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课件(6)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4947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课件(6)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课件(6)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课件(6)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课件(6)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课件(6)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10/31,风筝,1,风筝 鲁迅,风筝,执教者: 陈继云,一、 检查预习情况,1、关于鲁迅的文化常识。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 丫叉 伶仃 嫌恶 可鄙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憔悴 模样 蜈蚣 惩罚 3、检查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伶仃 憔悴 苦心孤诣 诀别 笑柄 虐杀 瑟缩 惊惶 可鄙,2018/10/31,风筝,3,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写风筝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两的关系是什么? 2、风筝在全文中的作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全文的感情低调?(用文中的词回答)。,答案:线索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

2、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使作者的内心非常沉重。悲哀,二、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018/10/31,风筝,4,3、理清文章的脉络,风 筝,1、眼前北京的风筝),2、回忆儿时的风筝事件,3、感知风筝事件的错误并补救,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1-2),(34),(5-12),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当道歉时,小弟已忘却, “我”心情更沉重。,1、对待风筝的态度,2、弟弟偷做风筝,1、知道错误,2、想补救,3、无可把握的悲哀,惊异、悲哀,2018/10/31,风筝,5,三、研读课文(重点分析几

3、个段落),1、读第三段;用直线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 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 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 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 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 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 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2018/10/31,风筝,6,向来不爱 嫌恶,最喜欢,热爱痴迷天真活泼,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对 比,弟:,我:,没出息笑柄可鄙,2018/10/31,风筝,7,

4、2.读第四段;用直线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3.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为何不反抗,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 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 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 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 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 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 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

5、,他 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 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2018/10/31,风筝,8,?,弟,我,很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愤怒 即刻伸手,折断、掷、踏扁,傲然走出,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专制、盛怒,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2018/10/31,风筝,9,4、找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以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弟,我,不幸偶尔看到,心变铅块堕下去,想补过、讨宽恕,惊讶,什么也不记得,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A. 毫不抗争,麻木B. 幼稚

6、纯真,健忘,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主题,2018/10/31,风筝,10,5、鲁迅先生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办法二:“讨他的宽恕”,失败,“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他什么也不记得了”,2018/10/31,风筝,11,6、弟弟为什么会忘记?弟弟忘记了但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

7、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虐杀者已经知道错误了,而精神被虐杀者却全然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2018/10/31,风筝,12,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2.第二段对故乡春天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故

8、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四、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环境描写,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对比,本文哪几处运用了环境描写,2018/10/31,风筝,13,3.末段也有关于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我爱弟弟吗?,五、组织讨论,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内容。,六、课后作业,1、总结“我”的性格特征。 2、回忆自己有没有对别人的爱好任意践踏的事。请模仿文中鲁迅踏坏他弟弟的风筝的过程,把它描写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沪教版(五四制)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