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105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2024学年安徽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

2、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

3、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宝钗、袭人乃至湘云所受到的挞伐,不外以下两端:一是奸诈,二是势利(或叫贪图富贵)。然而,宝钗、袭人的品格何以就令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如此唾弃?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第三回的总评里所表达的

4、观点,可以视为嘉、道以来这一类道德挞伐的总纲领: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又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夫世安得有中行貌为中行者,皆乡愿耳。红楼梦中所传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可谓非圣贤之徒也。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即是行能得其中。孔子的意思是,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这两者都是不得中行但却守

5、性恒一。所以,如果不能与中行之人同处,也愿意转而求其次,与狂狷为伍。而“中行”“狂狷”的死敌则是“乡原”(或叫“乡愿”)。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人过孔子之门不入,则孔子恨之,唯独对于乡原不入者,孔子毫无恨心。因为“乡原”是大道的死敌。所谓“乡原”,即是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合之,即是“伪君子”。狂狷是孔子儒家关于道德人格的理想规定,是孔子儒家的正统。“乡原”对于孔子儒家正统来说则是异端。但是在孔子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具体的封建主义实践中,这种正统思想遭到了扭曲,乡原反而成为社会的主流。于是,历来有独立思想、坚守儒家正统思想者就会挺身而出,口诛笔

6、伐。但乡原者在夺得政治和物质利益之后便成为当权者,于是,反乡原者反倒成了异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明代中叶的李贽,清代的郑板桥等即是如此。宝钗、袭人尽管身处大观园中,但大观园是一个小社会,这同样是一个可以诞生狂狷与乡原的地方。薛宝钗、花袭人等之所以受到自嘉庆以至清末民初的评红者的口诛笔伐,原因即在于她们都是属于孔子所说的“乡原”,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死敌。而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之所以受到这一时期的评红者的推崇与同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不是“中行”之人,但他们对“乡原”嫉之如仇、揭之为快,他们是作为儒家正统思想之补充、辅助的狂狷之士。这些评红者并没有把林黛玉、晴雯等的保持人格独立视为“反封

7、建”,也没有把薛宝钗、花袭人的人格堕落视为代表封建主义。这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的范畴中展开其道德评判,站在儒家正统立场否定宝钗、袭人,肯定黛玉、晴雯。正因为如此,这些评红者可以在表达上述道德判断的同时,肯定红楼梦中符合理学精神的人物。(摘编自陈维昭拥“黛”抑“钗”,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立与合群、超越与调谐常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这是人性矛盾的体现。B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贬斥宝钗,但当选择伴侣时却更倾向于宝钗型。C褒黛贬钗的倾向具有超稳定性,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D在儒家正统思想被扭曲的时期,原本是异端的“乡

8、原”反而会成为社会主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态度,实则反映了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格的取舍。B在陈其泰看来,宝玉、妙玉是和黛玉、晴雯同样具有屈原“皭然泥而不滓”人格的人。C将黛玉、晴雯等人物归入“反乡原者”,仍然是一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范畴中的评判。D本文作者认为拥“黛”抑“钗”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所以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画横线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赵之谦说:“红楼梦,众人着眼者唯林黛玉。余窃谓此书命意不过讥切豪贵纨绔,而尽纳天地间可愕之事。”B东观阁本评点者在第七十回正文“袭人便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

9、,闲时把书理一理”处批道:“袭人偏会献殷勤。”C姚燮:“薛姨妈寄人篱下,阴行其诈,笑脸沉机,书中第一。尤奸处,在搬入潇湘馆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D解盒居士说:“薛氏专爱怡红之家世,实非爱其才与情也由薛氏以观,只贪怡红富贵,初不计其有情无情亦觉动人也耳。”4拥“黛”抑“钗”的倾向形成的原因和标准分别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5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标准。虽然一些评红者将宝钗归为“乡原”,但是宝钗身上同时具有“狂狷”的一面。请结合文本中“狂狷”的定义,并根据下面列举的两处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6分)情节一:红楼梦

10、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情节二: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只有宝钗听了出来;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宝钗将黛玉带至潇湘馆,劝她不要“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说得黛玉心下暗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战争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天蒙蒙亮,在五位旅客刚刚过了一宿的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推推搡搡地拥上来一个大块头女人她那模样儿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件鼓鼓囊囊的行李包

