人要保持自己的“灵心”“灵眼”“灵气”,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是诗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主张诗人采用读书学古的方法,将古人之精神内化为自我之思考,打通古今界限,将其融合以达厚”之境界。“灵”内在于诗人个人素质之中,而“厚”是审美理想的表达。(摘编自宋姗姗论竟陵派诗学的“灵”与“厚”)材料二:竟陵派不仅论“厚”的内涵,而且论述了实现“厚理想境界所必需的具体要素。钟惺说: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与高孩之观察)欲臻达“厚”之理想,必有“灵”和“学”这两个要素。“灵”首先是某些诗人必备之“灵

6、心”,这个“灵心”是先天禀赋,非后天人力造就。这和公安派前期的“性灵”有相通之处,它也有重先天的“韵”“趣”成分,不过公安派的“性灵”主要内容是“真性情”,后期并不完全排斥后天修养学习。确切地说,竟陵派的“灵”“灵心”应是前期公安派所说的性灵。从此角度,认为“灵”吸收或承继公安派前期的“性灵”很有见地;其次,“灵”“灵心”是作诗的必备天分,“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这也就是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作诗的“诗心”,“灵心”是“诗心”的基础,天生智力低下的人具备“诗心”的机会渺茫;再次,有“灵心”的作者所写出的字句或诗的内容会“灵动神妙”,独具特色,趣味横生。“学”,竟陵派诗论中许多地方主张作诗从学上

7、下功夫,钟惺赞同“养志读书”,以达于博识”,如“学者不肯好学深思,畏难就易,概托于和平冲淡以文其短,此古学之所以废也。”(文天瑞诗义序)一句话,所谓“学”,就是竟陵派主张诗人需要后天的学习,诗歌创作需要后天的学识修养。如何处理“厚”与“灵”“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文论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刘勰曾云“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先天的才气居于主导,后天的学习锤炼居于辅助地位。到明代,主张复古的七子派尊学问,重积学,把后天学习放在首位。晚明时期,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看重作者的天赋和自由创造。以才为主,提出横绝千古的“才”理论的是明末启蒙美学思想家徐渭、汤显祖等人。竟陵派把才和学的关系辩

8、证统一地论述,是对复古和性灵两家诗学思想综合折中的又一次生动有力证明。从此方面也可以解释竟陵派为何影响大于公安派,公安派强调识高,性慧,趣韵高远等,这固然是诗中重要因素,然而携有先天个人色彩和玄妙特征,可遇不可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令人无法效仿揣摩。而竟陵派的选评诗归的目的,就是把作诗诀窍“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顽冥不灵之人设”(与高孩之观察)。世上大多资质中材之人,竟陵为之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编选诗归,自认为“拈出古人精神”“使其耳目志气归于此耳”(钟惺再报蔡敬夫)。这为初学者和平庸之人作诗,指明了比较具体的方向。(摘编自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9、一项是(3分)A.相比文学创作,竟陵学派更注重文学批评,这也使该流派注重对“灵”与“厚”的追求,而忽视实践。B.竟陵学派“学古而不泥古”,它在继承前贤创作经验的同时,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C.因为七子派的创作模仿痕迹严重,以及公安派的创作直露浅率,所以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要远超此二者。D.徐渭、汤显祖等人深受刘勰的影响,他们强调天赋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要重性灵、重才、重自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竟陵派是明末诗学流派之一,尽管后人对竟陵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的诗学理论在文坛确实独树一帜。B.公安派“性灵说”的发展是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而竟陵派吸收或

10、继承了公安派前期的理论学说。C.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与诗归中“诗少而妙难矣”的内涵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竟陵派编选诗归,是尽可能地向世上资质一般的人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让他们找到创作的方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尊学问,重积学”的一项是(3分)A.“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千首赋,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徐祯卿)B.“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谢榛)C.“来书所闻,诗作岂容易谈,第一,要有学问,其次,亦要才力不弱”(王慎中)D.“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李梦阳)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竟陵派“厚”的内涵。(4分)5.

