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262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

2、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

3、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辑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国点、写心得或纸笔记。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

4、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已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

5、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造、娱乐、旅游、烹调、励志藏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资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材料二: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

6、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不过,虽然大脑的造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

7、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

8、的说法是不相信的。(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间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相比之下,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9、项是(3分)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C.虽然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并且在阅读方式上与深度阅读也有所不同,但这两种阅读都有获取信息的功效。 D.材料二中提到,年轻人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时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这一现象表明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或许是兴趣不足。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人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B.

10、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的话题,然后深人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4.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收脚印肖曙光萧家冲有个传说,一个人临死

11、前,会去曾经到过的地方,把留在那里的脚印收回去,不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傍晚时,阳气低的小孩,在暗淡的夜色里能看见那人的影子。不管这是不是迷信,徐大娘是相信的,因为小时候,她就经历过这样的事。那天,晚饭后,她走出屋子,向暮色色中的田垄望去,她盼望能见到当老师的父亲,但这天不是星期六,父亲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一定会给她带芝麻饼、柚子糖之类的零食。 她有点失望,正要进屋,忽然,瞥见一个影子在田垄中,虽然模糊不清,但从身形看像父亲。她擦了擦眼,那影子慢慢向她走来。是父亲!她惊喜不已。进了屋,连忙告诉母亲。母亲哪里肯信。她拽着母亲出来,打眼一望,田垄陷在一片昏暗中,不见父亲的身影。看花眼了。母亲斥责道。

12、到了半夜,就接到父亲不幸坠楼的消息。父亲是回来收脚印的。徐大娘一直这样认为。那么这回,他是来收脚印的吗?徐大娘不敢信,也不愿意信。徐大娘认识他纯属偶然。那天,她在家里做饭,一个人风风火火闯进来,说,到您这里搭伙,行吗?徐大娘答应了。两人聊起了家常。徐大娘告诉他,村里穷,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儿子媳妇两年了也没回来过。上面没派人来帮你们?他问道。来是来了,只到村里转一转,乡里接待吃顿饭就走了。徐大娘说。菜炒好了。一碗酸菜。一碟豆腐。太寒碜了。徐大娘有点不好意思。好吃!香哩。他竟然吃得津津有味。徐大娘笑了,你是第二个夸我家饭菜香的人。第二个?第一个是谁?第一个呀,好多年了。徐大娘说,听我婆婆说,是

13、土改的时候,搞土改的干部来我家吃饭,他们夸我家的饭莱香,我婆婆经常提起哩。 那个时候,老百姓把自家最好的粮食拿出给干部们吃。干部呢,把饭莱偷偷地倒进锅里,或者拔到主人家儿女的碗里。他感叹道,那时干部不搞特殊化,实心实意帮群众,干群关系融洽。是哩。徐大娘应和道,又问他,你咋知道这些?我爷爷曾是名土改干部,经常跟我讲那些事。他说。正吃着饭,乡长推门进来。看见他,乡长眼神有些慌乱,您咋在这里?那边,我们都准备好了。不去。不去。他摆摆手,又埋头吃饭。乡长红着一张脸站在那里,表情很尴尬:招待不周到,您多包涵。你们呀,一边扶贫一边铺张浪费,太不应该了。贫困群众需要扶贫,干部这里出了问题,也需要扶贪。他一脸

14、严肃地用手指一指脑袋说。吃完饭,他留下饭钱就走了。徐大娘后来才知道,他是来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的。临近中午,乡里安排吃饭,被他拒绝了。在他的帮助下,村里百亩果园建起来了,满山满坡种上了柑橘、樱桃、水蜜桃树。观光农业开办起来了,吸引城里人来这里休闲旅游。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每家每户的土特产,可以通过合作社的网络平台销售。徐大娘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回来办起了养鸡场。他来养鸡场,徐大娘特意宰了只鸡,想请他吃顿饭。上回那顿饭太不像样了。徐大娘满是歉意。他哪肯吃,说,您的生活好了,我吃啥都开心。徐大娘偷偷往他车里放了两盒土鸡蛋。几天后,他竟然把钱给了她,说,我是名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坏了规矩。 这天傍晚,孙子悄

15、悄告诉她,看见张伯伯了。徐大娘一惊,他不是回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安静寂寥,哪里有他的影子?但孙子语气很肯定:在山坡上见到他。按说也不奇怪。好几次,徐大娘看到他在山岗上、田垄里、果树旁转悠。村里角角落落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徐大娘寻了一个遍,还是没见到他。问村主任有才,有才说,晚上有一个会,他早就回去了。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徐大娘心神不定,一夜没睡好。天亮时,又问有才,有才打了几次电话,他都没接。出啥事了?徐大娘心里很忐忑。这时有才告诉她,微信里说县城方向昨晚出了车祸。天啦,不会这么灵验吧?徐大娘悲伤地说,难道怎么了?有才问。难道张副县长昨晚是来收脚印的?徐大娘声音里带着哭腔。不