11、裹。跟在她背后气喘吁吁的,是她的丈夫一个瘦弱不堪的小男人。那个小男人最后落了座,彬彬有礼地向那些给他妻子帮过忙、让过座的旅客道了谢。随后,他转过身来,朝着正在把自己的大衣领子拉下来的那个女人,彬彬有礼地问道:“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妻子并没有搭理他,却把大衣领子又往上拉到眼边,遮住自己的脸孔。“这个世道可糟透了。”那个丈夫喃喃自语,苦笑了一下。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应该向他的同行旅伴讲一讲,那个可怜的女人确实值得人们同情,因为这场战争要把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养大的那个年方二十的独子从她身边夺走。他突然接到了一份电报,说他三天之内就要开拔了,要求爸爸妈妈即速赶来给他送行。至于那个身穿外套的女人呢,她的

12、身子一直在歪歪扭扭地蠕动着,不时还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她深信,尽管刚才她的丈夫对种种情况都做了说明,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从那些十之八九跟她一样身陷困境的人们那里,就连一点儿同情的影子都引不起来的。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听了以后,就说:“你好歹还得要感谢上帝,因为你的儿子毕竟是现在才开拔到前线去。我的那个儿子,打从战争爆发的头一天,就叫他上了前线。”“那么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外甥都上了前线。”另一个旅客接下去说。“你说的也许不错,可是,就我们来说,那是我们的独子哪。”那个丈夫竟然放胆地说。“胡扯淡。”另一个旅客插话说,他是一个红脸膛的大胖子,暗淡无光的蓝眼睛里布满血丝。他心里一直在扑扑

13、地跳动着。他一面拼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别让人们发现他早就掉落了的那两颗大门牙,“胡扯淡。难道说我们生儿育女,就是给自己图好处吗?”在座的其他旅客都十分难堪,瞪起两眼直瞅着他。那个战争一爆发、儿子就上了前线的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你这话可说对啦。原来我们的孩子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是属于国家的”“胡说八道。”那个大胖子旅客立刻反驳说,“试问我们生儿商女时,可曾想到过国家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把我们自己的生命跟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了。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要知道我们是属于他们的,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一到了二十岁,就像我们当年二十岁时一模一样。如今,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我们对国家的爱,当然

14、啦,还是不减当年,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总比它更强烈。在座各位中间不是有人乐于顶替儿子上前线去吗?”这时四周一片沉默,每个人都点头表示赞同。“那么,我说,”那个大胖子继续说道,“我们的那些孩子一到了二十岁时,他们认为自己对国家的爱甚至应该超过对我们的爱,难道说这就不自然吗?如果说国家是一种天然的必需品,就像我们每人为了不饿死都得要吃的面包一样,那就非得要有人去保卫它不可。而我们的儿子,他们一到二十岁,果然就去了,而且,他们也都是乐于以身殉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停止哭泣,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声大笑,就像我现在这样因为我的儿子在临死以前给我发来一个电报,说他也死得其所了。正如你们看到的,我之所以连丧服都

15、不肯穿原因就在这里。”他抖一抖自己身上的浅黄色外套给众人看。这时,他那缺了两颗大门牙的上嘴唇正在颤抖着,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他的这篇宏论也就在一阵尖笑声(这本该是一阵呜咽声)中马上结束了。“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人们众口一词地说。挤在角落里、用外套遮住自己的那个女人,一直都在正襟危坐地倾听着。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来,她在深切的悲痛中千方百计地从她丈夫和朋友们的言谈里去找一些宽心话,既可以安慰她,又可以指点她,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如何心甘情愿地把她的儿子送出去,那里说不上是死路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危险的营生罢了。不过,她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谈之中,哪怕是片言只语都没有找到于是她心中的悲痛也就越发沉重了,因为

16、她暗自琢磨,恐怕谁都不能替她分忧解愁。可是刚才那位旅客所说的那些话,却使她为之愕然,几欲晕倒。她突然察觉到,问题不能归咎于别人理解不了她,而是偏偏怪她自己,达不到别人家父母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他们不仅在送别自己的儿子,甚至在获悉他们不幸阵亡的时候,也都是甘之如饴,从不号啕大哭。她抬起头来,从她那个角落里探出身子,聚精会神地听看那个大胖子絮絮叨叨地给旅伴们讲他的儿子如何激昂慷慨,乐于为国家杀身成仁的具体过程。她恍惚觉得自己磕磕绊绊地走进了一个她从来都没有梦见过的陌生世界,在那里,她满心喜悦地听到:每一个人都在向那个一谈到儿子之死时还能如此以苦为乐的父亲表示祝贺。蓦然间,她仿佛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刚才大