11、竟陵派是如何处理“灵”“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人生(节选) 路遥吃过早饭不久,在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卡,就是的确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

12、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担柴的,挑菜的、吆猪的、牵羊的、提蛋的、抱鸡的、拉驴的、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篾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游医、巫婆、赌棍、小偷、吹鼓手、牲口贩子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踵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被无数虫子在咬着。但这一切是毫无办法的。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

13、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走到一个小沟岔的时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

14、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子

15、溢出来。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当他走到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县城的全貌已经出现在视野之内了。一片平房和楼房交织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从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

16、、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这一切告别了现在,他又来了。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往事的回忆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感到头有点眩晕起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大桥,进了街道。远处城市中心街道的上空,腾起很大一片灰尘,嘈杂的市声听起来像蜂群发出的嗡嗡声一般。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一般的赶集倒也没什么,可他是来卖蒸馍的呀!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行

17、呢!他已经走到了县城。再说,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摘编自路遥人生)文本二:小说中有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子:城市乡村,文明愚昧、先进落后,浪漫淳朴,复杂纯洁、高贵卑微、自信自卑等。这些因素被作者有意识地串联起来,构成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两极。这显然是精心设计的,它成为人物摆脱命运的动力和缘由,并因此书写着人物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正因多种矛盾的形成,才能让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创造出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摘编自吴婉婷权雅宁交叉地带的矛盾人生

18、:重读路遥)注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等词句表明故事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为人物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时代背景。B.“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是高加林因内心的紧张与羞耻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反映出他极强的自尊。C.文中画线句独立成段,承接了上文高加林对父亲

19、嘱咐的回忆,也展现了他被父亲逼着到集市上卖馍时的羞耻感。D.“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是高加林一系列心理斗争后战胜自我的决定,可见他无奈接受自己是“农民”这一事实。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熙熙攘攘的人群、各行各业奔波忙碌的人们与高加林形成对比,突出了他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B.小说语言朴实平淡,叙述过程中融入方言和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可读性。C.节选部分人物设置简单,除了作为背景的群像描写,全文只有高加林这一形象,笔墨集中,情节紧凑。D.小说运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通过全景镜头将政策变化后庄稼人赶集的情景描绘了出来。8.心理描写是本文

20、的一大特色,就节选部分来看,在卖馍这件事上,高加林的心理有哪些变化?(4分)9.文本二指出人生这部小说中有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子,请据此分析文本一中有哪些二元对立因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

21、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

22、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是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选自韩非子解老,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今A也B玩好C变之D外物E引之F引之G而往H故曰“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无论;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的“无

23、”字的词义、词性都相同。B.“所以然者”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C.别,区别,区分,这一意义还保留在现代汉语“分门别类”“辨别”“鉴别”等词语中。D.奚,什么,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奚”字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德是内部所具有的,靠“无为”来聚集,靠“无欲”来成就,在使用中巩固。B.一个人如果“有为”“有欲”,那么他的“德”就没有归宿,也就不完美了。C.人们在清心寡欲、平淡安闲的时候,就会考虑祸福的来源,设立取舍的准则。D.“以民为德”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重要原则,治乡、治邦、治天下的人都应遵循

24、。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4分)(2)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4分)14.原文是如何看待“德”与人自身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注,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注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担柴时还常念书。他的妻子

25、嫌他贫贱,弃而改嫁。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前六句叙写了归家欢聚,后六句叙写了离家入京。B.“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不舍离家与急切离家两种心情的矛盾。C.诗人在诗中自比晚年得志的朱买臣,同时表现出对目光短浅之人的轻视。D.整首诗歌激情洋溢,喜悦得意、自信自傲、踌躇满志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16.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评价屈原离骚对德的推崇,以及治理的条理的句

26、子是“ , ”。(2)陈情表中,李密在陈述家族人丁单薄之后,用“ , ”表现了自己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处境。(3)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秋天总是伴随着瑟瑟秋风、绵绵雨丝,唐宋诗词中,常写到“秋雨”这个意象,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A ?简单而言,云是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不同形状的小冰晶,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随着气流的变化可以形成各种形状,因其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物理过程等而分为“三族”“十属”近30种左右。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

27、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从云的生消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预测天气现象极为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历,并将其编成谚语。那么,这些谚语有科学依据吗?气象专家表示,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在暖季的早晨,如天边 B ,表示这个高度上的潮湿气层已经很不稳定。到了午间,积累了足够热量的低层对流一旦发展,上下不稳定的层次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积雨云而发生雷雨。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28、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村村都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头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钱币来。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

29、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儿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村村”“人人”“堆堆”,说说它们和“村”“人”“堆”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修辞的

