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两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雅俗互动是推动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动力之一。雅俗关系贯串于生活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之中。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文学艺术的雅俗包括题材的雅俗和体裁的雅俗等,并体现在趣味和艺术样式中。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雅俗观念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自古就有雅俗区别。最初曾以王室官方趣味为雅,民间趣味为俗,
2、后来又常常以文人趣味为雅,以普通民众为俗,逐步演变为雅谓上层和精英趣味,俗谓底层和平民趣味。雅俗审美趣味的差异,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在先秦就很注意区别,例如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我们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作为积极意义的俗,而排除作为贬义的俗。通常所谓避俗、脱俗,乃是脱庸俗,但通俗依然是市井、世俗的体现。俗的东西常常接近日常生活,往往是民间的,大众的,率性而为,自然纯真,纵情任达,不矫揉做作。徐渭说:“语人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俗也常常不拘成法,乃至可以惊世骇俗。俗的内容更侧重于感性,更易于感发情意,震撼心灵。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云:“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
3、未必如是之捷而深也。嘻!不通俗而能之乎?”雅常常表现为质朴与精细,表现出正统、规范、清高。历代统治阶层以儒家正统思想为雅正,要求符合儒家的礼乐思想,两汉有所谓教化之雅正,以造就超凡即圣的人格。在文人隐士那里,雅常常超凡脱俗,不同于世俗。在艺术创造中,雅中体现了艺术家的自觉加工。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盛唐诗歌的雅正,体现了兴趣、气象与法度的有机统一。但雅多有因袭,受制于程式,对雅的理解,常常需要知识的储备,造成受众的小众化,以区别于俗。滕固在古代乐教闲微说:“雅乐有不可存之理,郑卫之音,有不可废之理。”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呈现出以俗为雅,超越雅俗对立的趋
4、势,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民歌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故能雅。通俗小说中也是俗中有雅的。朱自清说:“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 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推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推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他虽然有正统的崇雅立场,但是也在倡导雅俗共赏,在求雅中沟通俗。为了强化艺术表现的效果,实现雅俗共赏的目标,艺术家常常力求化雅为俗,化雅入俗,雅俗交融。(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材料二:谢冕(北京大学教授):通俗文化也有很健康、很原始、能够释放生命力
5、的东西,但是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将它完全等同于娱乐化,并且滑向低俗,恶俗的方向。这是因为总有些人打着“贴近大众”的旗号搞低俗甚至恶俗的东西,获得市场效益,而有了关注就有了经济效益,好像也有了群众基础,其实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可悲的是,有些创作者甚至把传统文化,比如国学,也进行简单化、娱乐化处理,美其名曰通过普及掀起“国学热”,其实是把它当做一个新的收视增长点去经营,但不是什么文化都能作“娱乐化”处理的。肖鹰(清华大学教授):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消费和娱乐,不过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它还应该表达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情态、情绪和情趣,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内涵依旧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贯彻,应当表达关
6、爱、同情、尊重、正义。现在,一些作品实际上放弃了对健康、宽容的坚守,在单向追求消费价值和娱乐效果的生产和传播中,无底线地追求低俗甚至畸形的趣味,把“变态”作为“常态”来表现。谢冕:优秀文化作品有共通的东西,对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重要的是,都应该关乎人文精神。肖鹰: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
7、相互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没能建立起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是造成它们互相敌对的根源。中国的文化在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单向的以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为目标的创造。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作出相对的调整,给高雅文化应有的发展和表达空间,制约文化的低俗发展。(摘编自李春利(文化:“雅”与“俗”要良性互动)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艺术有题材和体裁上的雅俗之分,但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而是互补共存的,共同体现了全社会的审美趣味。B. 雅是守正的,更侧重于理性。在艺术家眼中,雅比俗要更有价值,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及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C. 随着明清
8、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逐渐超越对立,走向融合,王世贞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能体现这一趋势。D. 艺术雅俗尽管表现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和充实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心灵,艺术家要把目标瞄准国民精神的提升和完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雅往往代表王室官方和上层精英的趣味,俗往往代表底层平民趣味。B. 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一种积极意义的俗,而不是平庸的鄙俗或者矫揉造作的流俗。C. 消费和娱乐是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通俗文化和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使得当下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D. 真正经典能够雅俗共赏,我们