17、家的谈话,几乎就像大梦初醒似的,转过身来向大胖子旅客问道:“那么你儿子是真的死了吗?”每个人都用眼光上下打量着她。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他花了好半天时间想回答,可他总是说不出话来。他一个劲儿瞅着她,简直好像是直到此刻听到了那个愚蠢的、自相矛盾的问题他这才突然一下子觉察到:他的儿子是真的死了永远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他的脸孔一下子收缩,变成怪样;随后,他连忙从口袋里抓出一块手绢来,猛地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不由得使四座为之一惊。(选自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美罗伯特沃潘伦小说鉴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

18、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人的丈夫虽然瘦弱,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关心,想让同行旅伴理解他妻子的悲伤。B从旅客们接二连三的插话中不难看出当时战事的艰难与惨烈,有很多年轻人上了前线。C失去儿子的胖旅客在长篇的独白中,对伤亡和悲痛的意义作了激动人心又富有哲理的论述。D女人无法从丈夫与朋友们的言谈中找到安慰,却被同样儿子阵亡的胖旅客所说的话吸引。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中“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表明女人的悲痛程度极其剧烈,已经无法使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达。B阅读完整篇小说以后再回过头看句子,可以认为那个胖旅客捂住自己的嘴巴似乎也是想掩饰悲伤。C

19、句子中人们重复说“确实如此”,表明其他旅客都已被胖旅客的发言感动,十分认同他所说的话。D句子单独成段,是为了突出女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写胖旅客对待儿子死亡的真实情感。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如果删去,表达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晴,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9若将小说全文这样改写:胖旅客仅有的一个儿子上了前线,他用本篇小说中的话语跟同车厢的旅客们进行争辩,劝说他们要笑着面对孩子们以身殉国。到了某个车站,他接到一份告知儿子阵亡消息的电报,立刻迸发出一阵“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而大

20、家都大吃一惊地瞅着他。为什么这样的写法同原小说一比,就要大为逊色呢?请从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效果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会阳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为巫蛊事,连及阳石、诸邑公主,贺父子皆坐诛。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视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由是遂败。节选自汉书卷四十五蒯(通

21、)伍(被)江(充)息夫(躬)传材料二: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已。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大将军顿首谢。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恋不应擅有所纵舍。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白:“太子与宫人戏。

22、”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及太子至,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注】巫蛊:古代迷信,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历史上称本次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为“巫蛊之祸”。大将军青:即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舅舅。1

23、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皇后恐A久获罪B每戒C太子D宜留取E上意F不应G擅有H所纵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病,指患病,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意思不同。B春秋,可表示一年四季,文中则用于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C草创,开始创立,与报任安书“草创未就”中的“草创”意思不同。D左道,又称邪道,与现代常用成语“旁门左道”中的“左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汉书的记载中,“巫蛊之祸”的开

24、端是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以巫蛊诅咒武帝。B在汉书的记载中,江充了解武帝的心意,说宫中有巫蛊之气,再逐步牵连到太子,挖得桐木人。C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太子长大以后,与武帝在性格、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D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武帝虽然听了宦官的谗言后怀疑太子,但还是亲自验证说法是否属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4分)(2)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何太子过,辄增加白之。(4分)14两则材料在记录历史事件“巫蛊之祸”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

25、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雨陆游午夜听春雨,发生端及期。世忧殊未艾,天意固难知。士节承平日,人材南渡时。后生闻见狭,抚枕叹吾衰。【注】本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陆游六七八岁时,此时诗人居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绍熙元年(1190),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午夜”亦称子夜,即半夜,首句巧妙地暗示诗人因满腹心事而无法安睡。B颔联两句应按对句互文的形式理解,意思是世人和君王的心意都难以知晓。C颈联指出太平时要能恪守士大夫

26、的节操,南渡后国家更需要世人发挥才能。D尾联中诗人因为后辈见识和阅历还不够广而自己却已衰老,只能抚枕自叹。16同样写“夜听春雨”,这首诗与临安春雨初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在客至中,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却毫不着墨的两句是“_,_。(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出了日观峰西面诸峰因有无被日光照耀而呈现出不同颜色,并为其赋予人的体态特点的两句是“_,_”。(3)小文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有的作品会将乐器与清冷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你认为小