30、恰当使用,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是怎样增强表达效果的。(3分)22.语言文字运用和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表示”,请简要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1)气象专家表示,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2)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竞争是一切事物的源流与主宰。”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这样描述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道德经有云:“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言:“水利万物而不争。”“争与不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31、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A项,“相比文学创作,竟陵学派更注重文学批评”无中生有,并且文中也没说竟陵学派忽视文学实践。C项,“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要远超此二者”错,原文只是说竟陵学派的影响力要比公安派大,并没有说竟陵学派的艺术成就高于公安派和七子派;因果关系也不成立。D项,“徐渭、汤显祖等人深受刘内的影响”错,原文是“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2.C(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与诗归中“诗少而妙难矣”的内涵不一致,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是强调多读书的重要性,而诗归中的“诗少而妙难矣”强调诗的内容要丰富

32、)3.D(D项强调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性格具有相似性,不能够体现“尊学问,重积学”)4.竟陵派所提倡的“厚”要求诗歌在语言艺术上言简意赅,同时又能具备语短义丰的艺术特色。竟陵派的“厚”主张诗歌要追求含蓄蕴藉,诗歌的情感表达要委婉、隐晦,并起到诗教作用。竟陵派所提倡的“厚”还指诗人能把真挚深厚的情感与生动丰富的内容相结合,在饱满中给人以无穷的意味。(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5.竟陵学派把“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认为“厚”是诗歌创作的终极目标;(2分)“灵”是诗人必备的先决条件,是基础,厚出于灵”,保此“灵心”,才能求其“厚”;(2分)而“学”是必要条件,为求

33、诗之“厚”,只有“灵心”远远不够,再加上“学”,才能以求其“厚”。(2分)(意思答对即可)6.C(“被父亲逼着到集市上卖馍”理解不当,根据文中“家里已经连买油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可知,父亲并没有逼着他去卖馍,是高加林自己决定要去的)7.A(“突出了他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分析不当,不是与时代格格不入,是高加林因放不下颜面而无法融入集市的人群当中)8.看到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高加林为自己进城卖馍而后悔;认为自己从一个教师真正变成了一个乡巴佬;想到生活的严峻和父母的艰辛,不得不接受卖馍的现实;想到父亲让他吆喝的

34、嘱咐,感到难为情;为了卖馍不得不让自己练习吆喝;因担心遇到熟人又一次感到心酸;想到现实和父母最终下定决心到集上去。(任答四点,得4分)解析原文“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可知,看到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高加林为自己进城卖馍而后悔,认为自己从一个教师真正变成了一个乡巴佬;原文“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可知,高加林想到生活的严峻和父母的艰辛,不得不接受卖馍的现实;原文“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

35、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可知,高加林想到父亲让他吆喝的嘱咐,感到难为情;原文“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可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高加林为了卖馍不得不让自己练习吆喝;原文“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可知,高加林

36、因担心遇到熟人又一次感到心酸;原文“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可知,高加林想到现实和父母最终下定决心到集上去。9.理想与现实的对立。高加林对未来生活有无数梦想,但现实却是不得不回到农村,过庄稼人的生活。高贵与卑微的对立。高加林骨子里是清高的,他曾经是一个“高贵”的知识分子,但现实却让他成了自认为很卑微的普通的庄稼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的现代、富足文明,与农村物质的匮乏、劳动的艰辛之间形成对立的双方。(每点2分)【解析】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根据原文“他,

37、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可知,高加林有对过去形象、身份的美好设定,有对城市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根据原文“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可知,他不得不回到农村,面对现实,过庄稼人的生活。高贵与卑微的对立。根据原文“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再不是当年的

38、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可知,高加林骨子里是清高的,他曾经是一个“高贵”的知识分子;根据原文“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可知,现实却让他成了自认为很卑微的普通的庄稼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根据原文“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可知,城市是现代富足的文明;根据原文“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可知,农村物质匮乏、劳动艰辛,二者形成对立的双方。10.DFH(原文标点: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

39、往,故曰“拔”)12.A(“在使用中巩固”与原文不符,参见原文“以不用固”)13.(l)做子孙的人,体察这一道理来守护宗庙,宗庙不灭,就叫作“祭祀不绝”。(得分点:“体”“以”“之谓”各1分,大意1分)(2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了这一条,民众的生存无不受到他的恩惠。(得分点:“莅”行”泽”各l分,大意1分)14.“德”来源于人的自身;自身积累了精气就是“德”;加强自身修养,他的“德”就会“真”。(每点1分)【参考译文】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外露。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作“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

40、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人们不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没有不进行取舍的。人们在清心寡欲和平淡安闲的时候,没有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的。为好恶感情所支配,为奢侈东西所诱惑,然后才引起思想变化并发生混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被外界事物所引诱,被珍贵玩物所扰乱。清心寡欲就能设立取舍的准则,平淡安闲就懂得恰当地计虑祸福。而现在有珍贵的玩物