9、的文艺工作者不要局限于艺术形式的区别,而应力避雅俗文化的对立,让二者良性互动。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山东滨州市邹平县好生镇初中学生自己创作漫画论语,并动手绘制在学校的文化墙上,颇受同学欢迎.B. 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精心挑选了14名女性,并将她们整容的全过程和心理变化全部展现在观众眼前。C. 易中天教授因品三国系列走红,虽然他招致不少非议,但是他这种“娱乐化”的讲评方式让大量的三国迷听得津津有味。D. 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和文物科普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打破了沉闷的说教形式,用更加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文物,讲解历史。4. 请结合文本简要
10、分析“雅俗”之间的关系,5. 在当代社会,如何让雅俗文化之间良性互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乌米苏联高尔基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
11、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
12、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
13、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
14、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
15、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6. 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上承有关歌声的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B. 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
16、态度埋下伏笔。C. “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光点。D. 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早晨“我”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歌声”作为开篇,显得格外自然,确定了全文的描述角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B. 文章第段采用以有声衬托无声、远近高低结合的方式来写景,表现出乌米居住环境的幽静肃穆,也暗示人物的命运。C. 与祝福(鲁迅)较为相似的是,文章也主要是以主要人物的眼睛这一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乌米的性格。D. 这篇文章没有
17、离奇的情节,也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反映作者对如何面对不幸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8. 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什么作用?9. 作品是怎样叙述乌米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则不知化,不知化者举自危。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
18、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赵简子
19、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吕氏春秋骄恣)【注】春居:齐宣王的臣子。鸾徼:赵简子的臣子。三代:指夏、商、周。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B.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C.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
20、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D.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是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春子”“赵简子”中的“子”都是尊称。C. 宣王,是齐国国君的庙号。古代对君王的称呼可以称庙号,如齐宣王;可以称谥号,如汉武帝;可以称年号,如乾隆帝。D. 台榭,古代的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主
21、治理国家需要礼遇士人,得到群众的拥护,并且要周密防备。以免闭目塞听,地位危险,招致祸患。B. 春居劝谏齐宣王建造大宫室时用了楚国国君的事例类比,直接言明齐国也已没有直臣,让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C. 面对骄恣的国君,聪明的大臣进谏时是非常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春居的进谏方式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D. 赵简子能认清鸾徼的谗佞并将其淹死,严厉惩罚了佞臣,他是能够分辨诤臣和佞臣的人,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2)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14. 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
22、”,请简要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口注(节选)苏轼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注牛口:地名,在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公元1059年冬天苏轼一家顺江而下,牛口有官方设的驿站,苏轼一家在此投宿。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开篇直接发表议论,他认为“人生本无事”,人的困苦在于世间的诱惑力太大。B. 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耀”“独”相对,表达了富贵面前人们难守贫贱之意C. 诗的第六句中的“与麇鹿
23、友”暗含乐隐乡间之意,与“侣鱼虾而友麇鹿”的内涵相近。D. 诗的七、八句暗含对牛口一地的赞美,意思是自己投宿此地,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浅陋。16. 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请简要分析苏轼和苏辙看待牛口百姓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2)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
24、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想说说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
25、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的旅游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
26、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也许你听说过在冰面上溜冰, 。有一种叫作水黾的昆虫就具有在水面上滑行的绝活,为什么水黾能够常在水上滑行而从不湿脚呢?水黾“水上轻功”的绝活更多地来源于其自身的造化。科学家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在水黾的腿部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水黾就是利用这种特殊的结构,有效地吸附空气并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稳定的气膜,( )。当然,水黾能够常在水上滑行而从不湿脚,也和水面这个特殊的舞台密不可分。原来,水