27、文读到的句子可能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常见的脂肪酸有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般而言,猪油、牛油等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丰富,植物油则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从这个角度看,A 。好在,目前我国,大家用动物油炒菜的情况已经比较少。我们的脂防摄入中只有大约5.7%左右来自动物油。我们摄入饱和脂肪酸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猪肉等畜肉。目前大概也只有30%的人饱和脂肪酸超过了推荐量。其实,我们的问题不是吃的油的类型不好,B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

28、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30g,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油的摄入量已达到43.2g,大大超过了推荐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春天最后一场雪刚刚消融,那潮湿在院子里留下的神秘图案还未完全消退,刺苋、车前子、打碗碗花、苦菜这些母亲年轻时教我们指认过的植物,就又一次从院子里冒出来。它们的种子是在哪里藏着的?为什么整个冬天,大风没完没了地吹

29、,竹扫帚一年四季地刮擦,也无法将它们完全除掉,只要春风雨露轻轻一唤,便疯了般冲出泥土。母亲从不远处锻炼回来,径直走到野草中间,坐在事先安放在那里的一把椅子上。拐杖放置在一侧,像一匹等候她随时启程的马似的。她斜着身子,弯腰去拔院子里的杂草。有段时间,她对待这些野草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看它们长在那里,怎么都碍眼;一方面,家里养了几只鸡之后,它们又变成了最好的草料,这让无法去往远处的她也能用野草喂鸡。许多个清最,她把带着露珠的野草采摘了,放在一个长木板上,用一把钝刀,叮叮当当,剁起来。野草带来的便捷和野草对院子的霸占,这两种状况带来的复杂情绪盘踞在母亲心里。我站在一侧,忽然觉得,每次回乡,都是生命

30、之根为我校准在这世界上的定位,故乡原野上的高天黄土、植物生灵,以及我的亲人,成为一条条横向的、纵向的轴线。20文中加点的三个重叠形式“轻轻”“叮叮当当”“条条”,说说它们和“轻”“叮当”“条”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21分号是句内点号的一种,除表示停顿外,也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22下面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吃一堑要长一智,不要像小刚似的被同一块石头多次绊倒。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信息无处不在,且易于获取。

31、然而,这种信息的丰富性似乎并没有带来我们所期望的精神富足。相反,我们常常感到更加孤独和空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数字时代:信息丰富与精神孤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项,“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错,原文第六段“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据此看出,原文只提到清代批评者批判宝钗的具体内容,并未提到清代的读者和现代的读者批判宝钗的具

32、体内容。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错。本文只是客观分析了拥“黛”抑“钗”倾向的形成,作者本身并未对这种倾向发表态度,选项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赵之谦的观点是认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是讽刺批判纨绔子弟、所以将天下荒唐事都收入其中,不能支撑画横线段观点。B项,是前代评红者对袭人“势利”的批判。C项、虽然表面是姚樊对薛姨妈“奸诈”的批判、实则也有对宝钗的批判。D项、是解盘居士对宝钗“势利”的批判。4原因:人性本身存在自相矛盾,而人们只能择其一种,于是读者不约而同地将宝钗与黛玉对立并采取截

33、然不同的态度。标准:评红者用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进行批评,将宝钗归入被儒家正统思想排斥的“乡原”一类进行批判;同时认为黛玉对“乡原”嫉恶如仇,将她视为补充、辅助儒家正统思想的“狂狷之士”。(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文中“狂狷”包括两重含义:“狂”是“进取”,“知进而不知退”;“狷”是“有所不为”,“守节无为应进而退”。(文中“狂狷”的具体含义2分)宝钗之“狂”:宝钗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母亲庸懦,虽是闺阁少女却操持起管家的重任、尽管家业衰落,但她依然充满自信、怀有远大的志向,她填的柳絮词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结合红楼梦情节阐释宝钗“狂”的具体表

34、现2分)宝钗之“狷”:宝钗博览群书,才学颇高,但她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也不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在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句子后诚恳地规劝黛玉不要看那些杂书“移了性情”,体现其“有所不为”“守节无为”的一面。(结合红楼梦情节阐释宝钗“狷”的具体表现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若答“不具有”不给分)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同样儿子阵亡”错。文中并未交代女人的儿子阵亡、且原文第十三段有“那里说不上是死路”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其他旅客都已被胖旅客的发言感动,十分认同他所说的话”错。原文第十一