41、打动他,有外界的事物引诱他;一经引诱,他就跟着走,所以(老子)就叫它“拔”。至于圣人,就不是这样。圣人牢固地确立取舍的准则,虽然看到爱好的东西,也不会被引诱;不会被引诱就叫作“不拔”;圣人的性情专一,虽然存在着引起欲望的东西,精神却不为所动;精神不为所动就叫作“不脱”。做子孙的人,体察这一道理来守护宗庙,宗庙不灭,就叫作“祭祀不绝”。身体以积累精气为德,家庭以积蓄财产为德,乡里国家、天下都以保养民众为德。现在勤于自身修养,外界事物不能扰乱他的精神,所以(老子)说:“修养施行到自己身上,他的德就会真。”所谓真,就是守护得很牢固。治理家庭,没有用的东西不能改变他的计划,就会资财有余,所以(老子)说

42、:“修养贯彻到家庭,他的德就有盈余。”治理乡里的人实行了这一条,那家庭有盈余的就会更多,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乡里,他的德就增长。”治理国家的人实行了这一条,那么乡里有德的人就会更多,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国家,他的德就丰富。”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了这一条,民众的生存无不受到他的恩惠,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天下,他的德就能得到广大普及。”修身的人用这项原则来区别君子与小人,治乡、治国乃至统治天下的人各自用这一项目来对照观察兴衰,就能够万无一失。所以(老子)说:“用自身来观察自身,用家庭来观察家庭,用乡里来观察乡里,用国家来观察国家,用天下来观察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

43、用的这个方法。”15.B(不矛盾。“苦不早”反衬了诗人的欢乐心情,恨不在更早的时候入京,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著鞭跨马”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是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16.借事抒情(寓情于事,通过场景描写来抒情)。开头描绘丰收景象,衬托出诗人归家时兴高采烈的情绪。中间摄取了呼童、痛饮、高歌、舞剑等几个特写镜头,渲染诗人兴奋、欢快,愉悦之情;并通过儿女嬉笑牵衣,侧面烘托诗人快乐喜悦的心情。(2分)借用典故(咏史抒怀)。诗人以朱买臣自比自许,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自以为西去长安就可以像朱买臣一样风云际会、青云直上,实现远大抱负。其自慰自信,满怀希望之情溢于言表。(

44、2分)直抒胸臆。末两句激情洋溢,喷薄而出,极具感染力。“仰天大笑”,可以想象出其踌躇满志慷慨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自傲自负、高昂乐观、坚信未来的心理。诗人急切求用、渴望功业(积极进取、豪迈奔放)的形象跃然纸上。(2分)17.(l)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3)示例一: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示例二:夜山秋雨滴空廊 灯照堂前树叶光 示例三;秋雨一何碧 山色倚晴空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得分18.A云究竟是什么/云是如何形成的B出现了宝塔云/出现了堡状云(每处2分,其他答案意思对也可)19.去

45、掉“左右”。在“现象”后加上“起着”或“发挥着”等;或者去掉“的作用”。把“经历”改为“经验”。(每处2分,其他修改,符合要求即可)20.“村村”是名词重叠,表示每个村,所有村,比“村”范围更大,更能凸显出秦腔在西府地区的传播甚广,突出秦腔在这块土地上的重要性。“人人”意为“每个人,所有人”,比“人”数量更多,更能凸显出秦腔在西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突出西府地区百姓对秦腔的热爱。“堆堆”是“很多堆”的意思比“堆”的数量更多,更能凸显出观看秦腔的人之多,时间之久,更能突出人们对秦腔的热爱。(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1.画横线句采用反问修辞,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秦人的家乡交响乐只有秦

46、腔”这一肯定结果,使语气得到增强,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秦人对秦腔的喜爱和依赖之情。(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22.“气象专家表示”的意思是气象专家用语言说明,其中“表示”是动词,指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意同“表明”。“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的意思是作为客人,面对秦腔,不能有不入神的表现,其中“表示”是名词,指显出思想感情的言语、动作或神情,意同“表现”。(每句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3.【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及立意参考试题所给的材料,前半部分讲述了“竞争”的重要性。赫拉克利特强调了竞争对万物起源与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达

47、尔文强调了竞争对生物、社会进化发展的作用。与此相反,道德经的观点是“不争”,主张以淡然的态度对待人生;同时也以“水”为例赞扬了那些泽被万物而不争名的高尚品格之人。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竞争,并着重指出竞争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写作时,围绕“竞争”可从如下角度展开思考。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第二,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