27、分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同伴们的引力作用下互相黏合在一起。在水的内部,水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引力而互相抵消,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可是在水的表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与空气相接触,空气分子对水分子的拉力 ,这样就会在表面产生一种向内收缩的趋势,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的表面张力。也就是说, ,正是这层看不见的绷紧的膜,支撑水黾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动作。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水黾腿部就拥有了超疏水特性B. 这赋予了水黾腿部超疏水特性C. 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水黾腿部超疏水特性D. 水黾腿部因这种特殊结构拥有了超疏水特性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语
28、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清末的孔乙己不愿脱下长衫,做个出苦力谋生的短衣帮;当今的一些大学生不愿意走下学历的高台,做普通的劳动者。更多年轻人的心声却是:“不要劝我走下学历的高台,要劝鄙夷我的人放下成见。我大学毕业后也可以去扫大街,但是不要让人对着我指指点点说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来扫大街。”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两校高
29、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雅俗互动是推动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动力之一。雅俗关系贯串于生活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之中。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文学艺术的雅俗包括题材的雅俗和体裁的雅俗等,并体现在趣味和艺术样式中。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雅俗观念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自古就有雅俗区别。最初曾以王室官方趣味为雅,民间趣味为俗,后来又常常以文人趣味为雅,以普通民
30、众为俗,逐步演变为雅谓上层和精英趣味,俗谓底层和平民趣味。雅俗审美趣味的差异,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在先秦就很注意区别,例如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我们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作为积极意义的俗,而排除作为贬义的俗。通常所谓避俗、脱俗,乃是脱庸俗,但通俗依然是市井、世俗的体现。俗的东西常常接近日常生活,往往是民间的,大众的,率性而为,自然纯真,纵情任达,不矫揉做作。徐渭说:“语人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俗也常常不拘成法,乃至可以惊世骇俗。俗的内容更侧重于感性,更易于感发情意,震撼心灵。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云:“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而深也。嘻!不通俗而能
31、之乎?”雅常常表现为质朴与精细,表现出正统、规范、清高。历代统治阶层以儒家正统思想为雅正,要求符合儒家的礼乐思想,两汉有所谓教化之雅正,以造就超凡即圣的人格。在文人隐士那里,雅常常超凡脱俗,不同于世俗。在艺术创造中,雅中体现了艺术家的自觉加工。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盛唐诗歌的雅正,体现了兴趣、气象与法度的有机统一。但雅多有因袭,受制于程式,对雅的理解,常常需要知识的储备,造成受众的小众化,以区别于俗。滕固在古代乐教闲微说:“雅乐有不可存之理,郑卫之音,有不可废之理。”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呈现出以俗为雅,超越雅俗对立的趋势,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孔雀东南飞
32、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民歌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故能雅。通俗小说中也是俗中有雅的。朱自清说:“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 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推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推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他虽然有正统的崇雅立场,但是也在倡导雅俗共赏,在求雅中沟通俗。为了强化艺术表现的效果,实现雅俗共赏的目标,艺术家常常力求化雅为俗,化雅入俗,雅俗交融。(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材料二:谢冕(北京大学教授):通俗文化也有很健康、很原始、能够释放生命力的东西,但是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将它
33、完全等同于娱乐化,并且滑向低俗,恶俗的方向。这是因为总有些人打着“贴近大众”的旗号搞低俗甚至恶俗的东西,获得市场效益,而有了关注就有了经济效益,好像也有了群众基础,其实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可悲的是,有些创作者甚至把传统文化,比如国学,也进行简单化、娱乐化处理,美其名曰通过普及掀起“国学热”,其实是把它当做一个新的收视增长点去经营,但不是什么文化都能作“娱乐化”处理的。肖鹰(清华大学教授):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消费和娱乐,不过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它还应该表达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情态、情绪和情趣,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内涵依旧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贯彻,应当表达关爱、同情、尊重、正义。现在,一些作
34、品实际上放弃了对健康、宽容的坚守,在单向追求消费价值和娱乐效果的生产和传播中,无底线地追求低俗甚至畸形的趣味,把“变态”作为“常态”来表现。谢冕:优秀文化作品有共通的东西,对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重要的是,都应该关乎人文精神。肖鹰: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相互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没能建立起高
35、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是造成它们互相敌对的根源。中国的文化在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单向的以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为目标的创造。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作出相对的调整,给高雅文化应有的发展和表达空间,制约文化的低俗发展。(摘编自李春利(文化:“雅”与“俗”要良性互动)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艺术有题材和体裁上的雅俗之分,但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而是互补共存的,共同体现了全社会的审美趣味。B. 雅是守正的,更侧重于理性。在艺术家眼中,雅比俗要更有价值,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及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C. 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逐渐超越对