35、段“他的这篇宏论也就在一阵尖笑声这本该是一阵呜咽声)中马上结束了”,据此看出,其他旅客对老人的宏论并不认可,甚至抱有不屑的态度。由此看本句中重复出现的“确实如此”更像是一种对老人敷衍式的安慰。8原句中“极度”与前文“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相照应、并且表明程度有加深,使读者读到结尾时理解老人态度的转变并非突如其来,他也在逐步被影响改变。若删去该词则不具有这种效果。原句中“讳莫如深”突出老人态度的奇怪之处,暗示老人有深藏的秘密,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下文情节的转折蓄势。若删去该词则不具有这种效果。(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情节:原小说包含着两个“故事”一个是那个女人

36、改变态度的故事,另一个则是那个胖旅客改变态度的故事、情节模式更加曲折、复杂;而改写的这篇小说只保留了胖旅客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原小说中女人逐步被胖旅客的发言吸引,而胖旅客思想上原本达到和谐一致,却被那个女人所提出的问题破坏,看似对立的双方不断互相影响以致最后思想态度完全颠倒,两个人物互为映的转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而改写的这篇小说侧重突出胖旅客因为战争夺走独子的生命而悲伤,人物形象比较扁平。主题:原小说通过描写战争对个体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来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人类在战争中的无助感,并且借战争背景来表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创伤有意抗拒和回避,主题更多元;而改写的这篇小说通过一个老人失去

37、独子来揭露战争的残酷,主题比较单一。艺术效果:原小说中老人失去儿子却未表现出悲伤的情绪,甚至还有自豪之意。读者始终被这处反常造成的悬念牢牢抓住注意力,作者通过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逆向受挫来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改写的这篇小说老人的情绪变化符合常人的生活逻辑,完全在读者的认知范围内,因此缺少读者阅读原小说时因期待视野受挫而产生的阅读动力。(每点3分,任意答满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DF【解析】意为“皇后害怕长此下去会获罪,经常告诫太子,应注意顺从皇上的意思,不应擅自有所纵容宽赦”。11B【解析】B项,文中“春秋”是年龄、年纪的意思。A项、“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是一个双音节名

38、词,病症的总称。C项,“草创未就”的“草创”指起草稿。12D【解析】“武帝虽然听了宦官的谗言后怀疑太子”错,材料二原文并无交代。13(1)(江充)恐怕武帝去世后自己被太子所杀,因此做坏事,上书说皇上得病是巫蛊在作怪。“晏驾”“祟”各1分,“为所”被动句1分,句意通顺1分)(2)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经常暗中寻找太子的过失,然后再添油加醋地向汉武帝报告。(“微伺”“白”各1分,句意通顺2分)14材料一侧重交代“巫蛊之祸”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突出了江充在扩大此次事件牵连范围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二侧重铺叙“巫蛊之祸”发生前已经存在的威胁到太子地位的不稳定因素,并对材料一中“疑左右皆为蛊祝诅”的来

39、龙去脉详细介绍,突出武帝此时疑心深重,才会有之后“巫蛊之祸”的发生。(答一点得2分,答两点得满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适逢阳陵的朱安世告发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太仆公孙敬声以巫术诅咒皇帝,牵连到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公孙贺父子都因此被杀。后来武帝巡幸甘泉宫,得了病,江充看到武帝已经年老,(江充)恐怕武帝去世后自己被太子所杀,因此做坏事,上书说皇上得病是巫蛊在作怪。于是武帝任命江充为使者整治巫蛊。百姓用制造巫蛊的事情互相诬告,官吏们动辄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弹劾他人,因为巫蛊罪名被处死的前后有几万人。当时,皇上年纪大了,怀疑身边的人都在制造巫盎祷告上天叫皇上死亡。江充了解

40、皇上的心意,就说宫中也有巫蛊之气,于是到太子宫中挖盗,找到一个用桐木做成的木人。太子因此而终于败亡。材料二: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才有了戾太子,对他非常喜爱。(刘据)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嫌他不精明强干、不像自己。皇后、太子(因皇上对他们的)宠爱逐渐减少,常常有不能自安的感觉。汉武帝察觉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国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卫青叩头感谢。汉武帝用法严厉,任用的多是严苛残酷的官吏;