16、是,不是,有才喃喃道,不要迷信。良久,又指了指心窝说,他的脚印是收不走的,早就留在我们这里,是吧?徐大娘点点头,眼眶里满是泪水。正说着话,一辆轿车冲破晨雾,向村里驶来。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徐大娘的眼里清晰起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两次到徐大娘家,第一次提出搭伙,第二次来看养鸡场并拒绝吃饭,这些都体现了“他”贴近群众、清正廉洁的形象。 B.“一碗酸菜。一碟豆腐”中“碗”“碟”两个量词,暗示酸菜多豆腐少,含蓄地表现了“他”来扶贫前徐大娘家生活的贫困。C.文中大量使用“他”来指代张副县长,这样安排能够突出人物的代表性,表明“他”是扶贫干部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D.徐

17、大娘相信“收脚印”的传说,源于亲身经历,而村主任有才说“不是,不是”“不要迷信”,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展现“他”的扶贫成果时,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徐大娘家的生活变化,而且整体概写村庄新貌,凸显扶贫意义。B.本文除了直接对“他”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描写外,还用土改干部的形象正面衬托“他”,用之前的扶贫干部与乡长的形象来反面衬托“他”。C.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徐大娘希望张副县长平安的强烈意愿,既把这种意愿表达得深沉有力,也深化了主旨。D.本文大量运用短小的段落,既让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又让时间跨度大的

18、几个情节快节奏地推进,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8徐大娘在傍晚听到孙子说“看见张伯伯了”之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9.本文开篇讲述萧家冲“收脚印”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怒。初即位,有劝以威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

19、“吾闻语曰:一岁再故,好人暗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大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

20、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21、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滯狱。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2,下列对林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

22、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祝是不合人情的。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都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彩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4.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

23、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中秋口占刘辰翁注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兴,风起木飕飕。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注刘辰翁:号须溪,南宋遗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开篇写明月普照,作者渴望在中秋之夜与异地的友人共沐清辉,表达了对离散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B.上阕三、四句作者感概如此良夜,古往今来不曾为谁而停留

24、,表达了对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伤感之情。C.上阙五、六可写胡笳声传来,尚有未尽的欢乐,借景抒情,与七句抒写萧瑟凄清之意的景物描写形成反差。D.下阙艺术手法多样,情感丰富夏杂,熔对与朋友欢聚的渴望、对皓月的赞美和对故国的眷念于一炉。 16.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须溪词风格似稼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 , ”两句便是化用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工滚滚来”。(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

25、做到“ , ”,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3)复兴中学举行古典诗词天会,张老师让学生抢答高中教材中运用典故来借古讽今的古诗词,小李同学脱口而出,吟出了“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

26、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得有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A ,因为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烟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两个条件并不容易,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者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同意,很不易把上地卖给外边人;婚烟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但已经住入一个地方的“外客”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做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 因此, B 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不被视为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18.请在文中画横

27、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标出序号的语句存在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上的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修下水道了。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28、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他们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他们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 他们跑着,跳着,他们的心开张着。他们也常常跑到那条已经报得很深的大沟旁边,挨着木栏,看那些奇奇怪怪的木架子,看在黑洞洞的沟底活动着的工人,看他们穿着长过膝盖的胶皮靴子从里面爬上来,看他们吃东西,吃得那样大口一大口的,吃得那样香。夜晚,他们看见沟边点起一盏一盏斜角形的红灯。他们知道这些发着红红的光的灯要在那里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都亮着。有一天,场子里又空了,又是一个新的场子,还是那棵小枣树

29、,挺立着,摇动着枝条。不久,沟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宽广的,特别平,特别宽的略。但是,孩子们确定地知道,这下面,是下水道。20.文中第一段的重登形式“一辆一辆”“一车一车”“一个一个”,与一朝辆”“一车车”“一个个”相比,语意上有什么异同?(3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请将它拆解开重新表达,使其和整个文段的话言风格相一致。可适当增别词语,调整语序,但不能改变句意。(3分)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面横线的句子,请分析其中的句号、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老聃的老师常

30、枞病重,老聃前去看望,请求留下教诲。常枞张开嘴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聃说:“当然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聃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聃回答:“舌头存在,因为它是柔软的。牙齿不存在,因为它是刚硬的。”常枞说:“是这样的。世上之理已尽在其中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教导你的呢?” 以上材料谈到了“刚与柔”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1.(3 分

31、)B(A 项“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 ”扩大 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他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 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 ”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读实体 书。C 项“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 ”不当,从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作者认为“大 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 ”。D 项“材料一的看法 更有价值 ”无中生有。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 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更有价值。)2.(3 分)C( “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 ”表述绝对。由材料一