36、立,走向融合,王世贞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能体现这一趋势。D. 艺术雅俗尽管表现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和充实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心灵,艺术家要把目标瞄准国民精神的提升和完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雅往往代表王室官方和上层精英的趣味,俗往往代表底层平民趣味。B. 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一种积极意义的俗,而不是平庸的鄙俗或者矫揉造作的流俗。C. 消费和娱乐是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通俗文化和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使得当下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D. 真正的经典能够雅俗共赏,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要局限于艺术形式的
37、区别,而应力避雅俗文化的对立,让二者良性互动。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山东滨州市邹平县好生镇初中学生自己创作漫画论语,并动手绘制在学校的文化墙上,颇受同学欢迎.B. 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精心挑选了14名女性,并将她们整容的全过程和心理变化全部展现在观众眼前。C. 易中天教授因品三国系列走红,虽然他招致不少非议,但是他这种“娱乐化”的讲评方式让大量的三国迷听得津津有味。D. 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和文物科普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打破了沉闷的说教形式,用更加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文物,讲解历史。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雅俗”之间的关系,5. 在
38、当代社会,如何让雅俗文化之间良性互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答案】1. B 2. C 3. B 4. 俗是审美趣味发展源泉,由俗而雅。雅俗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雅俗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俗可促进雅的创新,雅可制约规范俗。 5. 追求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共通的内在人文精神,使之互相学习、互相汲取。建设高雅文化和通俗 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依靠政府文化部门的调整,纠正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实行更长远、 更开放的文化策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侧重于理性”的说法于文无据。“在艺术家眼中,雅比俗要更有价值”错误,没有雅俗比较,根据文本,只是强调雅和求雅
39、在艺术家身上以及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通俗文化和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使得当下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错,强加因果,当下很多人混为一谈的原因,不是二者的相似性,而且原文也并不是阐述二者 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而是阐述“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将它完全等同了娱乐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阐述的现象是错误做法,这种行为是以猎奇心理来满足大众的趣味。其余三项都是材料二赞同的对雅俗文化的一种良性互动传播。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材
40、料一“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可知: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2)根据“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可知:雅俗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3)根据材料二“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
41、面张扬到极致”可知:雅俗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俗可促进雅的创新,雅可制约规范俗。【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优秀文化作品有共通的东西,对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重要的是,都应该关乎人文精神”可知:追求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共通的内在人文精神,使之互相学习、互相汲取。(2)根据“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我们没能建立起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是造成它们互相敌对的根源”可知:建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3)根据“中国的文化在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单向的
42、以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为目标的创造。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作出相对的调整,给高雅文化应有的发展和表达空间,制约文化的低俗发展”可知:依靠政府文化部门的调整,纠正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实行更长远、更开放的文化策略。(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乌米苏联高尔基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
43、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
44、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
45、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
46、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
47、,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6. 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承有关歌声的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B. 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笔。C. “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