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795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图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上激战的画面。1839年11月3日,民族英雄关天培率领广东水师,在广州穿鼻洋海面与来犯的英国军舰进行海上大战,史称 “穿鼻之战”。由此可以说明()A.鸦片走私损害中国利益B.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C.英国蓄谋发动侵华战争D.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2.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A.使列强侵华逐步加深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迫使清政府开始对外开

2、放D.促使清政府放弃以“天朝上国”自居3.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和约之名,而未见其文”。 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A.并未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B.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C.促使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D.有利于英国治国理念在华传播4.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主张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

3、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5.天朝田亩制度的原则,一为土地公有,依照产量,将田分为九等;二为计口授田,不论男女,按家口多寡,杂以九等,好丑各半;三为丰荒相通。这突出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A.具有平均主义色彩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与资本主义相适应D.最终得以付诸实施6.洋务运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自强”“求富”运动,只是少数比较开明官员的实践,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

4、行为。材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A.缺乏顶层制度设计B.管理模式相对落后C.遭到士人集体反对D.依赖外国科学技术7.晚清大臣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枪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喝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D.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8.有学者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存在“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的代表性事件分别是()A.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B.开眼看世界和预备立宪C.维

5、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D.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9.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但据一些个人日记记述:“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围观百姓纷纷叫好,还向刽子手扔赏钱,他们都以为国家杀了奸臣。由此可见()A.民智民情有待进一步启蒙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D.民众自觉维护清政府统治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

6、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11.卿云歌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12.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段祺瑞曾对袁世凯进行劝诫,称“南方所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以设想”。这说明()A.段祺瑞态度转变,开始支持革命B.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辛亥革

7、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13.1912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86项之多,主要包括简化企业注册手续、奖励工商业发展、提供资金信贷、减免捐税、推广引导等。这些法规和政策()A.改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环境B.扭转了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C.使中国经济摆脱了半殖民地特征D.彻底清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14.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的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为自由民主国家

8、奠定基础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15.下面列出的是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将笔记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的认识是()1.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府院之争”、护法运动2.纺织厂、面粉厂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快速发展3.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赛先生”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先进与落后并存C.革命潮流浩浩荡荡D.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4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

9、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

10、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4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三次派遣以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

11、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在1905年底达到8 000余人的规模。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0分)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

12、(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摘编自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11分)(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3分)(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

13、力。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2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

14、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挠,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

15、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D2.A3.B4.D5.A6.A7.D8.C9.A10.C11.A12.B13.A14.C15.B1.D关天培是清政府的官员,他率广东水师,在广州穿鼻洋海面与来犯的英国军舰进行海上大战,可以说明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D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说明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并不能体现鸦片走私损害中国利益和英国蓄谋发动侵华战争,A、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军抵抗英军,并不是民众自发袭击英军,B项错误。2.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换约”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列强侵华逐步加

16、深,A项正确。在“换约”事件之前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被迫开始对外开放,B、C两项错误;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就已经放弃以“天朝上国”自居,D项错误。3.B南京条约 签订后,清政府将条约文本秘而不宣,这种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这说明鸦片战争并没有使清朝的外交体制发生变化,B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开眼看世界”了,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D由材料可知,魏源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的海上侵略,强调训练水师以保障清朝海洋安全,维护清朝领海主权,这是近代海权意识的体现,而非强

17、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故D项正确,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魏源并不排斥“出洋贸易”,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该时期魏源已经离世,故C项错误。5.A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公有、计口授田、丰荒相通的原则,突出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具有平均主义色彩,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是背离历史发展潮流的,B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与资本主义不相适应,C项错误;该制度最终没有付诸实施,D项错误。6.A“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

18、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说明洋务运动缺乏中央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故选A项;洋务派创办的工业的确采用的是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但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并不等同于“士人集体反对”,C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材料并未论及洋务运动所用科技的来源,无法得出其依赖外国科学技术的结论,且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D材料强调辽、台并失的危害,即马关条约尚未签订,有识之士便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D项正确;材料中的言论发生在马关条约尚未签订时,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而不是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

19、可避免,C项错误。8.C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显然存在两个层次:维新派在社会上层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部分爱国士绅,则在社会下层进行了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掀起义和团运动,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已经失败,排除A项;“开眼看世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与“社会下层”不符,排除D项。9.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变法运动,但是“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围观百姓纷纷叫好,还向刽子手扔赏钱,他们都以为国家杀了奸臣”,据此可知,当时民众

20、的思想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A项;戊戌变法并没有损害大众的权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新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民众对“戊戌六君子”被杀事件的态度,从而说明民众思想有待进一步启蒙,而不是民众自觉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10.C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体现出预备立宪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项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A项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B项错误;预备立宪没有涉及三权分立,D项错误。11.A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的国歌”和歌词“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结合所

21、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A项正确。12.B材料体现的是段祺瑞劝诫袁世凯称帝要慎重,这主要是因为国体变更会引起社会动荡,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体现出当时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段祺瑞是站在统治阶级角度考虑问题,并非赞成革命,排除A项;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当时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排除D项。13.A通过题干内容可知,19121916年,北洋政府所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数量很多,再结合题干中“包括简化企业注册手续、奖励工商业发展、提供资金信贷、减免捐税、推广引导等”可

22、知,这些法规和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中的法规和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能将其扩大为扭转了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并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结构问题,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4.C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的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可知,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的国家奠定基础,故选C项;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是一种手段,不是意图,A项错误;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非意图,B项错误;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

23、D项错误。15.B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政治上有袁世凯的复辟、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经济上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民主和科学,由此可知当时先进与落后并存,B项正确。袁世凯复辟等体现的是国内矛盾,而经济的发展则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无关,A项排除;经济发展和新文化运动不能体现革命潮流,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D项概括不全,排除。16.答案(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4分)(2)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

24、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分)17.答案(1)洋务派推动;主要前往欧美留学;学生籍贯以沿海地区为主;学习内容侧重于西方先进技术;注重传统思想教育。(5分)(2)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政府提倡和鼓励;日本留学道近费低。(5分)影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动西方思想文化传播;促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发展。(5分)18.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7分)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

25、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4分)(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3分)(3)尽量用第一手史料;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史料。(2分)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科举制和机构改革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人才选拔、经济、政治等方面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步骤、对人心的争取、对投机者和党派之争的警惕等方面分析归纳。第(3)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从史料的应用、史料的数量等方面分析即可。19.答案示例一观点: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3分)论证:政治上,辛亥

26、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颁布了具有宪法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经济上,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发生了巨变。结论:总之,辛亥革命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加速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近代化进程。(9分)示例二观点:辛亥革命坚持暴力,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3分)论证:辛亥革命坚持暴力手段,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武昌起义及之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大多也是以暴力方式进行的。武昌起义后,为早日推翻清王朝统治,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以拥护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来迫使清帝退位;鉴于时势和当时革命党人自身力量的不足,革命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与帝国主义和立宪派妥协。结论:辛亥革命通过理性、适度的妥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9分)示例三观点:辛亥革命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3分)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结论:(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