32、第七自然段的“在 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 明确的区别和分工 ”可知,纸质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而且文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浅 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 ”。)3.(3 分)D( “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 ”不当,材料一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 4.(4 分)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 依据。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 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 ”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33、情给分。)5.(6 分)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 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 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 改变不会出现。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 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 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 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 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 ”的看法。(

34、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第点为必答,第点任意答出一点即可;各点的前后顺序 不能颠倒,若顺序颠倒酌情扣分。每点画线处的概括语可以不答。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6.(3 分)D(有才说“不是,不是 ”“不要迷信 ”主要因为他在以“迷信说法不可信 ” 的念头来宽慰徐大娘和自己。) 7.(3 分)C( “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 ”不当。结尾不是“幻觉 ”,是徐大娘与有 才“正说着话 ”时真实出现的场景。)8.(4 分)先是吃惊,再是焦急/心神不定/忐忑,然后是悲伤,最后是惊喜。(每答出一种心理给 1 分。意思对即可。顺序不

35、能颠倒。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酌情给分。)9.(6 分)引出下文徐大娘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和害怕“他 ”前来收脚印的恐慌。“不 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 ”的说法与后文有才的话相呼应,有助于强调“他 ”的“脚印 ”早已留 在了村民心里,是收不走的,凸显了赞美扶贫干部一心为民的主旨。增加了神秘色彩,激 发了阅读兴趣,让读者渴望了解跟“收脚印 ”有关的故事。(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3 分)BDF(原句标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11.(3 分

36、)C(贼,文中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中“贼其君者也 ”的“贼 ”意思不同。)12.(3 分)C( “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 使他们重拾信义 ”是作者所批驳的荒谬之处,而非“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13.(8 分)(1)到了(约定的)期限, 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 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译出大意给 2 分;“诣 ”(到)、“后 ”(晚到、晚回)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2) 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 人情来求取名誉。译出大意给 2

37、分;“是以 ”(因此、所以)、“干 ”(求取、钓取、沽取)两处,每译 对一处给 1 分。注意:“关键词 ”与“大意 ”不重复扣分;“关键词 ”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 词 ”翻译从严,“大意 ”翻译从宽。14.(3 分)不同。材料一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太宗宽仁治天下的典型事例。材料二 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太宗求取美名的手段,不合圣人常法。(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 情给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15.(3 分)C( “借景抒情 ”错,五、六句并非写景句子,只是语意上与借景抒情的第 七句形成反差。)16.(6 分

38、)多用典故。上阙的南楼赏月、下阕的“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 ”等典 故,表达了赏月的愉悦之情;下阕用“十客 ”典故,表达了佳友相伴、一同泛舟赏月的渴望。意境开阔恢弘。上阙的“ 明月几万里 ”展现了阔大的空间,“古今良夜如此 ”着笔于悠长 的时间,营造了恢弘深远的意境。/下阕“看取横江皓彩 ”等三句和“灯火见神州 ”,将开 阔的景观与恢弘的想象融为一体,意境宏大。感情激越饱满/感情豪放。作品抒发了爱月 赏月的高昂意兴、渴望与朋友谈笑放舟的豪情、一睹神州灯火的强烈故国之思,感情饱满强 烈,极具感染力。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其中概述 1 分,分析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亦可

39、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6 分)(1)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2)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3)示例一: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示例二: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示例三: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示例四: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18.(4分)示例:A.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 B.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 (每写出一处给2分。

40、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19.(6分)句后面的“ 。”使用错误,应该是分号或逗号;句成分残缺,可改为“这 两个条件并不容易满足 ”或“满足(符合)这两个条件并不容易 ”;句语序不当,关联词 语“ 固然 ”应放在“婚姻关系 ”前。 (每改对一处给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20.(3分)都表示数量多,车子不是一两辆,石子不是一两车,水泥筒子不是一两个;“一辆一辆 ”“一车一车 ”“一个一个 ”能够表现出孩子们数着数,计算着开过来的汽车、 卸下来的石子和水泥筒子的具体数量,更有画面感,也凸显了孩子的视角。(答

41、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 情给分。)21.(3分)他们知道,这些灯要一直在那里亮着,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发着红红的 光。或:他们知道,这些灯要一直在那里亮着,发着红红的光,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拆解为三个以上的内容即可,少拆解一处扣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2.(4分)两个句号,将“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 ”“从 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 ”三组动作分割开来,叙述完一组动作后进行长时间的停顿,表 示每一组动作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三组动作不是交叉进行的,并逐一强调了他们玩耍的内 容,

42、从而突出了孩子们玩得开心投入。两个逗号,将“这下面 ”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地 点的作用,突出了修下水道的过程给孩子们的深刻印象,也和首句相呼应。(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 分)23.参照 2023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 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 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但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 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

43、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 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 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 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 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 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 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材料二: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 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 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

44、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 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 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 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 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 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 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 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

45、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 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 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 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 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 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 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 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 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