41、而太子待人宽厚,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从轻发落。太子这样做虽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执法大臣都不高兴。皇后害怕长此下去会获罪,经常告诫太子,应注意顺从皇上的意思,不应接自有所纵容宽赦。群臣中为人宽厚的都依附太子,而用法严苛的则都诋毁太子。由于奸邪的臣子大多结党,所以为太子说好话的少而说坏话的多。卫青去世后,那些臣子认为太子不再有母亲娘家的靠山,便竟相陷害太子。一次太子进宫谒见皇后,太阳都转过去半天了才从宫中出来。黄门苏文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调戏宫女。”后来太子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苏文怀恨在心。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经常暗中寻找再添油加醋地向汉武帝报告,有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派常融

42、去召太子、常融回来后对汉武帝说“太子面带喜色”。等到太子来了,见他脸上有泪痕、却强装有说有笑,汉武帝感到很奇怪,再暗中查问,才得知事情真相,于是将常融处死。这时,方士和各类神巫多聚集在京师长安,大都是以旁门左道的奇幻邪术迷惑众人,无所不为。一些女巫来往于宫中,因相互妒忌争吵时,就轮番告发对方诅咒皇上、大逆不道。汉武帝大怒,杀掉的后宫妃嫔、宫女以及受牵连的大臣,一共有数百人。汉武帝产生疑心以后,有一次在白天小睡,梦见有好几千个木头人手持棍捧想要袭击他,从此感到身体不舒服,精神恍惚,记忆力大减。15B【解析】颔联两句并非互文。“世忧殊未艾”一句中,“未艾”可联系成语“方兴未艾”,是未停止的意思,与

43、下句中的“难知”意思不同。该句表示当时国家的忧患依然未除。16本诗以“春雨”起兴,如期而至的春雨预告着春天的到来,并不为世事变化而转移,有“物是人非”之感;“夜听春雨”引出了下文诗人表达对世事和自身境况一系列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临安春雨初霁颔联写诗人因在京城无聊而长夜不寐听了一夜的春雨,突出漫长等待中的郁闷和落寞;诗人虽然重新被起用,但与他平素之志不合,表面升平繁华的京城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字里行间透露出悲愤和无奈,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2)绦皓驳色 而皆若偻(3)示例一:十二门前融冷

44、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筷引)示例二: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或:渐黄昏清角吹寒)(姜夔扬州慢示例三: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每处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18A:动物油其实没有植物油好B:而是吃的油的总量太多【解析】A处,根据第一段中心大意,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相比不饱和脂肪酸而言,饱和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前句关联。前句指出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多数。综合考虑,此处填“动物油其实没有植物油好”。B处,前句关联。前句指出对我们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不在于吃的油的类型,考虑语意连贯和关联词搭配,此处句式应该

45、是“而是”。后句关联。下文指出现实,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油的摄入量超过了推荐量。综合考虑,此处填“而是吃的油的总量太多”。(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目前在我国我们的脂肪摄入中只有5.7%左右来自动物油目前大概也只有30%的人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超过了推荐量【解析】前后主语不一致,主语是“我国”,主语是“大家”;语意赘余,“大约”与“左右”重复;成分残缺、“超过了推荐量”的应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而非“饱和脂肪酸”。(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20“轻轻”是“动作温和、小心”的意思,能突出春风雨露对种子温柔的唤醒;“轻”一

46、般指重量小,与“重”相对。“叮叮当当”是重叠形式的拟声词,模拟的声音特点比“叮当”更绵长悠远,更符合母亲“用一把钝刀”剁草的状态。“条条”是复数形式的量词,表示轴线很多:“条”则表示单数,只有一条轴线。(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分号前的句子表现母亲觉得院子里的杂草“碍眼”。分号后的句子表现杂草却成了最好的草料。分号前后的两句对比强烈,既照应上文“她对待这些野草的情感是复杂的”,也与下文“这两种状况带来的复杂情绪盘踞在母亲心里”呼应。(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该句中“像似的”表示举例,从表意上说有“例如”“诸如”的意思。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像似的”表示比喻、将放置在一侧的拐杖比作一匹等候母亲随时启程的马(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驱动性作文题。材料关注的是数字时代下信息丰富与精神孤岛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容易陷入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的困境。这道题要求考生深入思考数字时代下信息丰富与精神孤岛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考生可以从数字时代的信息丰富入手、分析人们容易陷入信息焦虑的原因。例如,过多的信息让人难以专注,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同时,人们也容易在追求信息的过程中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和沟通,导致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